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衛紅(特級教師)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離不開課堂教學的高質量。課堂教學質量事關“怎樣培養好人”的問題,是實現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最基礎的保障。怎樣在課堂教學基本盤上發力呢?筆者認為,教師自覺、連續的課堂評估是重要著力點。
如何評估?借用醫學概念,就是要樹立“循證”思維,即基于“證據”的追尋、分析、評價、應用等一系列診斷的思維過程。設計任何一步教學環節,都要基于學生“真實”的事實性材料。這樣教學,我們就超越了經驗,走向了實證;課堂實施就會建立在動態、科學的評估上,真正體現“兒童站立課堂正中央”。
例如,教學《長方體》這一單元之前,我們通過測試、訪談、查看作業后發現:五年級多數學生都知道長方體體積公式,但只有少數學生能講清為什么,而對長度、面積、體積這些量的計量背后的統一性與結構化認知更是寥寥無幾,對體積在生活、科學、藝術設計、人際交往中的安全空間等方面的應用更是無人知曉。基于對上述證據的分析、評價,我們將本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就定位在知識結構的系統性、知識內容的價值性、科學思想的統一性、應用背景的廣泛性上。課堂上教師敏銳地捕捉到一小組探究“長4、寬3、高2的長方體,4乘3求的是底面積,還是一層有多少個小正方體”時存在疑惑。這一證據觸及空間觀念的核心,教師果斷放大,引發深層次探究,學生普遍進入火熱思考的狀態。課尾一學生質疑“同體積下,正方體表面積比長方體小,為什么商品包裝還選用浪費包裝紙的大面長方體”時有多個學生點頭認同。這一證據表明,很多學生已在深度思考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及生活應用是否只是數學邏輯。教師評估是一個很好的超越學科的調查研究課題,后續的研究報告分享展現了學生極好的數學知識自主獲得能力。
像這樣提出問題、尋找證據、評價證據、應用證據,再進行后效評價的過程,就建立起了循證思維下的課堂精準教學過程。課堂因此彰顯出極具魅力的效能感,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