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敏,姜煜,戰思宇,楊雨瀅,張宇沁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
運動性疲勞是機體生理過程不能持續其機能在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1]。運動性疲勞不僅為身體機能下降,還常伴有反應遲鈍、消極心理等表現,影響運動員正常訓練。臨床上常以客觀指標(心率、表面肌電等)的變化、主觀疼痛感覺的變化來診斷運動性疲勞。在全民健身的時代,運動性疲勞的有效緩解方法將成為焦點問題。大量研究證明,針刺可以有效緩解運動性疲勞,但針刺緩解運動性疲勞的選穴規律尚不明確。本文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對近10年針刺緩解運動性疲勞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獻進行深入研究,探討針刺緩解運動性疲勞常用腧穴頻次、歸經及腧穴配伍規律。
1.1檢索策略與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中國知網(CNKI)、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維普數據庫(VIP)和萬方數據庫(WF)8個數據庫,檢索時間從2010年1月至2020年7月,語言限定為中英文,以“主題詞+自由詞”的策略檢索。
1.2文獻納入標準文獻研究類型均為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對象符合臨床診斷標準且伴有客觀指標變化;干預措施為針刺療法(體針、耳針、頭皮針、溫針和電針,不包括穴位注射、穴位敷貼、激光針刺、艾灸和拔罐等)或針刺結合對照組干預措施,對治療時間或針刺頻率沒有限制。對照組為假針刺(非破皮,微刺激)、安慰對照、空白治療、西醫治療、常規護理和其他常規治療。
1.3文獻排除標準非隨機對照試驗;動物實驗;重復發表文獻;無客觀指標變化;非中英文文獻;會議摘要;病案報道。
1.4文獻處理與統計學方法根據既定文獻納入、排除標準進行文獻錄入;統計整理符合文獻納入標準的文獻的穴位使用頻次;文獻中出現的“四神針”“定神針”等組合取穴,則歸為穴組。采用Excel 2016對腧穴頻次、部位、歸經進行錄入、統計。利用SPSSModeler 14對腧穴進行關聯規則分析。采用SPSSStatistics 26進行聚類分析。
根據檢索策略,共檢索出近10年針刺緩解運動性疲勞的文獻3 772篇,排除重復文獻1 011篇,通過閱讀標題和摘要排除文獻2 509篇,通過閱讀全文排除文獻227篇,最終納入文獻25篇[2-26]。具體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1腧穴運用頻次分析25篇RCT文獻中統計出32張處方,共使用腧穴35個,使用頻次81次,平均每個腧穴使用2.31次。使用頻次大于平均頻次(2.31次)的腧穴共18個,累計頻次占79.01%。頻次最高的前7位累計頻次占51.85%,從高到低依次為足三里、三陰交、合谷、關元、陽陵泉、血海、環跳,表明針刺緩解運動性疲勞的穴位選擇相對集中,詳見表1。

表1 高頻腧穴頻次分析
2.2腧穴歸經及使用頻次分析十四經穴29個,總頻次70次,占比86.42%。腧穴歸經以足陽明胃經最多,用穴5個,總頻次21次,占比25.93%,其次為足太陰脾經穴3個,總頻次11次,占比13.58%,詳見表2。

表2 腧穴歸經及使用頻次分析 次
2.3腧穴部位分布情況針刺緩解運動性疲勞的選穴主要集中在四肢部,以下肢部最多,共計16個腧穴,使用49次(60.49%),詳見表3。

表3 腧穴部位分布頻次分析 次
2.4特定穴分布情況針刺治療運動性疲勞的特定穴選穴以五輸穴頻次最高,共8個五輸穴,總頻次29次,占比28.16%,其次是下合穴,共3個穴位,總頻次21次,占比20.39%,詳見表4。

表4 特定穴分布情況 次(%)
2.5腧穴配伍關聯規則分析對腧穴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共產生5條關聯規則,其中,兩個腧穴組合的規則有4條,三個腧穴組合的規則有1條。其中,“三陰交→足三里”支持度最高(21.88%),“三陰交→足三里”置信度最高(71.43%),“合谷→曲池”的增益最高(6.40),關聯規則見表5,腧穴關聯網絡見圖2。

圖2 腧穴關聯網絡分析

表5 腧穴配伍關聯規則
2.6聚類分析對18個高頻腧穴(穴組)進行聚類分析,可分為5類:①足三里;②三陰交;③關元;④合谷;⑤環跳、陽陵泉、血海、曲池、阿是穴、太沖、四神針、定神針、足智三針、足三針、列缺、照海、后溪、申脈。見圖3。

圖3 高頻腧穴聚類樹狀圖
3.1循經取穴規律針灸治療運動型疲勞的選穴以十四經穴為主,結合經外奇穴、阿是穴和穴組。十四經穴中,以三陽經穴為主,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占比最高。《靈樞·根結》曰:“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合折則氣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與《黃帝內經》中“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相契合。循經取穴主要采用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相表里。《靈樞·五味》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與營氣、衛氣、宗氣密切相關,從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由中焦開發布散,分出營氣、衛氣,別行兩道,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內經》中也有“脾病而四肢不用”“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之說。張介賓[27]言:“四肢之舉動,必賴胃氣以為用,然胃氣不能自至于諸經”,必須依賴脾氣的運行,使胃中的水谷之氣化為精微,使四肢得養。其次為手陽明大腸經,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明氣血充盛,筋脈才能得以濡養;大腸主津,津液充足,肌肉關節才能得以滋養,運動才能靈活自如。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為氣之本,布散于胸中的水谷精氣,與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相結合形成宗氣。《靈樞·經脈》曰:“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宗氣走息道、司呼吸、貫心脈,對于緩解運動性疲勞中的心血管疲勞和呼吸系統疲勞有一定作用。
3.2選穴部位規律在收錄的25篇文獻中,形成運動性疲勞的原因不同。運動性疲勞在中醫學中屬勞倦、虛損等范疇[28],在試驗方法中,造成下肢運動性疲勞的試驗較多,故局部選穴部位以下肢為主,且足三里穴使用頻次最多。《通玄指要賦》云:“三里卻五勞之羸瘦;冷痹腎敗,取足陽明之土。”足三里穴位于足陽明胃經,可治療疲勞諸證,運動性疲勞會使腦內5-羥色胺水平升高,李虹霖等研究發現,溫針灸足三里穴能夠有效降低大鼠下丘腦內5-羥色胺的水平,達到緩解運動性疲勞的效果[29]。上肢部穴位中,選取頻次最多的穴位為合谷穴,補法針刺合谷穴具有補氣、固表、行血、壯筋的功效[21]。頭面部選取頻次最多的是四神針、定神針穴組,四神針、定神針為靳三針療法中調神的重要穴組,針刺能調整患者神氣的陰陽,達到調神補氣助陽的效果[18]。胸腹部選穴中關元穴選擇頻次最多,關元穴位于任脈,為任脈、足三陰之會,主治虛勞羸瘦,關元與足三里配伍為補氣要穴,華巖等[30]研究發現,艾灸足三里、關元可促進機體血紅蛋白水平升高,減少乳酸堆積,減少肌細胞中肌酸激酶溢出,降低血清中尿素氮水平,加快清除腎臟中的自由基,緩解運動性疲勞。腰背部選取了一次腎俞穴,腎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的腧穴,刺激腎俞穴可激發腎氣使骨骼強健[31]。
3.3特定穴選穴規律針刺治療運動性疲勞的特定穴中,五輸穴使用頻次最高,其次是下合穴、交會穴。其中,五輸穴運用較多的是合穴、輸穴。五輸穴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個重要穴位,其作用范圍廣,臨床療效佳。五輸穴位置集中在四肢,局部取穴對四肢局部疾病的治療效果良好,可改善運動性疲勞的主要癥狀,如四肢疲勞、肢體酸痛等[32]。治療運動性疲勞的五輸穴中,以足三陽經合穴使用頻次最多,且足三陽經的合穴與下合穴是同一個穴位,三個穴位為委中、足三里、陽陵泉。“合治內腑”,故運用下合穴可以治療六腑病癥,使六腑之氣順降和調。通過針刺下合穴可調理多臟器功能,并健運中焦胃腑,強壯筋骨,從整體調節運動性疲勞狀態[33]。《難經》說:“輸主體重節痛”,輸穴用于治療循經疼痛類疾病較為常見,有學者認為,輸穴的經氣深度和經絡中“筋骨”的層次相當,通過針刺深淺層次理論解讀其治療“體重節痛”類疾病的原理[34]。交會穴是兩條或多條經氣匯集之處,可同時治療多經疾病,并起到配穴處方精簡并提高療效的作用[35]。交會穴也包括本病使用頻次較高的八脈交會穴和八會穴,其與人體五臟、五體等關系更為密切,適用于運動性疲勞此類多系統、多層次、多器官、多指標相關的病理狀態。
3.4腧穴關聯規則5條關聯規則中,支持度表示三陰交和足三里同時出現在32張處方中的頻率為21.88%,置信度表示三陰交和足三里同時出現在含有三陰交的處方中的頻率為71.43%,“合谷→曲池”的增益最高,即當緩解運動性疲勞的腧穴處方中有合谷時,同時選用曲池的概率較高。但由于上肢運動性疲勞的文獻較少,尚不能定論。腧穴關聯網絡中連線越粗意味著二者之間關聯越緊密,可以看出,足三里、三陰交為緩解運動性疲勞的常用穴,針刺緩解運動性疲勞的腧穴配伍以足三里、三陰交為核心。足三里、三陰交分別屬于胃經、脾經,陽明經多氣多血,脾主肌肉四肢,過度運動導致的肌肉疲勞可以通過調節脾胃兩經的氣血緩解。
3.5高頻腧穴聚類分析從針刺緩解運動性疲勞的高頻腧穴聚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針刺緩解運動性疲勞的穴位選擇較單一,多選擇足三里、三陰交等高頻腧穴。《靈樞·五邪》云:“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于三里”,可見,足三里具有很好的補瀉、調節陰陽、治病保健的作用。三陰交是足三陰經交會穴,《針灸甲乙經》云:“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三陰交具有治療下肢痿痹的作用。《諸病源候論》載:“虛勞則腎氣不足,傷于沖脈”,而“沖脈為陰脈之海,起于關元”,《扁鵲心書》里也有“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的記載,可見,關元具有固本培元、保健養生的作用。《素問·氣穴論》言:“肉之大會為谷”,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針刺原穴具有調整臟腑經絡虛實的功能[36]。上下肢運動性疲勞均可以取合谷。還有各種特殊取穴、針法緩解運動性疲勞的研究,學者們也在不斷探索能有效緩解運動性疲勞的不同方法。
綜上所述,通過對25篇有關針刺緩解運動性疲勞文獻的數據挖掘,發現目前針刺緩解運動性疲勞選穴相對單一,選取足三里的比例最高,較少有辨證取穴。取穴以胃經、脾經為主,穴位多集中在四肢部,特定穴以五輸穴和下合穴為主,腧穴配伍以足三里、三陰交為主,循經取穴、局部取穴、選取特定穴是針刺緩解運動性疲勞的主要選穴規律。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與推廣,人們將更加關注運動性疲勞的有效緩解方法,開展大樣本、高質量、可靠的臨床研究,確立符合運動性疲勞的針刺常用處方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