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任
(清遠市清新區人民醫院 急診醫學科,廣東 清遠 5118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見心血管內科急危重癥,具有發病突然、病情進展迅速、病情危重等特點,若是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1-2]。近年來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及時、有效的救治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的關鍵[3-4],而急診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促進作用。以往的急診護理流程存在環節繁雜、急救時間長等問題,會耽誤患者的黃金搶救時間,因此本次研究對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優化,并分析其應用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將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例數相同的兩組。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結合臨床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結果明確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并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發病至入院時間≤12 h的患者;③患者或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存在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②存在惡性腫瘤、嚴重感染性疾病、凝血機制異常的患者;③存在溝通交流障礙、心理障礙、精神障礙的患者。對照組(n=110):男70例,女40例;年齡為18~68歲,平均(42.85±3.10)歲;發病至就診時間為40 min至11 h,平均(5.24±1.71)h。觀察組(n=110):男73例,女37例;年齡為18~68歲,平均(42.93±3.14)歲;發病至就診時間為45 min至12 h,平均(5.33±1.76)h。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存在均衡性(P>0.05)。
1.2 方法。對照組:常規急診護理干預。在患者入院后,遵醫囑快速完成各項急救操作,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觀察,于病情穩定后交由專科護理。觀察組:優化急診護理流程。①優化院前急救護理:在接到急診電話后的3 min內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并出發,出診期間同家屬或目擊者保持有效溝通,進行急救指導,并與院內醫護人員保持聯系。到達現場后快速評估患者的病情并做心電圖,安全轉運回醫院。②優化急診就診流程:針對主動入院的患者,第一位接待患者的護理人員在判斷患者為疑似急性心肌梗死后,盡快將其送往搶救室,并進行病情評估、抽血檢驗、詢問病史、檢查結果分析等操作,上述操作盡量在30 min內完成。③強化心理干預:疾病確診后,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并應予以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引導患者放松身心,調節自身情緒,同時注意安撫患者家屬的情緒。④優化急診交接:護理人員將確診患者的病情向醫務室及時上報,結合患者的病情通知相應科室做好就診準備,第一時間移交至臨床,便于臨床進行搶救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①觀察兩組患者的搶救效率。②應用心電監護儀監測兩組患者搶救前、搶救后的生命體征。③計算兩組的搶救成功率,觀察預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以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檢驗。計量資料(±s)行t檢驗,計數資料[n(%)]行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搶救效率。同對照組進行比較,明顯是觀察組的搶救效率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效率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效率比較(±s)
出急診室時間對照組 110 5.22±0.45 8.01±1.96 8.32±1.39 48.28±16.96觀察組 110 3.00±0.32 4.17±1.08 4.48±1.25 35.04±13.87 t - 42.167 17.997 21.544 6.338 P - 0.001 0.001 0.001 0.001組別 例數 分診時間 采血時間 靜脈通道建立時間
2.2 生命體征。兩組患者搶救前的生命體征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搶救后的生命體征數據均較搶救前下降,且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數據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搶救前后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比較(±s)

表2 搶救前后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比較(±s)
組別 時間 舒張壓(mmHg)呼吸頻率(次/min)對照組 搶救前 101.35±6.47167.52±11.76111.64±18.71 36.28±9.52搶救后 80.36±5.28 146.39±7.20 92.29±10.34 26.37±7.46 t組內搶救前后/P 26.361/0.001 16.072/0.001 9.494/0.001 8.594/0.001觀察組 搶救前 101.43±6.52167.58±11.80111.70±18.75 36.33±9.58搶救后 71.25±5.33 130.25±6.04 80.18±8.45 20.01±5.47 t組內搶救前后/P 37.587/0.001 29.535/0.001 16.074/0.001 8.603/0.001 t組間搶救前/P 0.091/0.927 0.038/0.970 0.024/0.981 0.039/0.969 t組間搶救前/P 12.735/0.001 18.012/0.001 9.511/0.001 7.211/0.001收縮壓(mmHg)心率(次/min)
2.3 搶救成功率。組間比較搶救成功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所示。

表3 對比兩組的搶救成功率(n,%)
2.4 預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觀察組患者的再發心梗、心絞痛等預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數據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4所示。

表4 比較兩組的預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n(%)]
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而呈現不斷增長趨勢[5-6],以心前區劇烈疼痛、瀕死感等為主要表現,甚至可能出現休克情況,發病后會在短時間內對患者機體各個器官、系統造成損害[7],進而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故盡早實施有效的治療十分重要。
急診救治的環節多,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大且工作繁雜[8],常規急診護理干預雖能夠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但在提高急救工作效率方面效果局限,因此本文對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優化,并探討其應用效果。優化急診護理流程一方面能夠使醫護人員的時間觀念加強[9],合理分工;另一方面可優化原有的急診護理流程,促使護理服務質量提升[10],縮短搶救時間。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效率、搶救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搶救后的生命體征明顯改善,且預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更低,充分說明了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效果顯著。分析原因在于,優化急診護理流程能夠快速出診,優化分診,減少急救護理中的重復性操作[11],能夠為患者后續搶救爭取時間;同時通過強化心理干預能夠穩定患者的情緒,提升患者的依從性[12-13];優化急診交接有利于患者盡快得到有效的救治,因此可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進展,促使生命體征恢復正常,有利于患者的預后。
總而言之,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臨床應用價值高,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具有顯著的救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