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旭敏
(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 超聲醫(yī)學科,廣東 惠州 516001)
分娩后女性更容易出現壓力性尿失禁(SUI),主要癥狀是腹部壓力升高后尿液流出。該病的發(fā)生將嚴重影響產婦產后身體的恢復并降低生活質量[1]。因此,為加強產后SUI篩查的臨床分析,提高診斷準確性,鼓勵患者盡快接受有效治療。尿道漏斗形成率的常規(guī)診斷容易漏診,盆底超聲結合多平面成像技術是產后SUI的首選,可提高疾病的診斷率[2]。現選取產后SUI和同期健康產后產婦進行了臨床研究,探討其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來我院進行產后復查診斷為SUI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健康產后產婦86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年齡22~35歲,平均(29.36±2.20)歲;孕次1~3次,平均(1.15±0.17)次;分娩孕周39~41周,平均(39.12±0.56)周。觀察組年齡22~35歲,平均(29.39±2.26)歲;孕次1~3次,平均(1.13±0.16)次;分娩孕周39~41周,平均(39.02±0.59)周。一般資料兩組患者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通過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和臨床骨盆底檢查診斷為SUI[3];②患者在咳嗽、噴嚏、用力時有漏尿表現。排除標準:①以往行引產及盆腔手術;②孕前明確診斷壓力性尿失禁;③合并精神病等影響研究的疾病。
1.2 方法。觀察組與對照組均行盆底超聲聯合多平面成像技術檢查。檢查方法:使用GE VolusonE8 / S8 RAB4-8-D體積探頭,頻率為4~8 MHz。檢查前,指示患者排空膀胱,采取膀胱截石術的位置,并通過會陰和直腸的三維超聲檢查詳細檢查了膀胱后壁,恥骨聯合和直腸 骨盆底。多平面成像技術使用三維體積探測器連續(xù)獲取圖像,并通過同步三維圖像數據處理獲得觀察對象不同部位的實時動態(tài)三維圖像。基于二維超聲,表面成像和透明成像方法被用于檢查對象。在靜息狀態(tài),Valsalva運動和肛門收縮運動這三種狀態(tài)下,開始使用三維采集系統來收集模式。數據分析來自2位資深醫(yī)生。
1.3 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患者檢查結果、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
(1)檢查結果:比較兩組患者,以測量尿道和膀胱的后角,肛提肌的面積,恥骨直腸肌的厚度以及靜息和Valsalva運動期間膀胱頸的運動。
(2)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最大Valsalva動作狀態(tài)下是否有尿道內口漏斗的形成。將上述指標均檢測3次,計算其平均值。
1.4 統計學分析。數據錄入SPSS 22.0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檢查結果對比。觀察組在靜息及Valsalva狀態(tài)時,尿道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積大于對照組,恥骨直腸肌厚度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檢查結果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檢查結果對比(±s)
注:★P<0.05,與靜息時組內比較。
組別 例數 尿道膀胱后角(°) 肛提肌裂孔面積(cm2) 恥骨直腸肌厚度(cm)靜息 Valsalva 靜息 Valsalva 靜息 Valsalva觀察組 86 114.12±10.31 154.21±12.21★ 16.21±1.26 19.53±2.21★ 0.73±0.12 0.57±0.18★對照組 86 78.22±10.03 88.03±12.01★ 13.25±1.14 14.02±2.06★ 0.85±0.15 0.81±0.05★t - 23.146 35.835 16.155 16.913 5.793 11.914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對比。觀察組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為86.04%明顯高于對照組4.65%(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道內口漏斗形成率對比[n(%)]
SUI是骨盆底功能障礙疾病,通常繼發(fā)于產后。當患者的腹部壓力增加(例如咳嗽和打噴嚏)時,尿液會不由自主地滲出。如果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將會嚴重影響產婦產后的身心健康。因此,產后SUI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后 在臨床上,通常使用盆底超聲結合多平面成像技術來篩查此類疾病,從而可以檢測病情的變化并為疾病的診斷提供基礎。
骨盆底超聲檢查是早期產后應激性尿失禁患者的常見臨床檢查方法。骨盆底超聲檢查技術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對患者腸道和腹腔的損害,并充分識別SUI患者的特征[4]。
多平面成像技術是將不同平面的連續(xù)二維圖像重建為三維形式。由于具有平移和旋轉的特性,可以對顯示的器官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因此該技術可以從任意角度三維連續(xù)地觀察膀胱頸,尿道,提肛肌,陰道周圍的支撐結構和骨盆底結構。顯示病變與周圍器官之間的空間關系,并準確測量所檢查的器官[5]。
尿道和膀胱的后角,肛提肌孔的面積以及恥骨直腸肌的厚度可以全面反映泌尿控制系統的正常化。在臨床上,通過測量上述指標,可以幫助判斷尿失禁的癥狀[6]。本研究中,觀察兩組研究對象靜息狀態(tài)和Valsalva狀態(tài)的盆底情況,同時分析不同狀態(tài)下超聲測量指標變化,以此明確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婦女的膀胱頸、尿道等盆底支持結構的變化[7-8]。本研究中,觀察組在靜息及Valsalva狀態(tài)時,尿道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積大于對照組,恥骨直腸肌厚度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為86.04%明顯高于對照組4.65%(P<0.05),表明盆底超聲聯合多平面成像技術可提高對產后SUI患者的尿道的診斷,同時可提高尿道內口漏斗形成率的診斷[9]。盆底超聲結合多平面成像技術,可通過會陰窗觀察尿道和膀胱的功能和位置變化。產后對尿道及其周圍支撐結構的損害導致其松弛和無力,導致尿道肌肉組織發(fā)生明顯變化[10]。通過多平面聯合篩查,可以根據患者的不同生理活動所測量得出的數據,使醫(yī)生可以清晰觀察復雜的骨盆底結構變化,為產后SUI的篩查提供更多信息。
綜上所述,對于產后SUI患者,骨盆底超聲結合多平面成像技術的使用,可以有效反映患者尿道和膀胱支撐結構的變化,并改善對尿道漏斗形成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