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鋒
(貴州省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 消化內科,貴州 畢節 551700)
炎性腸病是指一組病因尚不明確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是胃腸道疾病除腫瘤外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臨床大量病例證明,本病治愈率低,復發率高[1]。使用傳統治療方式針對炎性腸病的治療,患者伴隨較多的不良反應,且自身的復發率沒有顯著變化,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會受到很多的身體痛苦,導致其自身不良反應大打折扣。硫唑嘌呤治療是被廣泛應用在炎性腸病患者的有效藥物,對于炎性腸病患者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2]。硫唑嘌呤治療相對于傳統治療方式,可以提高患者復發率的顯著變化,減少患者治療過程的不良反應,提高治療階段的生活質量,抑制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減少炎性腸病的復發率。文章主要將硫唑嘌呤早期治療炎性腸病與傳統治療對比,分析早期治療炎性腸病選擇使用硫唑嘌呤治療的價值。現列舉41例炎性腸病患者進行分組討論。
1.1 一般資料。以2018年12月至2020年8月的時間基準,收集我院41例炎性腸病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以及研究主體,根據動態隨機分組法,分成研究組21例,參照組20例。其中腹痛、血便膿血便、腹瀉患者38例,便秘2例,無血便者1例。研究組患者:男6例,女15例;年齡為28~76歲,平均(45.91±3.62)歲。參照組患者:男2例,女18例;年齡為28~76歲,平均(45.93±3.61)歲。患者均在門診接受治療,均為潰瘍性結腸炎,均以反復腹瀉,排膿血便,大便性狀改變等陽重消化道癥狀,通過腸鏡檢查,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及其他相關檢查,予明確診斷,所收治患者無一例克隆病及腸結核,排除胃腸道相關疾病后明確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均由腸鏡檢查,治療后由腸鏡復查,根據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治愈率、復發率進行對比。研究人員研究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炎性腸病的診斷標準要求;②經過醫生的研究分析解釋,炎性腸病患者或者患者家屬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愿意配合醫護人員工作;③炎性腸病患者沒有死亡風險。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障礙的炎性腸病患者;②有著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的炎性腸病患者;③知曉研究情況后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的炎性腸病患者;④年齡在80歲以上的炎性腸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常規治療:參照組行常規治療。每日口服美沙拉嗪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80148;生產企業: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藥品規格:0.25 g×24片)1.0 g/次,每日4次,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20060010;生產企業:杭州龍達新科生物制藥有限公司;藥品規格:0.5 g×24片),每日三次,每次1.0 g,同時給予康復新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51021834;生產企業:四川好醫生攀西藥業有限責任公司;藥品規格:10 mL×6支)10 mL+地塞米松(產品名稱: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生產企業:上海通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1399;藥品規格:1 mL:5 mg×10支)5 mg灌腸,每日一次,每次灌腸后保留灌腸液半小時才能排便,共灌腸半月,其他藥物繼續口服。2個月后復查腸鏡。
1.2.2 硫唑嘌呤治療:研究組行硫唑嘌呤治療。每日口服硫唑嘌呤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1422;生產企業: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藥品規格:50 mg×60片):0.2 g/次,每日一次,美沙拉嗪片每次1.0 g/次,每日4次,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每日3次,每次1.0 g。同時予康復新液100 mL+地塞米松磷酸鈉5 mg灌腸,每日一次,每次灌腸保留灌腸液半小時后才能排便,共灌腸半月,半月后繼續口服藥物硫唑嘌呤、美沙拉嗪、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治療,治療2個月后復查腸鏡,2個月后口服藥物硫唑嘌呤減半口服維持治療一年,其他藥物按原劑量繼續口服1年。
1.3 指標判定。觀察患者的復發率以及不良反應。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血液系統損害、感染以及胃腸道反應。總不良反應率=(血液系統損害+感染+胃腸道反應)/總治療人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研究人員分析研究患者的相關參數數據,采用SSPS 26.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例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如果最終結果為P<0.05,證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反之,則無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炎性腸病患者的復發率。對比兩組炎性腸病患者的復發率,參照組的復發率高于研究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炎性腸病患者的復發率比較[n(%)]
2.2 對比兩組炎性腸病患者的不良反應。對比兩組炎性腸病患者的不良反應,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炎性腸病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s)

表2 兩組炎性腸病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s)
組別 例數 總不良反應率血液系統損害 感染 胃腸道反應參照組 20 4(20.00) 1(5.00) 2(10.00) 1(5.00)研究組 21 0(0.00) 0(0.00) 0(0.00) 0(0.00)t - 4.654 1.076 2.208 1.076 P - 0.031 0.300 0.137 0.300
炎性腸病屬于腸道炎癥性疾病。其疾病的主要發生部位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常見于回盲部以及右半結腸,主要變現為水腫、充血、潰瘍、腸腔彌漫性糜爛以及腸腔狹窄等,沒有明確的治療藥物[3]。硫唑嘌呤屬于免疫抑制藥,在臨床上常用作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變、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后天性溶血性貧血以及急慢性白血病的治療過程,在治療不同疾病以及不同病情情況的時候,往往有不同的用法用量,不同劑型、不同規格的硫唑嘌呤同樣用法用量不同。患者需要根據醫生叮囑規自身用藥行為,實現科學合理用藥[4-5]。翻閱大量的研究文獻說明,炎性腸病患者的過程使用硫唑嘌呤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出現復發率的情況。硫唑嘌呤可以抑制病毒感染,抑制Friend白血病,抑制脾臟腫大病情,降低血漿以及脾臟內病毒滴度,實現免疫抑制作用。對于炎性腸病的硫唑嘌呤治療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自身的復發率,提高治療有效率。研究人員發現在針對于炎性腸病患者的過程中,使用常規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大量的病情復發的情況[6]。
對比兩組炎性腸病患者的復發率,參照組的復發率高于研究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比兩組炎性腸病患者的不良反應,研究組患者的總不良反應率低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文研究得出的結論,與楊元明[7],等的研究互證,證明其自身的研究有效性。
綜上所述,硫唑嘌呤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炎性腸病患者疾病癥狀,減少患者復發率,治療時間越長,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更好,疾病復發的可能性越小。硫唑嘌呤治療可以有效提高炎性腸病患者的不良反應,在同樣的治療時間內,硫唑嘌呤治療的早期炎性腸病患者有著更為理想的治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