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平,門杰
(廣東省茂名市中醫院 功能科,廣東 茂名 525000)
子宮內膜息肉樣病變是子宮內膜的增生性改變,在增生性改變的基礎之上,局部病灶出現的過度增生的良性病變[1],多發于50歲左右的女性[2],常表現為子宮不規則出血或腹痛。若治療不及時,則有可能引起癌變,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3]。部分患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在診刮或宮腔手術時發現后經過術后病理結果確診。經陰道超聲與腹部超聲診斷是當前臨床診斷的主要方式,具有無創、快捷的優點。本研究主要分析經陰道超聲與腹部超聲診斷子宮內膜息肉樣病變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納入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廣東省茂名市中醫院收治的75例疑似子宮內膜息肉樣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9~70歲,平均(49.21±3.24)歲,未絕經者33例,已絕經者42例,病程1~9年,平均(5.68±1.81)年,BMI21~27kg/m2,平均(23.68±1.81)kg/m2,分別對其行經陰道超聲診斷(研究組)和腹部超聲診斷(對照組),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是否絕經、病程及BM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患者出現經期延長、陰道不規則出血等癥狀,并初步判斷為子宮內膜息肉患者;②患者入院后行陰道、腹部超聲檢查及病理學檢查;③患者臨床病歷資料完整,本人及家屬對此次研究完全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溝通困難、精神障礙;②患者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③患有其他內分泌系統疾??;④近期存在陰道手術史。
1.2 方法。由兩名臨床經驗豐富的專業超聲醫師完成。采用DC-8EXP型超聲診斷儀(深圳邁瑞生物公司生產)。經腹部超聲:探頭頻率為3 MHz~10 MHz,由醫師告知患者充盈膀胱,并協助其采取仰臥位,進行斜切面、縱切面以及橫切面的檢查。經陰道超聲:探頭頻率為6.0 MHz,通知患者排空膀胱,并協助其采取膀胱截石位,探頭上放置一次性安全套,涂抹耦合劑,伸入陰道檢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探頭角度,了解盆腔的具體情況。
1.3 觀察指標[4]。記錄經陰道超聲與腹部超聲診斷方式的表現。記錄經陰道超聲和腹部超聲診斷方式,并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對比,觀察兩組的檢出符合率。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試驗SPSS 22.0統計分析軟件。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表示為(±s)組間行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率,組間行χ2檢驗。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超聲診斷方式的表現比較。研究組的難以確診率為5.33%(4/7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33%(13/75),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除此之外,兩種超聲診斷方式的其他表現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超聲診斷方式的表現比較
2.2 兩種超聲檢查方式與手術病理結果一致性比較。手術病理結果:子宮內膜癌和子宮內膜炎各5例,子宮黏膜下肌瘤15例,子宮內膜增殖癥29例,子宮內膜息肉樣病變21例。研究組與手術病理結果符合70例,符合率93.33%;對照組與手術病理結果符合51例,符合率68.00%,研究組診斷符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種超聲檢查方式與手術病理結果一致性比較[n(%)]
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飲食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導致子宮內膜息肉樣病變發病率逐年上升,且發病人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5]。子宮內膜息肉樣病變是子宮內膜的增生性改變,通常情況下是通過宮腔鏡下子宮內膜診刮,或者是單純的子宮內膜診刮,而得到最終的病理結果。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或治療方式不當極有可能引起子宮內膜癌,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6]。因此,盡早發現病情并進行相應治療十分重要。當前臨床上對于子宮內膜息肉樣病變的診斷方式主要為經腹部超聲,該方式操作簡單,對人體軟組織有較好的分辨能力,但探頭頻率低、圖像質量較差,診斷準確性較低,患者易錯失最佳治療時機[7]。近年來,經陰道超聲診斷子宮內膜息肉樣病變在臨床上得到廣泛關注。既往文獻表明,經陰道超聲是近年來婦產科超聲應用的一項突破性技術進展,它能清楚地顯示女性盆腔內部器官組織結構,與傳統經腹部超聲比較,不用充盈膀胱,且對于正常和異常妊娠以及婦科疾病的診斷,具有早和準的特點。另一方面,經陰道超聲的腔內探頭,解決了腹部超聲視角受限問題,對病變位置顯像清晰,同時避免了腹部彩超檢查時腸管、腹壁等干擾,臨床診斷準確性顯著升高[8]。

續表1
該研究選取75例疑似子宮內膜息肉樣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其采取經陰道超聲與腹部超聲診斷,并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分析兩種超聲診斷方式的表現與符合率,結果顯示,兩組診斷方式的單發多發、息肉直徑、宮體增大、內膜厚度、異?;芈?、明顯血流信號、病變直徑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難以確診率為5.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診斷結果與手術病例結果對比發現:研究組與手術病理結果符合70例,符合率93.33%;對照組與手術病理結果符合51例,符合率68.00%,研究組診斷符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認為:經陰道超聲比經腹超聲在子宮內膜息肉樣病變診斷中具有更佳的診斷符合率,且難以診斷率更低,在臨床檢測中具有重要意義。綜上所述,臨床上對于子宮內膜息肉樣病變診斷,采取經陰道超聲比經腹超聲具有更佳的診斷效果,更易發現患者的病變部位,對于進一步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