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羽
對于青少年來說,自控能力要比依靠攀比、炫耀獲得的滿足感更加重要,雖然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乃至未來的行為習慣。所以,學會做一名能夠控制自身虛榮心的優秀青少年至關重要。
在學校里,總不乏這樣一種學生,無論是吃食,還是服飾、文具用品等等,事事都要與其他同學比一比,仿佛贏得了攀比就獲得了莫大的榮耀。甚至有個別學生走入了極端,采取違法犯罪的手段來維持自身的虛榮。然而,這種虛榮心到底從何而來呢?又該如何遠離它呢?

虛榮心是人類的一種心理狀態,無論古今中外,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者皆有自尊心,但過度的自尊心,即為虛榮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虛榮心是這樣解釋的:追求表面上光彩的心理。虛榮心有很多表現,比如,有的人喜歡追趕流行,炫耀自己,希望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焦點;有的人好為人師、炫耀自己比別人懂得多等,無論哪一種表現,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厭惡。
渴望獲得關注。青少年因處于身心發育的特殊時期,常樂于在群體或異性面前,采用各種各樣的行為來博取眼球,俗稱“出風頭”。這往往是在青春期荷爾蒙的支配下產生的沖動,是十分正常的行為。正確利用這種“沖動”,如用在學習、活動上,能夠十分有效地激勵青少年茁壯成長。可一旦用在了錯誤的地方,如物質生活、不良行為……便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使青少年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意圖融入小圈子、小團體。在學校中,有著相同興趣愛好、相似成長環境的學生往往更容易“玩到一塊去”。當這個小圈子外面的人想要加入進來的時候,便需要獲得“圈內人”的認可。因這樣的原因,部分青少年便會想方設法,跨過入圈的“門檻”,融入小團體中。然而,當這些行為同自身條件不相匹配,甚至不利于自身時,虛榮心便開始蠢蠢欲動,進而產生種種虛榮行為。
內心自卑或心虛。虛榮心強的人有相當一部分內心是自卑的,其所表現出來的愛慕虛榮往往只是其自尊心受損的一種補償方式,利用某些方面攀比所取得的滿足感來填補自身內心的不足。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是病理性的,需要心理治療的及時介入。
受到不良風氣影響。當前,信息化時代,青少年能夠十分輕易地接觸到網絡、社會上諸如攀比、炫富等不良信息,這對于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來說,有著十分強烈的誘惑力。加上部分家庭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度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傳達了錯誤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致使孩子沒有在內心形成正確的行為認知,導致在日常生活中時有攀比、炫耀之事發生。
那么,青少年究竟如何遠離虛榮心呢?
客觀認識自己。青少年應當認識到,虛榮的根本還是在于自身。因此,客觀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是遠離虛榮心的關鍵。要清楚,每個人總是優點與缺點并存的,過分地關注自身優點或缺點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只有不過分地高估自身,也不無視自身的短板時,青少年才能夠明晰自身的發展方向,心理才能夠獲得平衡,進而遠離虛榮。
客觀看待他人的評價。青少年往往會過度關注他人眼中的自己,這很容易造成自身的心理失衡。這是因為,虛榮與自尊息息相關,自尊又往往同他人的評價密不可分。所以,優秀的青少年不應因他人的評價而影響自身的進步,要樹立起自信心,擺脫虛榮心,用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
學會適當比拼。不提倡攀比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比拼,而是希望青少年能夠將這種“爭強好勝”的心理運用到正確的地方。例如:在學習上,比拼誰能夠突破自我,獲得更大的進步;在班級活動中,比拼誰能夠為班級做出更大的貢獻;等等。當然,在比拼過程中,也應注意不要走捷徑、走歪路,避免陷入“內卷”。
樹立正確的“三觀”。“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青少年要樹立正確的“三觀”,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實現遠大的理想抱負。要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中,根植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只有思想觀念正確、根基穩固,才能夠不陷入虛假的滿足感中。
維護良好風氣。除青少年的自身努力外,家庭、學校、社會也應當共同盡到自身責任、義務,從家庭教育、學校德育、社會宣傳及網絡信息凈化等多方面著手,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讓不攀比、不炫富等行為,促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進而引導青少年樹立自信,遠離虛榮。
虛榮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只有青少年提高自身自控能力,與家長 、學校、社會等多方一道努力,才能夠從根本上改變,讓自尊、自信成為青少年內心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