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婷

中華美食烹飪技法博大精深,精妙絕倫。有時候,同一個菜名可以安放在兩道不一樣的菜肴身上,它們之間主要食材基本一致,但味道絕對不同,通過不同的廚師演繹,運用精妙的手藝創造出不一樣的精彩,明明宛如“雙生子”卻又風采各異,令食客大為折服。比如說,一道千古名菜“神仙鴨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說到神仙鴨子,首先令人好奇的是有關于此菜的得名,它的誕生時間距今實在久遠,流傳至今,從烹煮技法上大致可劃分為兩派——川菜系神仙鴨子和魯菜系神仙鴨子,它們色、香、味俱美,各領風騷。
為何巴蜀一帶的人們把烹制后的一只鴨子叫作“神仙鴨”呢?
據說有兩種來歷:一是此菜經先炸后燒成菜,味醇香,肉軟,特別適合老人食用,蜀人尊老,把年歲大者尊稱為“老神仙”,故名“神仙鴨子”;或有說,從前烹制、上菜,專門有一種特制的盛具盛裝鴨子,加湯和調料,上籠把鴨肉蒸熟后取出獻席,這件盛具被喚作“神仙”,故此菜以盛具而名。
在山東地區,這神仙鴨子的傳說則更有文化韻味。據說,神仙鴨子是從孔子的第七十四位后人起就出現的一道菜。當時,孔子的傳人名叫孔繁坡。某一年,他出任某地知府,府中請到一位手藝十分了得的大廚。有一日,這位厲害的大廚做了一道美味的鴨子菜肴獻給孔知府。大廚將鴨子的骨頭想辦法剔除之后,加上些許調料,在碗里混合起來,放到蒸鍋上蒸至軟爛,熟透后的鴨肉香氣四溢,異常鮮美。孔繁坡吃后大喜,覺得這樣的美味是上天給予的恩賜。廚師說:這道菜的蒸煮時間是以三炷香燃盡為準的,要小火慢煨。在古時候,燃香猶如朝天拜祭神仙,孔繁坡靈機一動,得到啟發,為它賜名“神仙鴨子”。此后,神仙鴨子走出孔家大門,傳到民間,口口相傳,成了魯菜中不可或缺的經典。
去四川,吃一次神仙鴨子可不容易,鴨子要先用姜、蔥、鹽、料酒腌制,汆水,涂飴糖,下油鍋浸炸一下,使外皮金黃酥脆。然后,把鴨子撈出,與改刀好的冬菇、玉蘭片、火腿一起上籠蒸(pā) ,再取出鴨肉擺盤,上蓋一層焯過水的胡蘿卜、萵筍片。最后,將湯水倒入鍋內,勾薄芡,調味,澆在蒸熟的全鴨上即成。
而在孔子的故鄉,邂逅神仙鴨子依然是一件人間美事:且看那廚師將鴨子剔骨,加各種調料入碗加蓋,上籠蒸制,火候足夠,方成鮮美。
有趣的是,兩派之鴨,天人之姿,或濃艷,或清秀,卻有著同一個特性:軟糯酥爛。現代科學早已驗證鴨肉營養價值高,維生素、蛋白質含量喜人,對人體大有裨益,而這酥香、易咀嚼的神仙鴨子對牙口不好的人來說絕對是補益佳品。
名廚陳盛曾為神仙鴨子賦詩一首,曰:“神在心中永常駐,仙氣繚繞有還無;鴨戲淺水知春早,子曰八股細說書。”吃過神仙鴨子,身上頓覺神清氣爽,就是神仙下凡遇到神仙鴨子,必定也要大啖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