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郁
(廣州市越秀區中醫醫院 藥劑科,廣東 廣州 51003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種感染性疾病,在臨床中發病率較高[1]。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治療的西藥價格并不便宜,種類也不多,患者在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卻并不少,尤其是針對年齡偏大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問題更大。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將中藥應用于抗病毒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并大大減少了不良反應[2]。本文選取100例上呼吸道感染和高熱患者,給予柴胡湯加減治療,觀察并分析其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廣州市越秀區中醫醫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發熱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抗感染及退熱處理,男30例,女20例,年齡16~68歲,平均(33.53±12.19)歲;病程1~6 d,平均(2.11±1.07)d;觀察組給予柴胡湯加減方治療,男29例,女11例,年齡17~69歲,平均(35.25±11.54)歲;病程1~6 d,平均(2.16±1.07)d;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對比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頭孢克洛進行抗感染治療,根據患者的體重決定用藥劑量,每次用藥劑量為20~40 mg/kg,每日兩次,每日的總劑量在1 g以下,采用口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混懸液的方法治療體溫過高。觀察組患者采用柴胡湯加減方進行治療,柴胡12 g、葛根12 g、半夏11 g、黨參10 g、黃芩10 g、生姜10 g、甘草6 g、大棗5顆,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可適當調整,有咽紅、咽癢癥狀的患者可以加入牛旁子12 g、薄荷7 g、連翹12 g;有鼻塞、流鼻涕癥狀的患者可加入防風11 g、羌活11 g、辛夷10 g;有頭痛癥狀的患者可加入蔓荊子11 g、川芎11 g;有積食的患者可加入山楂11 g、神曲10 g[3]。
1.3 觀察指標。對比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主要癥狀消失時間,其中包括平均發熱時間、反復發熱次數、咳嗽消失時間、咽部充血消失時間、咳痰停止時間和流鼻涕停止時間;中醫證候評分用于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并比較治療前后咳嗽,痰,發燒和厭食等癥狀的變化。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咳嗽、咳痰、發熱等癥狀完全消失表示痊愈;咳嗽、咳痰、發熱等癥狀有大幅減輕表示顯效;咳嗽、咳痰、發熱等癥狀有一定緩解表示有效;所有癥狀都沒有緩解,病情更加嚴重表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分析所得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對比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則行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的對比。兩組患者在治療有效率的對比分析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6.00%)明顯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6.00%),兩組患者在數據對比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的對比[n(%)]
2.2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的對比。兩組患者在發熱反復次數、咳痰停止、平均發熱時間等數據對比中,觀察組數據明顯優于對照組,其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的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的對比(±s)
組別 例數 發熱反復次數(次)咽部充血消失(d) 咳嗽消失(d) 流涕停止(d) 咳痰停止(d) 平均發熱時間(d)觀察組 50 2.71±0.55 2.23±0.21 2.76±0.13 2.11±0.15 1.76±0.06 1.15±0.63對照組 50 4.01±0.76 3.16±0.12 8.53±0.21 3.11±0.74 2.55±0.46 8.14±1.15
有90%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是因流感病毒引起的,尤其是在春冬季節,發病率會大幅度上升,短期內氣候急劇變化的情況下也會出現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該病非常容易發病,病情并不簡單,會相互傳染且速度極快,治愈后有再次發作的可能。其臨床癥狀一般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發熱、咳嗽、鼻塞、頭痛、呼吸急促、惡食、乏力等癥狀[4]。一旦發病要及時治療,否則會引發其他疾病,比如肺炎、中耳炎、支氣管炎等。針對該疾病的治療主要是從緩解呼吸道炎癥入手,使患者的臨床體征得到改善,免疫能力提升[5-6]。在中醫領域,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熱是外感發熱,主要原因是外感風寒、外邪入侵人體。外邪和正氣的強弱對抗引發了感冒,正氣虛弱身體便會發熱。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燒屬于中藥“外源性發燒”類別。趁虛而人,衛陽受擄。感冒的發生受外在的邪惡和義氣的力量的影響。發燒無非是病人正氣虛弱。一旦風熱,風寒,署邪等侵襲,它將導致身體失去平衡,并因停滯的熱量而變得內生。該病位于肺和胃,其治療原理是緩解肌肉和發燒,并緩解胃[7]。柴胡湯在東漢時期便已誕生,創制者為臨床中醫學家張仲景,其主要功效是清熱解表、抗感染。柴胡味辛、微苦,屬寒性,可用于治療感冒發熱、寒熱往來、抗病毒等,其解熱功效的作用機制可能是該中藥材對負責體溫調節的中樞系統的下丘腦有直接作用。葛根味辛、微甜,性涼,其主要功效是生津止渴、解肌清熱。柴胡和葛根皆是君藥,其發揮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表、透邪、清泄里熱。黃芩是臣藥,味苦,性寒,主要功效是清熱瀉火、解毒祛濕,尤其是針對肺火,可清里邪,瀉膽熱,解熱的同時還可以消炎。半夏、生姜、黨參、大棗都是佐藥,半夏和生姜可以調和胃腑,下降逆氣,黨參和大棗可以健脾益氣,一起服用可以充實正氣,通肺氣,清邪扶正。甘草是使藥,起調和作用,可顧護胃氣。整個藥方的功效是清內熱、祛寒邪,同時還能增強免疫力。可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調整藥方,加或減藥。有相關中醫學者曾用柴胡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癥狀減輕,有明顯的治療效果[8]。此次研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根據不同類型的綜合癥,靈活地進行加減運算,擊中疾病的病因,并與發病機理相匹配。侯寶元[9]應用小柴胡湯治療的患者,平均發燒時間,咽充血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痰停時間,流鼻涕時間均較短;咳嗽,鼻塞,發燒,咳痰、納少等中醫證候積分更低,這就說明柴胡湯加減方對上呼吸道感染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劉云琴[10]用小柴胡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以減輕患者的癥狀,縮短療程。積極為患者尋找安全,有效,科學,合理的用藥治療方案,對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的痛苦和痛苦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在采用柴胡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后,其治療總有效率更高,相關并發癥的消失時間更短,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這就說明,相較于西藥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柴胡湯加減方的治療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