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瑞
摘 要:油畫與中國畫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造型藝術。在西方油畫中,形體是畫面的重要組成元素。西方藝術向來重視對客觀事物的模仿、再現,并將解剖、透視、光學等理論運用于繪畫,因此對物象形體的刻畫更加精湛、準確;而中國的意象油畫傳承了中國傳統繪畫語言中“傳神”的審美標準,使整個畫面形象塑造在“似與不似之間”。中國的意象油畫秉承的是中國傳統藝術哲學“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的意象油畫作品中所包含的哲學觀點正是對“天人合一”觀點的闡釋。
關鍵詞:西方油畫;意象油畫;天人合一
造型藝術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通過塑造靜態的視覺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與表現藝術家思想情感的藝術。它是一種再現性空間藝術,也是一種靜態的視覺藝術。油畫與中國畫便是最有代表性的造型藝術。
一、油畫的由來及發展
油畫是西方繪畫的主要畫種,它是用油質顏料在布、木板或厚紙板上畫成,其特點是色彩豐富鮮艷,能夠充分表現物體的質感,使描繪對象顯得生動逼真。同時,油畫顏料又有較強的覆蓋力,易于修改,為畫家提供了藝術創作的便利條件。西方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三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不同時代藝術思想的支配和技法的制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之后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對蛋彩畫進行改良并發揚光大,后人因其獨特的貢獻稱其為“油畫之父”。
在15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出于對宗教的批判,繪畫題材以當時生活中的人物、風景、物品為主,藝術觀念方面繼承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精神。這個時期的作品不僅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實,還旨在揭示事件或事實的前因后果,形成了注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同時,畫家還探索解剖學、透視學、光學等在繪畫中的運用。油畫逐漸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油畫逐漸生活化。
17世紀,部分畫家開始強調油畫的光感,運用色彩冷暖對比、明暗強度對比、厚薄層次對比進行光感的創造,形成畫面戲劇性氣氛。荷蘭畫家倫勃朗把畫中的光感作為表現人的精神狀態的一種手段,在他的人物肖像作品中,人物都處在大塊暗部的籠罩中,臉、手等重要部分亮度較高。
油畫的發展在19世紀有了新的趨勢,主要體現在油畫色彩的變革。英國畫家康斯特布爾最早直接用油畫在室外寫生,獲得豐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細小筆觸并置顏色,使之混合成較鮮明的色塊,畫面較古典的褐色調子明亮得多。19世紀末,西方油畫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油畫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現自然為藝術創作原則,而是以畫家們自由構造的油畫藝術形象為新的真實。他們以油畫為表現自己精神與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構造作品。如畫家凡·高繼印象派之后率先舍棄了傳統油畫模式,以奔放的筆觸,使濃厚、明亮的色彩充滿強烈的力感,表現內心情緒的不安。
在20世紀近現代油畫中,不同的藝術觀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油畫形式語言受到高度重視。從近幾百年來西方油畫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出,油畫發展到現代已經壯大,無數的流派相繼出現與更替,只要以油畫工具材料為造型媒介,藝術家們就可以創造任意的油畫面貌。
二、中國油畫藝術的發展
中國的油畫藝術自歐洲傳入以來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從整體的發展來看,它幾乎涉獵了歐洲油畫發展的全過程。在不斷地嘗試學習后,西方油畫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開始向民族化、本土化方向轉變。油畫藝術作為人類表達思想和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雖然源于歐洲,但并不意味著我國油畫藝術的表現方式就應該沿襲西方的固有模式。民族化油畫語言作為西方藝術形式與東方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既可以展現中華民族兼容并蓄的偉大,又能夠體現中國民族文化的風采。民族化油畫語言的形成過程是漫長的,需要以開闊的視野、豁達的胸懷,不斷地吸收與創新,走出民族化油畫的特色之路。
眾所周知,儒學、道家與禪宗是構成華夏美學體系的三大基石,儒家和道家、禪家分別作為理性主義哲學和非理性主義哲學,對中國藝術的產生有著重大的影響。在中國,藝術活動本身追求的就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功能,其追求的是寫意而不是物象,也表明在中國有表現主義生存與發展的豐厚土壤。此外,中國表現性油畫藝術的產生一方面受西方非理性哲學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傳統哲學的影響,這是中國表現性藝術在中國發展的理論內核。中國傳統的寫意繪畫,向來具有明顯的表現性,這一點與西方的表現主義相同。所謂中國表現主義繪畫,主要強調藝術家的主體情感的自由,以寫心、寫意為核心,宣揚藝術家主體內在的激情和藝術的自律性。表現主義繪畫不追求事物的外在形象特征,而是對事物進行變形處理,以抒發藝術家的個人情感。
三、中國的意象油畫
正如詹建俊所言:“油畫民族化從方向和總目標上來說是必然的。”他認為當下的中國油畫家們正在將油畫民族化,我們的油畫已經是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油畫。中國意象油畫由于繪畫的物質材料本身的特點,即使用油畫的顏料,其語言風格自然與國畫是不同的。中國畫獨特的繪畫材料使其語言風格同樣也獨具特色,中國畫具有寫意性的繪畫風格,為中國意象油畫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繪畫形式。而中國意象油畫的創作根據油畫材料的特性,積極探索和嘗試與中國畫風格的交融,使其自身與中國畫技法、理念結合而形成新的藝術手法。
中國早期的意象油畫創作者以林風眠為代表,其將東西方藝術進行比較,認為西方藝術尋求表現的形式在自身之外,而東方藝術尋求表現的形式在自身之內,故主張中西藝術調和。林風眠將中國的墨與西方的色相融合,在構圖方面強調呈現中國畫追求的意境,同時又將西方繪畫形式的空間關系與中國畫結合,利用中國的線和西方的面展開創作。中國的意象油畫家利用油畫材料的性能,與中國傳統國畫技法結合,注重抒發主觀情感,強調“神”和“意”的表達。在畫面中注重表現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對神韻和意境進行強調,其目的是追求造型的寫意性,不拘于物象的具體形。吳冠中的畫是感性的,他推崇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表現方式,并一直將這樣的繪畫理念融入創作,在繪畫技法方面融入了中國畫的骨法運筆。意象油畫對于植物、人物和風景的處理也都是借鑒中國畫中線條勾勒的表現方式,如吳冠中將西方的形式美與中國的意境相融合,其作品強烈的塊面韻味與黑白灰的內在構成,賦予意象油畫抒情詩一般的感染力。在油畫作品中,色彩是最重要的元素,油畫作品的成功與否便取決于色彩在畫面中的運用。藝術家文森特·凡·高曾說:“繪畫的使命是色彩,色彩不是靜止的,而應該是活動的和有朝氣的。”在油畫的色彩中,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畫面中的色彩對于個人情感的表達,作品中的意蘊表現是整個繪畫作品的審美標準。因此,意象油畫中色彩的運用取決于畫者對色調的把握和對生活的感悟,通過作品的內容、色彩,把畫者心中的思想情感表現出來,體現畫者的個性。中國意象油畫無論是在用筆方面還是在造型方面都傳承了中國傳統繪畫中“傳神”的審美標準,使整個畫面形象塑造處在“似與不似之間”。中國的意象油畫和西方的油畫藝術語言之間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它們背后的民族文化精神不同。中國的意象油畫秉承的是與中國民族文化、中國傳統藝術哲學相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的意象油畫所包含的哲學觀點正是對中國畫精神的展現。當代中國意象油畫不斷學習中國畫“計白當黑”的理念,在油畫作品中經常采用留白的方式,以此體現中國畫的“大象無形”的審美觀念,如畫家李可染的《細雨漓江》。
通過以上對中西方油畫藝術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意象油畫是民族化、本土化的體現,是西方藝術形式與東方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既可以展現中華文明兼容并蓄的氣量,又能夠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的風采。油畫民族化的過程是未完成時,需要用不斷發展的眼光,不斷地吸收與創新,走出具有中國民族化特色的油畫之路。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趙書哲.中國油畫民族化之路探究[J].美與時代(中),2020(12):68-69.
[3]李全娟.淺析中國意象油畫的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21(3):62-63.
[4]錢華敏.中國意向油畫和傳統國畫的融合與超越[J].電影評介,2012(3):91-92.
作者單位:
運城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