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娟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59、60頁。
【教學過程】
師: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老師很喜歡畫畫,你們想看我畫的畫嗎?(課件出示兩幅簡筆畫)

【說明:小學生為什么要學習線段呢?線段是幾何概念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構成幾何圖形的要素,為了描述圖形的特征,必須要研究線段。課前讓學生欣賞的兩幅畫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交代了線段從哪里來,為什么要研究線段,關注了數學本質。】
師:[課件上用兩種顏色標出兩類(曲和直)不同的線]仔細觀察這兩幅畫,畫上有許多線。這兩種線有什么不同嗎?
生:一種線是彎彎曲曲的,一種線是直直的。
(課件隱去畫面其他部分,留下直的線)
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種直的線,它叫做線段。(學讀線段,板書課題)
【說明:二年級的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已經具備了區分直與曲的能力。從線條豐富的簡筆畫入手,通過“直”和“曲”的對比,在學生的自然分類中,初步感受線段的直,自然進入圍繞線段的研究狀態。為建立線段的視覺表象提供了第一個感知材料。】
1.拉線段。
師:老師這里也有一條線。(實物投影展示一條彎曲的毛線)它可以看成一條線段嗎?為什么不能看成一條線段呢?
生:這條線是彎的,線段必須是直的。
師:你能把這根線變直嗎?
(一位學生上臺演示拉直的過程)
師:現在這根線可以看成一條線段了嗎?為什么?
生:可以,因為變直了。
師:捏住線的兩端拉直,兩手間的一段就可以看成線段。
【說明:“拉線段”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學生認知學習的特點,用直觀操作的方式來感知線段。把具有線段本質特征的物象——拉直的毛線,作為線段的“生活原型”出現,通過讓學生操作把毛線由“曲”變“直”,豐盈了對線段“直”的體驗,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初步建立了線段的表象。】
2.找線段。
師:其實生活中很多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課件出示:黑板、課桌和書的一條邊可以看成線段)黑板的這條較長的邊可以看成線段,課桌的這條比較短的邊可以看成線段,童話書的這條邊還可以看成線段。
師:你的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嗎?一邊指一邊說給同桌聽一聽。
(全班交流。注意指導學生指線段的方法,從線段的開始指到結束,指完整)
【說明:黑板的邊、課桌的邊、書的邊,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體的直邊都可以看成線段,引導學生尋找線段,既豐富了實物感知,又及時強化了對線段是直的這一特征的感悟。同時配合學生指線段的動作(用手從線段的一端指到另一端),用這樣形象的動作來幫助學生理解線段的端點,盡可能地貼近了學生的思維,初步滲透了端點的教學,感受線段是有長度的。整個過程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在怎樣讓學生理解線段方面作出了努力。】
3.畫線段。
(1)畫線段。
師:你能不能把剛才找到的線段畫一條在紙上呢?不要著急動手,先回憶一下剛才找到的線段都是什么樣的。再想想你準備怎么畫?為什么要這樣畫?
【說明:在學生建立豐富的表象的基礎上,教師提出把生活中的線段畫到紙上,這樣開放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個性化解決問題方法的產生。由于前期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大都能夠借助工具畫出線段,整個過程自然而不露痕跡。】
(2)全班交流反饋。
●預設層次一:曲和直。(選取用尺和沒用尺的兩種)
師:(實物投影呈現兩份作業)這兩種哪種畫得好?為什么?
生:這種直的好,因為線段是直的。
師:怎樣才能畫直呢?
生:用尺,沿著尺的直直的邊畫出的就是線段。
●預設層次二:方向不同,有長有短。(把尺的整條邊畫下來的和只畫一部分的)
(實物投影展示兩份作業,把尺子也放在所畫線段下面)
問題1:這兩位同學都是沿著直尺的邊畫線段的,他們畫的都是線段嗎?為什么?
生:這兩條都是線段,因為它們都是直的。
問題2:他們畫的線段有什么不同?
生:長短不同。
生:第一條線段是從尺子開頭畫到尺子的結束。第二條線段是從尺子的開頭畫一段就結束。
問題3:還是這兩條線段,它們除了長短不同,還有什么不同?
生:有的橫著畫,有的豎著畫,畫的方向不同。
小結:同學們畫的線段有的橫著、有的豎著、有的長、有的短,它們都是直的,所以它們都是線段。
【說明:整個反饋的過程,序列化的呈現結構化資源,同中有異,異中求同。這么多線段的共同特點是都是直的,不同點在于長短不同,方向不同。】
●預設層次三:畫出端點的。
(實物投影展示一份有端點的作業)
師:這是哪位同學畫的線段?為什么這么畫?
生:看見老師課件上的線段,模仿畫的。
師:其他同學知道這兩個小圓點是什么意思嗎?
生:一頭的小圓點表示線段開始,另一頭的小圓點表示線段結束。
師:對,線段兩頭的小圓點就是用來表示線段的開始和結束的。
(示范畫出線段的標準圖)
師:線段的兩端固定了,線段的長短就固定了。現在你明白為什么要在線段的兩端畫出小圓點了嗎?誰再來說一說?
小結:這兩個小圓點就是線段的兩個端點。
師:這是線段的?(一個端點)這也是線段的?(一個端點)線段有幾個端點?(兩個)
【說明:線段有端點嗎?肯定有,點是線的界限,線段的兩個端點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固定了線段的長度,從線段這一端開始到那一端結束,從而揭示出線段另一個本質特征:線段是有長短的,是可以測量的。端點的引入充分考慮到了以上因素,從學生指線段到畫線段,都滲透了對端點的理解,隨著一系列操作活動的推進,學生對端點的感悟呼之欲出,兩個端點就表示出線段的開始和結束。】
(3)再畫線段。
師:你能像這樣再畫一條線段嗎?畫好后指著線段的兩個端點告訴你的同桌,你畫的線段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
(4)歸納小結。
師:同學們認識線段了嗎?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線段?線段是什么樣的?
生:直的,有長有短。
師: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自己的腦中畫一條線段——從一個端點開始,直直的畫到另一個端點結束。有的同學畫的線段比較長,有的同學畫的線段比較短。有的同學的線段是橫著畫的,有的同學的線段是豎著畫的,不過這些線段都是直直的。
1.你能從下圖中找出線段嗎?

(學生獨立完成)
師:誰愿意當小老師,上來說給大家聽?
出示要求:先說你認為是不是線段,再說原因,最后問問其他同學還有沒有不同意見。
2.你能從這些圖形里找到線段嗎?

師:誰來指給大家看看?
出示要求:每個圖形中各有幾條線段?(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針對第四個圖形重點討論。學生指明每一條線段是從哪里到哪里)
3.這里有三個點,在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能畫幾條?
師:能看懂題目的要求嗎?誰來說說“每兩點”是什么意思?
(學生自己操作。反饋:先展示連出兩條的)
師:他連全了嗎?還有哪兩個點沒有連?
(請其他學生補充)
小結:原來這個點要和它連,也要和它連,這個點也要……三個點,連接每兩點畫線段,共可畫出三條線段。
4.如果四個點呢?把每兩點連起來,你又能連出幾條線段呢?
[學生自己操作,反饋:先展示連出四條(一周)的。再讓其他學生補充里面還有兩條。并請一次連全的學生介紹經驗]
小結:看來連線的時候,不但要考慮這一周是不是每兩點都連起來了,還要考慮里面是不是也把每兩點都連起來了。
5.組成圖畫。
師:大家上課認真又愛動腦筋,王老師要送你們一個禮物!(課件出示三個點和四個點連起來組成的帆船)
師:剛才咱們連出的圖形組成了什么圖案?(帆船)老師就把連成的帆船送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在數學的海洋里快樂地揚帆遠航。其實除了帆船,線段還可以組成許許多多美麗的圖案。
(課件欣賞)
師:同學們,發揮想象,用線段創造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吧!
【說明:數學學習的價值一般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數學學習促進知與智的發展;二是通過數學學習能改造客觀世界,解決一些生活問題。“線段”這個教學內容的學習過程相對來說比較抽象與枯燥,教學對象又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較短,那在課堂的練習中就應該充分考慮趣味性,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參與到練習活動中,這樣課堂活動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