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瑜
新鄉市婦幼保健院,河南 新鄉 453000
慢性子宮內膜炎是女性常見的生殖系統炎癥,不僅因疼痛、月經不調等癥狀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也容易引起盆腔炎、子宮肌炎、流產等并發癥,需及時進行治療[1]。目前,西醫對于慢性子宮內膜炎主要采取抗感染藥物、物理療法等進行治療,但藥物治療根治效果較差,停藥后復發率較高,物理療法不良反應較多,易導致不孕[2]。近幾年,中醫藥在婦科疾病的治療中逐漸顯示出標本兼治的優勢,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子宮內膜炎的治愈率備受臨床醫師的關注[3]。慢性子宮內膜炎屬中醫學“婦人腹痛”“帶下病”等范疇,氣滯血瘀證為主要證型,宜選用行氣活血、清熱化瘀之方劑進行辨治[4]。筆者采用通氣祛瘀活血方聯合常規西藥治療慢性子宮內膜炎,獲得了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新鄉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68例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4例。觀察組年齡23~47(34.17±5.62)歲;病程3~24(7.15±2.27)個月;腹痛24例、帶下黃白色18例、月經不調19例、血性白帶10例。對照組年齡22~46(34.08±5.45)歲;病程3~24(7.21±2.33)個月,腹痛25例、帶下黃白色21例、月經不調17例、血性白帶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5]中慢性子宮內膜炎西醫診斷標準,經子宮內膜活檢、實驗室生化指標檢測結合臨床表現確診;符合《中醫婦產科學》[6]中“婦人腹痛”“帶下病”氣滯血瘀證中醫診斷標準,主癥為下腹墜痛、月經不調、白帶異常,次癥為氣虛乏力、面色萎黃、舌暗脈澀;已婚且有性生活史;入選前4周內未接受其他方案治療,且入選前1周內無性生活史;簽署知情同意書。
1.3病例排除標準合并盆腔炎、附件炎等其他婦科炎癥者;合并輸卵管阻塞、胎盤殘留、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癌或內膜息肉者;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4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輔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2023839)靜脈滴注,首次劑量15 mg·kg-1,每日2次,第2天以7.5 mg·kg-1的劑量維持,每日2次;鹽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19990324)0.2 g,每日2次,靜脈滴注。經期基本規則者在月經來潮前2 d給藥,不規則者陰道少量出血則立即用藥,月經干凈后停藥,共治療3個月經周期。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通氣祛瘀活血方治療,具體藥物組成:生黃芪30 g,敗醬草30 g,大血藤30 g,生蒲黃30 g,益母草15 g,赤芍12 g,當歸12 g,牡丹皮12 g,川芎10 g,桃仁10 g。下腹墜痛者蒲黃改為炒蒲黃,并加用五靈脂10 g,路路通10 g,小茴香6 g;月經量多且經期延長者加仙鶴草20 g,墨旱蓮20 g。每日1劑,水煎2次,每次煎至藥汁剩余200 mL,兩次藥汁混勻后分早晚溫服。經期基本規則者在月經來潮前2 d給藥,不規則者陰道少量出血則立即用藥,月經干凈后停藥,共治療3個月經周期。
1.5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子宮內膜形態(充血水腫、粘連、異形血管、厚薄不一)、炎癥指標[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應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變化情況。
中醫證候積分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對下腹墜痛、月經不調、白帶異常等主癥按照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計分,氣虛乏力、面色萎黃、舌暗脈澀等次癥按照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計分。
1.6療效判定標準臨床治愈:經期、經量恢復正常,中醫證候總積分下降>95%;顯效:經期、經量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總積分下降70%~95%;有效:經期、經量有所改善,但經期仍>7 d,中醫證候總積分下降30%~69%;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8]。
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n×100%
1.7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 22.0處理數據,計量數據結果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結果采用χ2檢驗,組內組間比較采取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有效率為94.12%,對照組有效率為76.47%,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兩組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2.3兩組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形態變化情況比較觀察組治療后充血水腫、粘連、厚薄不一所占比例均低于治療前,對照組治療后充血水腫、粘連所占比例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充血水腫、厚薄不一所占比例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形態變化情況比較 例(%)
2.4兩組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TNF-α、IL-6、hs-CRP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慢性子宮內膜炎主要為經常接觸感染源導致子宮內膜炎反復發作或急性子宮內膜炎未能接受徹底的治療所致[9]。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和鹽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均為治療婦科炎癥的常用藥物,抗菌效果較好,但對于慢性子宮內膜炎的根治效果仍難以令人滿意[10]。近幾年,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提高慢性子宮內膜炎的治愈率、降低復發率,逐漸成為了臨床研究的熱點。
慢性子宮內膜炎屬“婦人腹痛”“帶下病”等范疇,其發病多與濕熱邪毒內侵、阻礙胞宮胞絡氣機;或平素體虛、沖任不固,而致血不歸經、氣滯血瘀;或產后胞脈空虛、血氣不足、邪毒入侵而致氣血瘀滯等有關[11]。臨床辨治以調沖固任、行氣活血、清熱化瘀為主要原則[12]。本研究中所用通氣祛瘀活血方中黃芪為君藥,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之功效[13]。當歸、益母草、赤芍、牡丹皮、川芎、桃仁為臣藥,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益母草活血調經、消腫止痛;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川芎活血行氣、燥濕止痛,桃仁活血祛瘀,6藥相輔相成,活血化瘀、調經止痛、涼血解毒之效明顯[14]。其余為佐藥,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止痛、活血化瘀;大血藤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蒲黃涼血止血、排膿祛瘀,三者合用有化瘀止血、排膿祛瘀的作用[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各項中醫證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治療后充血水腫、厚薄不一所占比例均低于對照組,也證實了通氣祛瘀活血方對慢性子宮內膜炎有標本兼治的臨床優勢,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子宮內膜修復。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通氣祛瘀活血方中黃芪、敗醬草、大血藤、赤芍、當歸、牡丹皮、川芎、桃仁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消炎作用,對婦科炎癥有良好的抑制原菌增殖和促進炎癥緩解的作用;黃芪、蒲黃、當歸還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蒲黃還可改善凝血功能[16]。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TNF-α、IL-6、hs-CRP均低于對照組,也證實了通氣祛瘀活血方在抑菌消炎方面的顯著作用。朱肖等[17]的研究中也使用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藥配合甲硝唑治療慢性子宮內膜炎,獲得了良好的療效,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通氣祛瘀活血方配合西藥治療慢性子宮內膜炎療效顯著,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炎癥狀態和子宮內膜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