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芹
“共同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形式,是打造卓越教師文化的重要基石。借力技術,創新教師專業發展模式;任務驅動,探索教師破土拔節助長方式;“泵”性評價,鋪就教師專業成長“快速路”——
本著“人盡其才,優化結構,激發教師高層次需求”原則,我們在校內遴選出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學科骨干教師作為課題組成員,成立了由專家為助學者、課題組成員為學習者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借助外部支持和內部力量,實現了教師的共同發展。實踐中,“共同體”成為青年教師的培育室、骨干教師的孵化室、教育名師的聚集室。
課例式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課例是最鮮活的教學素材,共同體開展“五課”活動,即領導示范課、骨干引路課、組內推薦課、教師過關課、學期比賽課,以課例為載體提升成員的整體教學水平。
“共同體”確定每周三為集體備課交流時間,以線上+線下兩種形式開展,同年級同學科教師對典型課例進行備課研討。“共同體”總結出備課五要素:解讀教材依綱據本,考慮學生學情,研究年段要求,研究教學策略,注意課型特點。
“共同體”聚焦問題進行主題教學研討。我們每月定期開展學科主題研討,話題包括“提問與追問”“細節設計”“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小組合作的實效性”“作業改革”等, “共同體”成員聽課、評課、研課,推動課堂教學水平提升。
利用信息技術,“共同體”成員人人錄制現場課視頻,選取典型課例進行剖析。對于優秀課列“共同體”進行特色推廣,以營造濃郁的研究氛圍,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在組織課例研討時,融合實踐意圖和研究主題分析討論。
在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構建中,充分發揮互聯網媒介作用,通過“釘釘”等分享優秀課堂教學案例,組織教師觀摩、討論、交流,以濃厚研究氛圍,增強團隊凝聚力,實現教師自我完善和共同體效能提升。
多維度打造,“共同體”教師快速成長。借助信息技術環境,“共同體”開專題論壇,教師們在論壇中發表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學、所用,對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反思。共同體成員通過學習、交流,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自身的知識體系得到完善,專業能力得到提升。“共同體”倡導成員將平時的所思所想寫成微信日志,倡導教師推出自己的公眾號。很多教師有了忠實的讀者,讀者的鼓勵更加激發了他們的寫作熱情。
借助信息化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對教師交流學習的限制,“共同體”創建了微信群。教師有問題可隨時發到群中,大家共同研討,為問題的解決出謀劃策。微信平臺促進了教師的觀點交鋒、思維碰撞,彰顯了團隊互助的力量。信息技術環境為共同體成員的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提供了優質資源。其中,不僅有老教師多年工作的經驗,也有青年教師的創新探索,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師與教師間的互動”。
教師專業意識的形成和專業素養的快速提升離不開專家和名師的引領。“共同體”組建“學科—專家—教師”三位一體的團隊,專家與教師視頻面對面,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引領。學校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快車,與北京清華附小、呼家樓小學等結成聯誼校,開展網絡教研活動。“共同體”購置了專家講座視頻,組織成員定期收看。專家先進理念的指引,名師優秀教學案例的示范,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團隊式合作,打造“共同體”發展文化。共同體成員在團隊學習中,輸入了新鮮血液。同時,他們也在自己造血,為團隊貢獻力量。在“共同體”發展中,教師會吸收不同的信息和觀點,同時對個人的成功經驗進行提煉總結,對失敗的教訓進行反思修正,創建了共享、包容、互促、成長的“共同體”文化。
教師專業共同體誕生并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于合作文化。合作文化不僅體現在激發動機與維系情感上,更為重要的是體現在了專業共同體內成員自我成長的“汲養”需求。課題組形成了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和“要我合作”到“我享受合作”的飛躍,有效帶動了“卓越教師文化”的形成,展現了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價值所在。
責任編輯: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