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娟娟,萬象
(新疆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人民醫院 兒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1400)
在臨床中,對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而言,其是患者的上腹部正中出現疼痛,加之噯氣、反酸、惡心等,且通過各項檢測排除出具有器質性疾病的十分普遍的消化系統性綜合征,這一疾病總的發生率較高[1]。對于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而言,其在兒科中也是十分普遍的消化系統性疾病,這類患兒大多都會出現腹部疼痛、厭食等,因為這類表現與癥狀會多次出現發作,且持續較久的時間,所以,會對患兒的身心健康給予許多影響[2]。現階段,在臨床中,大多應用胃腸動力類藥物對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進行治療,而在把其與中醫間彼此聯合后,能夠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3]。本研究特選取本院60例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分別采取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案,分析并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應用效果與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新疆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人民醫院接收并對其進行治療的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60例,依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患兒,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5~13歲,平均(9.11±2.03)歲。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6~12歲,平均(9.88±1.72)歲。此項研究已經獲得我院倫理委會授權,且在兩組的病例資料比較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對比可行。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能夠符合于2006年羅馬Ⅲ診斷標準[4]:①餐后出現飽脹不適;②上腹出現燒灼感;③具有早飽感;④上腹部疼痛。具有以上各項癥狀、表現中最少一項,且不具有任一解釋這類表現與癥狀的器質性病變方面的證據,或是胃鏡檢測方面的證據,在進行診斷以前,癥狀與表現出現超出六個月。
1.2.2 中醫:能夠符合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0年)》[5]中有關的診斷標準,主癥共包括了:①胃脘脹痛;②納少;③便溏;④煩躁且易怒。次癥共包括了:①噯氣且反酸;②神疲且乏力;③失眠且多夢;④腹脹;⑤舌質胖大。具有主癥及次癥中的任一兩項就可以進行明確診斷。
1.3 方法。對照組:應用西沙必利:對患兒施予西沙必利,單次0.2 mg/kg,每一天3~4次,在餐前的15~30 min中進行口服。觀察組:施予中西醫結合治療:西沙必利有關的應用方法與對照組患兒間相一致。對患兒施予香砂六君子湯加味:木香6 g、黨參15 g、陳皮12 g、砂仁6 g、白術12 g、半夏9 g、厚樸9 g、茯苓12 g、當歸12 g、柴胡9 g,建曲12 g、枳實6 g、山楂12 g、麥芽12 g、甘草6 g。參照患兒的病情進行加減,每一天一副,借助溫水進行煎煮,獲得共300 mL的藥汁,分2~4次進行口服。對兩組都持續性地進行四周的治療即為一個治療療程。
1.4 觀察指標。治療后,對兩組所得的治療療效進行研究、分析,臨床痊愈:中醫證候積分改變超出了90%;顯效:中醫證候積分降低范圍于70%~90%;好轉:中醫證候積分降低范圍于30%~70%;無效:中醫證候積分改變沒有到30%。治療前、治療后,對2組所得的中醫證候積分進行研究、分析,共包括了胃脘燒灼、胃脘飽脹、便秘、口苦口干,從輕至重依次是0分、1分、2分、3分,分數愈高就會出現愈加嚴重的表現與癥狀。
1.5 數據分析處理。研究獲取的所有數據均統一采用SPSS 22.0統計進行分析與處理;計數數據統一采用[%(n)]代表,采用χ2檢驗組間差異,計量數據統一采用(±s)代表,組間差異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中醫證候積分。經分析表1中的數據可知:治療前,對比兩組的中醫證候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作對比,發現觀察組的中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顯著更低,P<0.05。
表1 中醫證候積分(±s)

表1 中醫證候積分(±s)
組名 例數 時間段 胃脘飽脹/分 胃脘燒灼/分 口苦口干/分 便秘/分對照組 30 治療前 2.58±0.39 2.23±0.46 2.38±0.29 2.46±0.50治療后 2.09±0.32 1.78±0.37 1.86±0.21 1.99±0.46觀察組 30 治療前 2.61±0.44 2.26±0.48 2.42±0.33 2.51±0.62治療后 1.32±0.15 0.98±0.36 1.16±0.18 1.38±0.29
2.2 治療療效。經分析表2中的數據可知:治療后作對比,發現觀察組的治療療效較對照組顯著更高,P<0.05。

表2 治療療效[n(%)]
對于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而言,這類患兒會具有持續性或是多次出現發作的上腹部疼痛、早飽、厭食、反酸、嘔吐等,在通過有關的檢測后,排除出各類器質性疾病[6]。現階段,臨床中對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有關的發病機制依舊沒有得到明確,認為其是因為飲食、胃酸、幽門螺旋桿菌、消化道異常所引發的[7]。臨床中現階段大多借助抑酸、保護好胃黏膜等對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兒進行治療,但是,其最終的效果依舊不夠理想;臨床中也沒有發現任一能夠促進各項表現與癥狀完全得到消退的藥物,且這類藥物大多具有相應的反復性、持續性,極大地危害到了患兒的身心健康[8]。
對于胃腸動力障礙而言,其是引發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十分關鍵的因素,且臨床中指出促胃腸動力類藥物(比如,甲氧氯普胺、西沙比利等)對于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夠獲得相應的效果,但是,西沙必利所引發的各類不良反應更少[9]。中醫學指出,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被歸至“胃脘痛”這一范疇中,認為這一疾病大多都是因為飲食不調、情志不暢、脾胃虛弱等所引發的。脾虛是前提,而肝郁是條件,據此所引發的胃氣不降是最為關鍵的原因,所以,需要把健脾疏肝、理氣護胃當作核心性的治療原則[10]。對于香砂六君子湯而言,其白術、黨參、木香、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砂仁間彼此聯合能夠健脾益氣;柴胡能夠疏肝解郁;厚樸、枳實能夠理氣暢中;當歸能夠養血活血;麥芽、建曲、山楂能夠健胃消食;甘草進行調和,共奏健脾益氣、調節和胃等方面的功效[11]。在把中西醫間彼此聯合后,能夠全方位地發揮出協同作用,讓患兒能夠盡早獲得恢復[12]。
綜上所述,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工作中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改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并提升其治療療效,促進其疾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