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佳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中醫醫院,河北 唐山 064100)
就糖尿病疾病治療,臨床多關注的是血糖數值的控制與改善,這是ADA、EASD二者共同研究形成的結論,不管采取何種治療措施,均將降糖作為主要目標。糖尿病本身屬于一種常見疾病,一般臨床將其劃分為Ⅰ型與Ⅱ型,我國的主要發病類型為Ⅱ型,占比整體發病92.0%[1]。在臨床診療中,糖尿病被歸為內分泌系統中,屬于慢性疾病的一種,患者要終身服藥,才可保障生活質量,滿足日常生產。本文研討的是不同胰島素給藥方式的療效,旨在找尋價值最大的糖尿病治療方案。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納入時間段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診患者,納入數量為82例,隨機分組。觀察組41例,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齡(62.20±8.10)歲,空腹血糖(7.66±1.92)mmol/L,餐后2 h血糖(13.22±1.81)mmol/L。對照組41例,男30例,女11例,平均年齡(64.44±10.07)歲,空腹血糖(7.88±1.30)mmol/L,餐后2 h血糖(13.10±1.80)mmol/L。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滿足WHO制定的《糖尿病疾病診斷標準》[2];②患者臨床資料完善且自愿加入。排除標準:①嚴重凝血疾病;②嚴重心肺功能疾病;③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1.2 研究方式。為患者提供胰島素泵培訓、糖尿病相關知識教育,開展相應的護理措施,器治療方案主要如下:
1.2.1 對照組:實施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選擇丹麥諾和諾德公司生產提供的諾和靈R,藥物注冊號:H20120091。一般餐前0.5 h給藥注射,最開始的使用劑量為4.0 IU/次,結合患者后期情況,適當的調整。對照組選擇重組人胰島素短效、中效治療,早餐與晚餐前30.0 min皮下注射。
1.2.2 觀察組:選擇胰島素泵治療,藥物類型及生產均對照組一致,基礎量為60.0%胰島素,結合患者的情況,逐步追加,40.0%為追加量,持續泵入基礎量,餐前30.0 min使用追加量。胰島素最開始的起始量為0.6~0.7 μ/(kg·d),之后逐步增加,最高用量為0.9~1.0 μ/(kg·d)。在初始量基礎上追加的胰島素均分為三餐前。
1.3 評價指標。統計兩組的血糖數值,包括:空腹及餐后,對比分析。統計兩組血糖代表率。對比兩組胰島素用量。
1.4 統計學分析。本實驗獲取到的真實數據儲存在相應表格內,集中開展高斯分布處理,數據分析軟件為SPSS 21.0,(±s)為均值,使用t檢驗;[n(%)]為百分率,使用(χ2)檢驗,將0.05作為界限,以P<0.05為標準判定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糖數值對比。治療前,兩組血糖數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了不同的治療方案之后,各項血糖指標觀察組數值更加接近規定標準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控制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血糖控制情況對比(±s)
組別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13.37±2.70 6.50±1.40 15.56±2.88 10.30±1.66對照組 13.42±2.59 8.89±1.56 15.40±2.60 12.60±1.89 t 0.086 7.300 0.2640 5.8546 P 0.932 0.001 0.792 0.001
2.2 血糖控制狀況。對照組血糖控制達標率63.4%低于觀察組95.1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2.3 兩組胰島素用量對比。觀察組患者的胰島素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胰島素用量對比(±s)

表3 兩組胰島素用量對比(±s)
組別 例數 胰島素用量觀察組 41 35.26±4.49對照組 41 42.35±5.16 t-6.637 P-0.001
作為臨床內的常見疾病,糖尿病被劃分到慢性病的一種,糖尿病疾病的發病與周圍環境、病原菌感染、免疫功能、遺傳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其癥狀主要包括:胰島素抵抗、胰島分泌功能障礙、血糖代謝紊亂等。若是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水平,在穩定狀態下,受到胰島素分泌的影響,會嚴重損害肝、腎、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等器官,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
就文獻報道顯示,該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為公共衛生問題。據國內權威資料調查顯示,我國DM患者患病人數高達4000萬之多,且其患病率逐年遞增目前世界范圍內就糖尿病無法做到完全治愈,多選擇藥物控制,借助藥物控制血糖,延緩病情進展,阻礙病情的發展,以此改善該病的相應并發癥。權威研究表明,糖尿病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展及進程有密切的關系,糖尿病導致的各類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并發癥,均可能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3]。糖尿病整體發病92.0%,該病還會易發各類疾病,該病的發生與患者不良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不規律、鍛煉不足等有密切的關系,治療干預十分有必要。
對于糖尿病患者,為保障療效與安全,臨床多建議選擇胰島素泵開展治療。主要是因為胰島素泵治療方案,可結合患者的血糖數值,適當的調整用藥劑量[5]。早期盡早用藥干預,能夠精準、快速的將血糖控制住,可以將胰島素p細胞功能改善,減少機體對胰島素的抵抗,可以從最開始就杜絕一些關聯疾病、并發癥及急性并發癥的出現[4]。胰島素本身是機體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的相關物質,胰島素能夠降低血糖,屬于機體內的有益激素。受到人體胰島β細胞影響,或者是受到其異常影響,會導致胰島素分泌缺陷,影響胰島素的作用,很難保障臨床效果,會導致患者機體內的血糖失調,血糖水平差異較大。一旦機體血糖濃度超過160~180 mg/Lh,或者是超過腎糖閾時,就會出現糖尿病癥。若是患者機體內的血糖水平長時間存在,處于一定的峰值,將會導致糖尿病的產生。糖尿病分為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前者是因為患者自身的胰島β細胞受損,使體內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后者是機體分泌的胰島素不能有效的發揮作用,因此糖尿病需要胰島素進行治療。胰島素降糖本身是多方面共同產生的結果,胰島素能夠促進脂肪組織、肌肉對葡萄糖物質的吸收。通過增加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能夠將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的合成,促進糖原的分解,促進乙酰輔酶A的生成,加快糖的氧化。
胰島素給藥包括:皮下注射、胰島素泵維持皮下注射兩種,雖說均是以控制血糖為目的,但是患者極易發生低血糖。胰島素泵屬于持續且微量的給藥,一般3~5 min進行胰島素分泌注射,可以模擬生理胰島素的基礎分泌形態,且注入量具有波峰、波谷,可以合理給藥方式[5]。胰島素泵的給藥包含了基礎梁與追加量,追加一般設置在三餐前,可以為餐后血糖的控制奠定基礎,能夠減少大波動的產生。
本文上述研究表明,就血糖數值控制、血糖數值達標率,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就胰島素用量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權威文獻結論相似[6]。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因為胰島素泵治療方案,可結合患者的血糖數值,適當的調整用藥劑量。早期盡早用藥干預,能夠精準、快速的將血糖控制住,可以將胰島素p細胞功能改善,減少機體對胰島素的抵抗,可以從最開始就杜絕一些關聯疾病、并發癥及急性并發癥的出現。值得一提的是,用藥期間,即便是短期胰島素泵,也可以刺激機體,促使其模擬胰島素分泌,迅速的開展血糖控制,逆轉血糖疾病。在用藥期間,可結合患者的血糖數值情況,適當的設定用藥量、基礎量等,可以恒定藥物的釋放,保障療效。
胰島素泵本身是在常規胰島素治療基礎上,放置在人的身體內,能夠為患者提供源源不斷的胰島素,但是其用量比較少,能夠促使機體負擔的消除,能夠避免低血糖疾病的發生,治療安全性較高。24 h全天候的輸入胰島素,不需要患者每天進行皮下注射,能夠減輕患者治療期間的痛苦。可以將治療手段簡化,結合本文數據可以得知,使用胰島素泵患者的血糖控制更佳,觀察組患者餐前與餐后血糖數值的波動比較小,能夠將血糖數值保持在穩定范圍內,治療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就糖尿病患者,在其臨床治療期間,實施胰島素泵治療,可降低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調節血脂代謝,以此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升療效及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