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銀霄 朱春 孫昊
摘 要:新時代,小農經濟逐漸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我國應將小農經濟帶入農業農村新時代中同步發展,實現小農經濟與鄉村經濟同步振興。本文結合當代國內小農經濟背景下的農業農村產業進展,總結小農經濟在農業項目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繼而在發展小農經濟的前提下闡述產業振興觀點,完善鄉村產業發展意見。
關鍵詞:小農經濟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
千百年來的農耕文化造就了小農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了我國農業社會的發展。當前,農業農村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要立足小農經濟實際,統籌兼顧扶持小農戶,加速小農戶邁向新時代的步伐,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傳統農業產業及農業農村新業態的綜合實力。
一、小農經濟背景下的農業發展
小農經濟是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為基礎,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自身消費為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經營,有的以租入土地經營,亦有兩者兼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隨著城鎮化發展,大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向二三線城市發展,進而發展為農村家庭半工半耕、結合家庭關系分工為主的小農經濟發展模式。
受人多地少自然稟賦及農業從業人員文化水平相對落后等因素的影響,很多農民無法實現規?;a,農村產業發展嚴重滯后。改革開放后,由于科學技術水平大幅度提升和物質投入倍增,農業整體生產力得到很大提升,我國長期以來物資缺乏的狀態因小農經濟的進步而結束,農戶從此過上溫飽生活,繼而實現了小康,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業的地位。
二、小農經濟背景下鄉村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相對其他產業,農業增速較慢,農戶比較收益呈下滑趨勢。同時,小農經濟的本質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依然保留了小規模、分散性、落后性等特征,已不符合當前農村產業發展形勢,需要進一步找到小農經濟背景下農村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農經濟的發展模式嚴重阻礙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一產”發展基礎薄弱
現代化的主要支撐和根本是農業現代化。我國固有小農的勞作方式,以戶為單位的種植形式對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及現代化農業科技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在引進技術及大規模生產方面也存在很大阻礙。同時,農戶的綜合文化素養較低,農業整體機械化沒有實現全方位覆蓋,等等,都成為影響農村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小農經濟的發展模式嚴重阻礙城鎮化發展,農業“二產”發展動力不足
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戶主要勞作模式大多為小范圍種植,其種植成本較高、有一定風險,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一些地區自然條件較差,土地面積普遍較小,使用農業機械難度大,給農戶家庭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經濟效益低導致農戶放棄傳統農業轉投其他行業進而追求較高經濟收益,大部分年輕勞動力選擇去外地務工彌補家庭開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等問題越來越嚴重。為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吸引農民返鄉創業,讓第二產業扎根農村廣袤的土地,使農村產業實現從“一產”到“二產”的轉變,增加農民的涉農收入,喚醒鄉村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三)小農經濟的發展模式嚴重阻礙鄉村景觀化發展,農業“三產”發展后勁乏力
近幾年,鄉村旅游發展異軍突起,山水田林引來了各地游客,搞活了小農經濟。 與此同時,受小農經濟發展模式制約,農村旅游行業缺少管理人才,大多靠當地農民,產業發展局限于農業旅游及生態旅游,只看重眼前的經濟效益,沒有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考慮在內;再者,農戶普遍缺少專業化服務管理培訓,在經營方面缺少經驗,農村第三產業盲目、無序發展。同時,鄉村旅游產業鏈條長、投入大,小農戶無力跟進,旅游項目缺乏創新,加之農戶理念陳舊,實際旅游觀光項目缺乏內涵,鄉村休閑農業觀光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三、小農經濟背景下的鄉村產業發展路徑探索
小農經濟長期存在的現實,要求我們在鄉村振興、產業興旺中以共建、共享為根本,激發小農經濟的新生機,運用不同形式、不同參與方式引導小農戶參與建立農業生產運營市場,實現農業現代化,助力農村產業興旺、鄉村產業持續發展,真正發揮小農戶在振興鄉村中的主力軍作用,建立新的鄉村經濟發展新模式,引領發展新趨勢。
(一)以地區自然要素稟賦為基礎,育強鄉村產業發展根基
地區自然資源作為獨一無二的生產要素,是鄉村產業發展中促進鄉村經濟增長的物質基礎。在發展鄉村產業過程中,自然資源是一項重要的“地理資本”,政府有關部門要對當地的自然資源稟賦進行全方位考察,結合地理區位、產業發展現狀、農民種植養殖習慣等,突出地區資源和環境特色,找準產業發展切入點,吸引投資和管理、技術服務人員等外部力量助力本土優勢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
(二)以產業聚集融合發展為抓手,拓寬鄉村產業發展道路
鄉村振興中,首先要將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產業興旺的重要支撐力量。通過農民、服務體系、科技體系、市場體系的有效串聯,將分散經營的農戶帶入產、供、銷各個環節,著重拓展和延伸農業產業鏈,建立新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分工體系,提升農業機械化及農業新技術革新發展能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同時,鄉村產業應在倉儲、冷藏、農產品初加工方面發力,確保農產品生產、存儲、加工有效銜接,實現農產品向商品快速轉變,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戶增收。在一二產業發展構架中,強化整體規劃,將電商、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項目和農業深度結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休閑觀光旅游,建立新型體驗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項目,同步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將農產品外出闖市場變為農產品就地銷售。
(三)以做大做強農業品牌為引領,提升鄉村產業發展質量
隨著農產品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變得更加豐富,農產品需求已由追求數量轉向追求健康、安全的質量。在龐大的農產品市場中,農業品牌成為人們選擇農產品的重要參照。因此,在鄉村產業發展中,政府部門要整合地方人文、生態、環境等要素,將農業品牌建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支持農業品牌的打造和經營,激勵農業龍頭企業結合地域及自然資源特點,借助龍頭企業經濟、技術及管理等層面的優勢,提升當地特色優勢農業的科技含量,打造標準化、規?;霓r產品生產體系,增強本土優質、健康的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產品附加值,推動農產品品牌在市場上站住腳、叫得響,得到消費者認可。
(四)以工商資本上山下鄉為助力,提升鄉村產業發展能效
城市工商資本擁有資金、技術、人力資源及信息等方面的巨大優勢,為鄉村產業帶來先進的理念和管理經驗,能對農村產業的規模擴張發揮支撐作用。工商資本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可以將農村現有資源聚集到一起,實現自有資金與農村勞動力、土地等優質資源的優勢互補,解決鄉村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難題,推動鄉村產業鏈條延伸,使農業單一種植變為農工、農旅、農商結合體,將小農生產形式融入農業全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綜合協調發展,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五)以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為核心,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活力
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是要徹底調動廣大農民的主觀能動性,讓小農戶參與到鄉村振興進程中,通過發展農村產業為小農戶參與現代化農業項目運作提供平臺,建立產業與小農經濟互聯、互通、共商、共享的機會,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相互協作,提高鄉村產業體系的組織程度及技能水準,實現小農戶同與農業相關的現代化生產模式及農產品供應產業鏈對接,建立利益一體化機制,建立健全新形勢下小農戶及鄉村產業體系成長進程中適當的經濟共享和利益關系,使小農戶與鄉村產業體系互相合作、同步創新、經濟同享,讓鄉村產業體系擁有長久綜合發展的戰斗力,也讓小農戶享受到發展改革紅利。
參考文獻:
[1]賀雪峰,2013:《關于“中國式小農經濟”的幾點認識》,《南京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
[2]陳亞杰,2020:《論未來“中國式”小農經濟的發展方向》,《品牌研究》第4期.
[3]趙博,2010:《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變遷、現狀及前景展望》,《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城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