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行知
文化細胞雖是最下層的組織,但是光棍的細胞是沒有多大用處,我們必須把一個個的“文化細胞”聯合起來,結成一個文化網。
在都市里,每一鋪戶里的識字者與不識字者組織一個生活教育團,繼續不斷的共同教學做,便成了一個“文化細胞”。有了這個“文化細胞”的組織,這一鋪戶里的人便可以活到老做到老,教到老學到老。如果一條街上之“文化細胞”都聯了起來成了一街的文化組織,再進一步一區的街文化組織都聯了起來,成了一區的文化組織,以至全市的文化組織,那便是有了文化網的作用了。我們可以稱它為街文化網,區文化網,市文化網。鄉下的可以稱為村文化網,鄉文化網等等。
“文化網”的目的無論在鄉下,或是在城里,都是要把單個的“文化細胞”聯合一氣,把它范圍里面的人一齊撈到時代的岸上來,不使一個漏掉。
“文化網”對于“文化細胞”負有兩種使命。一是培養新的“文化使者”去創造新的“文化細胞”。例如這一條街上或這一個村里,有一半的人家家里沒有識字的人,我們就可以叫每一家派一個人來,一面學一面回到家里去創造新的“文化細胞”。二是從外界吸收新血液,向著范圍內的每一個“文化細胞”繼續不斷的灌注進去,使它們可以繼續不斷的生長。例如某街某村之“文化網”必得運用說書、灘簧、留聲機等等,把“文化細胞”的分子每星期號召來開一次會,以磨擦出來新的精神。范圍較大的區域、更可運用演戲、電影、無線電話來號召。我們要寓教育于娛樂,才能發揮這“文化網”的作用。如果到會的人覺得是單單來受測驗或是受訓練,不久將要變成一樁枯燥無味的事情,大家都要望而生畏了。
文化細胞是基本的組織;文化網是有提綱率領的作用,從事普及教育者必須兼籌并顧,方能發生廣大深刻的效力。
(原載于1935年5月16日《生活教育》第2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