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莉 黃蕾 陶孝波
摘 要:在日常物理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樂學”一直是教師關注的問題.利用創新實驗,幫助學生開闊思維,豐富聯想,變好奇心為持久的興趣,促進學生達到積極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感應電流;創新實驗;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134(2021)18-0031-02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的中學物理微信公眾號建設與應用的研究”(項目編號:2020-05-198).
作者簡介:陳文莉(1967-),女,重慶江北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物理教研員,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育教學、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研究;
黃蕾(1990-),女,重慶奉節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研究;
陶孝波(1986-),男,重慶墊江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物理實驗創新研究.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此,物理課在課堂導入時需特別注意趣味性.
在九年級“科學探究:怎樣產生感應電流”一節,筆者利用新穎的情景教具“能量環”引入新課,用貼近生活的素材讓學生產生共鳴,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氣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求知識.
就一堂課而言,課的開始與結尾,素有“黃金環節”的美稱.所謂“龍頭”(開始)、“豹尾”(結尾),就是說“頭”與“尾”要新奇別致、引人入勝.
“搖繩發電”作為經典實驗,常出現在“科學探究:怎樣產生感應電流”一節的課外實踐活動中,由于該實驗要求場地寬大,一直以來都未能在教室內直觀演示.筆者通過大膽創新實驗教具,在課的結尾,讓學生們上講臺自己動手操作,實現了在小空間里直觀呈現“搖繩發電”物理現象的目的.學生眼見為實,寓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于娛樂之中,讓學生對物理學習興致勃勃、興趣盎然.
1 教具“能量環”的設計、制作和演示
1.1 設計緣起
在電影《瘋狂的外星人》中,外星人的能量來自于頭上的能量環.只要能量環發光時,外星人就能獲得強大的能量,觀看過電影的學生一定對這一場景印象深刻.如果在課堂上能拿出一個使環上的小燈珠發光,并且只要學習了本節知識就能知道原理的“能量環”,學生一定非常好奇,進而激發主動學習的欲望.
1.2 所需器材
U型槽、LED燈珠、漆包線、銣磁鐵、硬銅絲、鉗子、焊錫(或502膠水).
1.3 制作步驟
首先依托已經成熟的3D打印技術制作好U型槽,接著將漆包線順著一個方向繞在U型塑料槽內,一共繞制400圈左右,再將漆包線的兩端頭引出,打磨掉絕緣層后分別接到兩根并排的硬銅絲上,然后將LED燈依次用鉗子和焊錫(502膠水也可)并聯在兩根銅絲上(如圖1所示).
LED有單向導電性,在原來相鄰的LED燈珠之間,再依次接上另外一種顏色的LED燈珠,且其正負極順序與原來的LED燈珠的接法相反(如圖2所示).這樣當切割方向相反時,原來的LED燈珠會熄滅,另外一種顏色的LED燈珠就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若保持切割方向不變,只調換磁極方向,也能看到LED燈珠發光的顏色發生改變,從而創新地探究了影響感應電流方向的因素.在選LED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要選擇兩種顏色對比度大的燈珠.
1.4 實驗在課堂中的應用
用于引入新課,教學片段如下.
教師:最近有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叫《瘋狂的外星人》,大家有去看嗎?(播放電影《瘋狂的外星人》視頻片段,視頻主要突出電影中的能量環)
教師:外星人之所以很厲害,是因為它頭上戴了一個能夠發光的“能量環”.
教師:今天老師也帶了一個能量環,同學們想看看嗎?
教師:大家看到老師的能量環上有一些小燈泡,那怎樣讓小燈亮起來?
學生:加電池.
教師:可以,但現在老師手上沒有電池,同樣也能使小燈泡發光.
教師左手叉腰,右手拿起能量環,在上衣口袋表面附近上下揮動.
學生:亮了.
教師:你們也可以創造奇跡,有沒有同學想來試一試?(請一名男同學上來)
男同學左手叉腰,手拿起能量環,上下揮動.
教師:加油!怎么不亮了?
教師:老師再試試.(接過能量環再做演示)
教師:其實并不是老師有超能力,是因為老師上衣口袋里藏有一塊銣磁鐵.看來這個電流是磁鐵產生的,今天我們就來探究磁鐵產生電流的現象.
用于課中,承上啟下,教學片段如下.
教師:如果線圈不動,移動磁鐵,可以產生電流嗎?
學生:能.
教師:線圈不動,上下移動磁鐵小燈發光,請仔細觀察小燈的發光情況:
向下,白燈亮;向上,紅燈亮.(注意操作時,將能量環立起來)
提問:怎么一會兒白燈亮?一會兒紅燈亮?
教師:能量環上接的是LED燈,具有單向導電性.電流從這個方向流入,白燈亮;反過來,紅燈亮,原來是因為電流的方向不一樣.
教師: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與導體的運動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
教具“能量環”其實質為一個利用電磁感應發電讓LED燈發光的“發光環”.在新課引入時演示,紅、白兩種顏色的燈珠交替發出耀眼的光亮,學生既覺得好玩又感到好奇,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其次,在探究了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后,繼續用這套教具講解,利用LED的單向導電性,觀察相反方向切割磁感線和改變磁極方向LED燈的發光現象不同(紅、白交替發光),這對后續分組實驗——“探究影響感應電流方向的因素”起到很好導引作用.教具“能量環”輕巧便于攜帶,現象明顯,而且貫穿了整節課,起到了讓學生樂意學習的作用.
2 教具“搖繩發電”的設計、制作和演示
2.1 設計緣起
以往“搖繩發電”實驗多是采用一根長度優勢明顯的單芯導線進行搖動,從而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筆者將單根長導線換為多匝數線圈來切割磁感線,節省空間又增大了感應電流.
2.2 所需器材
10米長的電纜網線、導線、靈敏電流計.
2.3 制作步驟
選擇內含八根絕緣導線的電纜網線兩根,將電纜網線依次錯開進行串聯(如圖3所示),形成多匝數線圈,再分別與導線、靈敏電流計相連即可.
2.4 實驗原理
“搖繩發電”實驗改進的關鍵之處在于形成多匝數線圈,進而可以實現小空間產生大電流的現象.選擇電纜網線是因為其內部含有多根絕緣導線,實驗原理如圖4所示,假如電纜網線中有三根絕緣導線,每根導線有兩個端口,分別標上對應的1號、2號、3號,空出左上的1號和右下的3號分別與靈敏電流計相連,將中間剩余的4個端口錯開相接,便形成了三匝線圈,當搖動線圈切割地磁場時,每根導線組成的閉合回路的磁通量都在發生改變而產生電動勢,進而產生較大的感應電流.
2.5 實驗在課堂中的應用
“搖繩發電”實驗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感應電流在生活中的應用,在“科學探究:怎樣產生感應電流”一堂課的結尾,可以由學生自己操作實驗器材,實現空中來電,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升溫課堂互動氛圍,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助力高質量完成課堂教學.
“搖繩發電”實驗操作起來輕便靈巧,無論是課堂教室里的演示,還是作為學生在操場等地進行第二課堂繁榮實驗都非常可行,且取材方便、制作簡單、效果明顯,值得借鑒.
3 結語
為了提升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筆者遵循“實驗直觀性、實驗低成本”的原則,大膽對實驗進行創新設計與改進,使學生在物理課上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以高漲的學習熱情,投入物理知識的學習中,進而達到學而不厭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龔春燕.創新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趙國忠.中國著名教師的課堂細節[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3]馮堅,馮廣.科技創新與物理實驗教學的深度融合——以“法拉弟電磁感應定律”為例[J].湖南中學物理,2020,35(12):47-51.
張維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物理選修3-2[M].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2010:32.
[4]梁喆.實踐關鍵能力與創新生活化的物理實驗教學——對“內能改變”創新小實驗的在優化[J].中學物理,2019(4),6-8.
[5]李明權.淺談物理演示實驗的教學[J].物理教學探討,2005(19):26.
(收稿日期: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