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娟
(長春市中心醫院,吉林 長春 130061)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病情嚴重時可引起相關并發癥,急性心肌梗死是其中最嚴重的類型,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較大影響,一旦未及時給予治療,將可能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導致患者死亡[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療方法,科學合理地實施該術式,可促進患者病情的緩解和健康的恢復,但是對于部分患者而言,擇期行介入術治療后,可能出現心肌損傷,心功能的恢復也不是非常理想[2]。因此,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后,必須輔之相應的治療性干預措施,以進一步提升治療的效果。有研究指出,尼可地爾是一種心血管疾病的常見治療藥物,可改善患者冠狀動脈血流狀態、心臟收縮功能及預后[3]。本研究為進一步了解尼可地爾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后,對患者心肌缺損和心功能的影響,將我院收治的80例該疾病患者視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長春市中心醫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進行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全部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9~78歲,平均(62.13±2.54)歲;梗死部位,前壁20例,下壁13例,其他7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3~76歲,平均(61.87±2.50)歲;梗死部位,前壁21例,下壁14例,其他5例。兩組各資料具有均衡性(P>0.05),可比。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診斷標準;②經相關影像學診斷確診;③首次發病,發病至入院時間不超過12 h;④滿足經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要求;⑤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房顫、束支傳導阻滯者;②合并心源性休克者;③存在其他臟器功能障礙者;④本次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⑤先天性心臟病史者。
1.2 研究方法。兩組介入術前均給予常規處理,如口服300 mg阿司匹林、口服180 mg替格瑞洛。術后轉入病房,給予患者口服二級預防藥物,如20 mg阿托他伐汀鈣片、100 mg阿司匹林、替格瑞洛90 mg(每日2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使用尼可地爾治療,靜脈泵入6 mg/L,入院后即開始至術后24 h,后續以口服尼可地爾每次5 mg,每天3次,住院期間持續服用,出院后繼續共用藥4周。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入院時)和治療后(療程結束復查時)心肌缺損指標和心功能指標指標。心肌缺損指標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cTnI)。于清晨空腹狀態采,采集患者靜脈血5 mL,保存于EDTA抗凝管中,行3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然后-30℃保存,2 h內及時送檢。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SF3600)及其配套試劑,經免疫熒光法檢測,嚴格根據試劑盒說明操作。心功能指標包括射血分數(LVEF)、腦鈉肽(BNP)。BNP檢測標本同心肌缺損,儀器為英國BIOSITE Triage快速檢測儀進行檢測。LVEF行超聲心動圖采用2D法檢測。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肌缺損指標的比較。在CK-MB、cTnI水平方面,兩組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心肌缺損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心肌缺損指標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CK-MB(IU/L) t P cTnI(μg/L)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54.23±8.17 24.97±4.20 6.466 0.001 15.37±4.16 0.03±0.02 10.630 0.001觀察組 40 54.85±8.20 15.60±3.72 12.179 0.001 14.63±3.82 0.02±0.01 21.276 0.001 t - 0.562 6.816 - - 0.763 7.820 - -P- 0.427 0.001 - - 0.478 0.001 - -
2.2 兩組心功能情況的比較。在LVEF、BNP水平方面,兩組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BNP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情況的比較(±s)

表2 兩組心功能情況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LVEF(%) t P BNP(ng/L)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40.52±5.17 52.62±7.14 7.169 0.001 623.27±45.78 231.62±30.29 14.250 0.001觀察組 40 41.18±5.20 56.27±8.19 9.863 0.001 625.09±46.10 181.46±24.61 21.459 0.001 t - 0.569 2.690 - - 0.177 18.369 - -P- 0.571 0.029 - - 0.860 0.001 - -
冠心病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具有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三高”的特點,極大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4]。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工作等方式的改變,冠心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數量也有明顯的增加。目前,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中,介入治療方式在臨床上已被廣泛應用,可有效解除血管狹窄病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是治療后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1/3的患者會出現心肌損傷,再灌注損傷,可引起較為嚴重的炎癥反應等,導致心功能的恢復不佳[5]。因此,臨床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仍舊尋找進一步解決上述局限或問題的辦法。既往有研究指出,針對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損傷、心功能恢復不佳等問題,可使用ATP 敏感型鉀離子通道開放劑進行干預,通過該類型藥物,能夠有效改善心臟微循環,預防心肌壞死,從而保護心臟功能[6]。尼可地爾是一種常見的ATP 敏感型鉀離子通道開放劑,本研究將該藥物用于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患者的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CK-MB、cTnI水平和LVEF、BNP水平均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了尼可地爾的應用,可以有效改善介入治療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損、心臟恢復不佳的問題,而這也與臨床相關報道抑制。尼可地爾作為一種硝酸酯類化合物,屬ATP 敏感型鉀離子通道開放劑,用藥后可有效阻止細胞內鈣離子的游離,增加細胞對K+的通透性,預防其“超載”,改善冠脈微循環,有效減輕心臟前負荷,擴大冠狀動脈血管,從而增加冠脈的血流量,同時可逆轉機體心肌重構,從而改善心功能,并且有利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減少。另外,尼可地爾用藥后,還能夠抑制血小板凝聚,有效預防血栓,降低梗死的復發率,減輕再灌注損傷。因此,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尼可地爾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患者的治療,效果理想。盡管本研究取得了上述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納入的患者數量不多,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這就要在日后的研究中增加樣本展開進一步的分析。
綜上所述,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尼可地爾進行治療療效確切,可促進患者心肌損傷的改善,改善心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