李芬芳
(廣東省梅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廣東 梅州 514000)
對于產后并發癥臨床中以物理治療為主,常見為功能康復鍛煉等[1]。陰道啞鈴訓練為常用的康復療法,單純應用該方法,康復效果不理想[2]。近年來,臨床觀察發現電刺激和生物反饋治療等方法對于改善盆底功能效果顯著。本次研究中,探討研究了生物反饋電刺激+陰道啞鈴訓練對產后盆底肌恢復的改善作用。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廣東省梅州市婦女兒童醫院盆底康復中心診斷為產后盆腔臟器脫垂患者60例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2~35歲,平均(27.62±3.21)歲;嬰兒體重2759~3795 g,平均(3530.17±125.31)g。觀察組年齡23~34歲,平均(26.35±3.57)歲;嬰兒體重2752~3789 g,平均(3526.15±125.26)g。納入標準:產后診斷為盆腔臟器脫垂或有尿失禁癥狀;POP-Q分類法分期為Ⅱ期并進行盆底康復治療的患者;所有患者身體健康,無內科病史,無影響盆腔臟器結構與位置的手術史,無盆底康復治療禁忌證。組間患者無基線資料差異性,符合對比調查選樣標準。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僅采用陰道啞鈴訓練方式,觀察組在其基礎上加用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具體內容如下。
1.2.1 陰道啞鈴訓練方法:①結合患者盆底肌肉收縮選擇適合的陰道啞鈴,站立且可自然說話而不滑落,則判斷為啞鈴適合。涂抹潤滑膏,取仰臥位或蹲位,將陰道啞鈴大頭一端朝前進入陰道直至一個指頭深度,尾部膠繩留在陰道外便于取出。②指導患者做縮緊肛門陰道動作,動作維持3~5 s,放松3~5 s,單次訓練持續10~20 min。每周參與鍛煉2~3次,模擬各種場景反射訓練,如陰道啞鈴在行走鍛煉時可控制在陰道內不滑落出來,便可以模擬下蹲、上下樓梯、搬重物、咳嗽、跳動等方式逐級訓練,若能夠輕松控制并完成上述動作,可以更換大一號的啞鈴繼續訓練。
1.2.2 生物反饋電刺激方法:采用法國 PHENIX USB4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對電極進行消毒處理,緩慢插入陰道直到電極至陰道內。初期1~2次電刺激喚醒患者深層與淺層肌肉收縮本體感受器,電刺激頻率20 HZ,脈寬500 us,時間25 min,提升神經肌肉敏感性。在第3次電刺激開始,針對存在壓力性尿失禁患者預先給予失禁電刺激,頻率為50 Hz,脈寬250 us,聯合生物反饋訓練(含A3反射訓練)。尿失禁癥狀消失且A3反射訓練良好,開始臟器脫垂治療。臟器脫垂治療中,鍛煉I類肌纖維收縮功能,頻率為30 Hz,脈寬500 us;鍛煉II類肌纖維收縮功能,頻率為50 Hz,脈寬250 us。刺激與放松交替進行,25 min/次,2~3次/周,持續治療15~20次。
1.3 觀察指標。①POP-Q測量值:結合POP-Q分類法分期標準,分析6個測量點,包括陰道前壁Aa、Ba;后壁Ap、Bp;頂部C、D點,同時涉及到3個測量指標,包括生殖道裂孔gh、會陰體pb、陰道總長度TVL。②陰道啞鈴型號的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POP-Q測量值。兩組患者治療后POP-Q測量值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s)

表1 患者治療前后POP-Q測量值(
2.2 患者治療前后陰道啞鈴型號的變化情況。兩組患者治療初期陰道啞鈴型號對比無差異性,治療后陰道啞鈴型號變化情況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陰道啞鈴型號的變化情況[n(%)]
盆底系統作為封閉盆骨下口的全部組織,筋膜于肌肉等組織器官之間借助于纖維交織相連,起到承載臟器對抗負壓的作用。盆底系統對于人的排尿與排便及分娩功能等均具有重要影響。若圍繞盆腔臟器的肌肉與神經或血管發生異常改變,則可引發盆底功能性障礙。而分娩過程基于牽拉等因素影響,導致產婦容易發生盆底功能障礙。產后盆底功能障礙屬于產后常見并發癥,經陰道分娩導致子宮過度增大,而盆腔器官受壓可能造成肌肉損傷,可出現子宮脫垂與尿失禁等癥狀[3-4]。
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的作用體現在可收縮患者尿道口,經由對盆底肌與括約肌的刺激性作用,促使盆底肌力逐漸恢復[5]。也可減緩過度疲勞程度,進一步提升盆底肌力,改善盆底肌活動狀態,促進產后康復。以往有關調查資料顯示,生物反饋療法屬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礙較為有效的治療手段[6]。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可經由放置到陰道電極,實施低頻刺激,促使盆底肌肉興奮性得以提升。在此狀態下可喚醒基于受損而功能暫停的肌肉主體感受器,促使肌肉被動性收縮,最終實現鍛煉盆底肌肉,促進患者康復的效果。
陰道啞鈴是一種凱格爾運動鍛煉器材,在婦產科患者康復階段應用廣泛。產婦受到分娩因素影響,產后容易出現陰道松弛等問題,可表現為陰壁肌無力,同時還可進一步引發盆腔脫垂等一系列并發癥。在產后恢復階段則可應用到陰道啞鈴進行康復鍛煉[7]。陰道啞鈴結合女性陰道于盆底肌肉特征進行設計,可輔助進行凱格爾運動,有助于預防陰道松弛,同時還可治療尿失禁,具有良好的縮陰效果。陰道啞鈴的主要作用在于恢復盆底肌肉功能,且具有操作方便等優勢。但其應用后并不能夠恢復伴隨神經損傷的肌肉功能,為此,在臨床中應用還存在一定缺陷。尤其對于存在盆腔脫垂等問題的產婦應用中,難以達到快速恢復盆底功能的效果。如本次研究所示,與單純陰道啞鈴鍛煉對比,聯合應用生物反饋電刺激干預后,患者盆底功能恢復效果更為顯著。兩組患者治療初期陰道啞鈴型號對比無差異性,治療后陰道啞鈴型號變化情況存在明顯差異。此結果充分證實了兩種方式的聯合應用可獲取到更為理想效果。陰道啞鈴為初級生物反饋,在陰道啞鈴型號改變下,代表患者肌力逐漸提升。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治療前后陰道啞鈴型號變化明顯,代表患者盆底肌力恢復效果顯著。將陰道啞鈴訓練與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應用,可進一步提升綜合療效。
綜上所述,針對產后盆腔臟器脫垂,應用生物反饋電刺激聯合陰道啞鈴訓練的治療效果顯著,有助于促進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