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洪宇 高 雪 劉可鑫 馬遇伯 李子濤▲
1.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骨二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體檢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近年來膝關節骨關節炎發病率及致畸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在我國東北地區,由于天氣寒冷,導致膝關節骨關節炎發病人數明顯增加,病情嚴重的患者可導致下肢內翻及外翻畸形[1]。以往臨床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以全膝關節置換術為主,但手術創傷大、費用高、術后并發癥較多,對于老年人群不宜開展[2]。隨著保膝理念、內固定材料的進步,膝關節骨關節炎治療取得長足進展[3]。膝關節周圍截骨將發生炎癥和磨損的膝關節一側間室轉移至正常的另一側,達到緩解關節炎癥狀、延長膝關節壽命的目的[4]。本研究旨在分析膝關節周圍截骨術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效果。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收治的60 例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信封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0 例)與觀察組(30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47~70 歲,平均(60.1±3.4)歲。觀察組中,男17 例,女13例;年齡45~70 歲,平均(60.2±3.5)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內翻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②關節活動部分受限;③均有疼痛癥狀;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膝關節有手術史;②患有全身疾病,無法耐受手術。
入院后完善膝關節正側位、立位雙下肢全長X線片檢查,完善其他術前相關檢查。對照組采用全膝關節置換術,實施氣管插管麻醉,于患者髕旁膝前正中內側位置作切口,切開關節囊,去除髕前脂肪墊,外推髕骨,將半月板、前交叉韌帶切除,暴露脛骨平臺,定位截骨股骨髓,安裝人工膝關節假體,注入骨水泥,固定,留置引流管,縫合。觀察組采用膝關節周圍截骨術。①關節鏡清理術:對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關節鏡入路行全面探查,清理增生的滑膜組織,修整損傷破裂的半月板。②膝關節周圍截骨術:于腓骨中下段作切口,分離腓骨長短肌,顯露腓骨,橫行切斷,截掉1 cm腓骨。自脛骨結節上方向腓骨頭方向作弧形切口,骨膜下剝離脛前肌群,脛骨平臺下打入1 枚克氏針,沿克氏針下方置入導座鑿,置入鋼板,脛骨結節上截骨至對側皮質。截除一個楔形骨塊,對合截骨端,打入2 枚螺絲釘固定截骨處。將膝關節完全伸直,應用測量線測試下肢力線,見畸形矯正滿意,沖洗傷口后縫合。
①觀察兩組的手術基本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②對兩組的手術前后股脛角(femoro tibial angle,FTA)、髖-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術后6 周及術后3、6 個月復查,拍攝膝關節正側位和站立位雙下肢全長X 線片,測量FTA、HKA[5]。③手術前后疼痛度,于手術前、手術后6 周及術后3、6 個月使用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評分,范圍1~10 分,評分越高表明疼痛度越高[6]。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手術基本情況的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基本情況的比較(±s)
組別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78.70±13.28 96.57±13.32 5.20<0.05 9.41±1.21 13.36±2.12 8.86<0.05 180.67±32.07 340.09±32.44 19.14<0.05
兩組術前的FTA、HKA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6 周及術后3、6 個月的FTA、HKA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FTA、HKA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FTA、HKA 的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FTA、HKA 的比較(±s)
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FTA(°)HKA(°)觀察組(n=30)術前術后6 周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對照組(n=30)術前術后6 周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186.87±2.13 174.47±2.03a 173.33±1.27a 172.76±0.45a 7.63±0.21 3.01±0.23a 2.56±0.21a 1.40±0.14a t 術前組間比較值P 術前組間比較值t 術后6 周組間比較值P 術后6 周組間比較值t 術后3 個月組間比較值P 術后3 個月組間比較值t 術后6 個月組間比較值P 術后6 個月組間比較值186.90±2.04 178.65±2.34a 174.29±1.33a 173.42±0.66a 0.06>0.05 7.39<0.05 2.86<0.05 4.53<0.05 7.61±0.26 3.78±0.36a 3.22±0.27a 2.09±0.16a 0.02>0.05 2.30<0.05 2.06<0.05 2.32<0.05
兩組術前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6 周及術后3、6 個月的VAS 評分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VA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手術前后VAS 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術前術后6 周 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5.46±1.17 5.41±1.13 0.17>0.05 1.30±0.26a 1.89±0.36a 7.28<0.05 1.16±0.22a 1.56±0.18a 7.71<0.05 0.79±0.13a 1.01±0.14a 6.31<0.05
膝關節骨關節炎是引發中老年膝關節疼痛及運動功能障礙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導致患者殘疾,生活無法自理[7]。膝關節周圍截骨術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可有效阻止軟骨磨損,緩解疼痛,可使磨損的軟骨和受傷的半月板進行自我修復,甚至可使軟骨再生[8]。沈政[9]認為,膝關節周圍截骨術作為可保留膝關節的一種術式,適用于治療不同類型的膝關節炎,尤其是對年輕、活動量較大的患者,可有效緩解骨關節炎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全膝關節置換術比較,膝關節周圍截骨術可縮短手術時間及患者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顯著降低,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但值得注意的是,矯正不足或內翻復發是術后較為多見的現象,預防矯正不足應注意術中過度矯正,矯正角度需額外加上5°正常解剖外翻角,以減少膝內翻復發[10]。本研究術中選用固定鋼板,鋼板具有強大把持力及抗旋轉能力,矯正角度可調,費用較低,增強手術效果的同時,患者經濟負擔較小[11]。荊立忠等[12]研究指出,術后1、2年疼痛VAS 評分、膝關節HSS 評分較術前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6 周及術后3、6 個月的FTA、HKA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荊立忠等[12]的研究結果相類似,提示經膝關節周圍截骨術治療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術后內翻畸形顯著改善,疼痛度明顯降低,與全膝關節置換術比較效果更加明顯。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通過矯正膝關節力線,促進周圍髕骨排列關系、生物力學軸線恢復正常,從而促進患者軟骨組織恢復[13]。其次,膝關節周圍截骨術可有助于降低膝關節內側骨壓力,減少阻力,同時促進局部微循環,減少疼痛感[14]。除此之外,通過截骨抬高脛骨結節,降低髕骨壓力,可減輕炎癥反應,軟組織得以修復[15]。
綜上所述,膝關節周圍截骨術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療效顯著,可一定程度替代全膝關節置換術,保留原有的膝關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