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樂
摘 要:保羅·欣德米特是德國優秀的作曲家,他對于中提琴的理論探索提高了中提琴的演奏水準,其音樂創作深受巴洛克時期對位音樂的影響,被稱為“二十世紀的巴赫”。《天鵝轉子》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中提琴作品之一,該作品具有一定的難度與技巧,每個樂章均以古老的民歌為基調,無論是旋律還是和聲、配器,都凸顯了欣德米特高超的技術。因此,直到今天,該曲仍然是中提琴獨奏音樂會的保留曲目。文章針對《天鵝轉子》的演奏技巧進行分析。
關鍵詞:欣德米特;《天鵝轉子》;演奏技巧
欣德米特是德國作曲家、教育家、理論家、演奏家、指揮家,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的音樂思想與音樂創作對現代西方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欣德米特一生中創作了很多體裁不同的作品,其中中提琴音樂作品的比例相當大。欣德米特是一位出色的中提琴演奏家,他自己所有的中提琴作品都是由他首演。《天鵝轉子》又名《手搖琴藝人》,因為天鵝轉子即手搖風琴師,應用的是樂曲最后一個樂章所用的民歌的名字,該曲是欣德米特于1935年為中提琴和小型管弦樂隊創作的協奏曲,也是其最為著名的一首作品。其副標題為《中提琴與小型弦樂隊的古老民歌協奏曲》,樂譜上標明了欣德米特的注解,即“在愉快的環境中出現了漫游的音樂家,一同歌唱、一同跳舞……他以豐富的想象自由地幻想著,以高超的技藝自由地即興表演,盡情地歌唱和舞蹈”。整篇樂曲中,中提琴就以一個漫游音樂家的角色貫穿其中。
一、《天鵝轉子》的結構特征
《天鵝轉子》的外部結構是典型的三樂章形式協奏曲。第一樂章為慢板中提琴獨奏,在力度增加的同時適當加快速度,整體節奏由慢到快;第二樂章沿用了傳統的慢板,但在第二部分時加快了速度,整體結構是“慢快慢”的排列形式;第三樂章完結篇整體速度都是快速,只不過樂章開始時速度適中,接下來放緩速度,最后再加快速度。三個樂章之間自然流暢地銜接,三個樂章中連接一、三樂章的A大調與其他兩個樂章都是VI級調關系,第三樂章調性回歸于第一樂章同主題大調,整個作品結構完整、統一。
每一章的內部結構也融入了欣德米特的創新內容,第一樂章、第三樂章都有一個并非獨立存在的引子,引子材料與主體材料關系密切,起到情緒上的準備作用,為后續引出樂章主題作鋪墊。每個樂章主題鮮明,互相對立的關系表現出無限的矛盾,通過旋律的發展,復雜、龐大的結構互相聯系在一起。三個樂章的曲式風格也各具特色,融入德國民歌元素的主題使整部作品既保持了傳統曲式,又融入了新穎的材料,通過模進、變形、引申等多種手法擴展每個主題材料,為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作品每個樂章都有規模不大的尾聲作為每個樂章終止的總結,尾聲的主題素材既保持了原有的主題基礎,又綜合了新的材料,既帶有對過去的回味,又預示著對未來的希望。《天鵝轉子》充滿了欣德米特的個人激情,構思宏大,調性布局新穎與傳統并存,并融合了豐富多樣的和聲色彩,體現出作曲家對傳統手法的獨特應用及冷靜的熱情。
二、《天鵝轉子》的演奏技巧
(一)第一樂章演奏技巧
第一樂章采用了德國民間歌曲《在高山和深谷之間》的旋律,中提琴獨奏引子,將聽眾帶入一個寬廣的世界,雙音稍顯奇怪,但是想象力豐富,是欣德米特重要的創作特點。演奏時要注意雙音連貫,右手合理控制運弓速度及力度,避免音色過于僵硬,左手則控制音準,并通過揉弦豐富色調的變化,使聽眾進入樂曲所營造的充滿想象力的氛圍中。當圓號和長笛演奏《在高山與深谷之間》時加入中提琴,右手連貫、通暢運弓,可以使旋律更具流動感,聽眾好像撥開了迷霧到達了山谷。要想豐富音樂的強弱對比,需準確把握弓段、弓速、力量和節奏。進入主部時,由于民歌的音調強而有力,節奏緊張而歡快,音樂的速度由四分音符變成了二分音符,中提琴的大三連音使得聽眾耳目一新,此時需要演奏出準確的節奏,使音樂堅定有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提琴發音本身稍有延遲,因此要提前做好準備,左手也要更有彈性。
(二)第二樂章演奏技巧
第二樂章采用的是民歌《木段樹,開花吧,開花吧》和《蹲在籬笆上的布谷鳥》,中提琴與豎琴合奏出的旋律舒緩而優美,演奏時不僅要精準把握節奏,有休止符的地方也要當成是一種演奏,這段音符可適當延長時值,演奏時聽起來有游刃有余的感覺。副部節奏歡快而俏皮,為了增加節奏的趣味性及活力,演奏時可以適當延長符點。這一段主題由大管、單簧管、雙簧管依次演奏,中提琴緊接其后,層層鋪墊使得樂曲層次感更加清晰、豐富。演奏時注意右手的彈性和左手的顆粒性要銜接得嚴絲合縫。再現部首尾呼應,第二樂章的結束平靜而祥和。
(三)第三樂章演奏技巧
第三樂章共有十一個變奏,主題旋律采用的是民歌《你不是天鵝轉子嗎》。在第三樂章中,中提琴的獨奏更加自由、熱情、奔放,像一個自由的舞者,將中提琴的音色發揮到了極致。這段中,中提琴是整個樂曲中絕對的主角,演奏過程中包含了多種復雜的換把及困難的雙音,且速度極快。樂章開頭長笛、雙簧、單簧演奏主旋律,中提琴緊接著進入主題,這段演奏涉及很多和弦,演奏和弦時要處理果斷、堅定,盡量在下半弓拉,保證和弦的音準。到了第二個變奏就突出了中提琴強有力的跳弓,八分音符和三連音互相配合,右手在大量換弦時要注意果斷、準確。此處的三連音會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再加上符點和連線節奏更加復雜,演奏時需要保持手型穩定,保證在每個把位都有更好的音準。第二變奏中三連音由八分音符轉為了四分音符,在演奏時由于速度較快需要保持良好的手型。尤其是二分音符加連線、符點再加三連音,對于左右手的顆粒性及右手換弓要求非常高,換弓一定要果斷、干脆,將十六分音符作為后面一個音的裝飾音。第二變奏結尾八分音符和三連音減弱后引出第三變奏。
第三變奏的中提琴獨奏都是三連音,因此演奏時要完全依靠樂隊的節奏,樂隊演奏的是四分音符,中提琴獨奏以其為參照可以準確控制節奏。第四變奏輕快而俏皮,演奏時裝飾音的處理一定要處理清晰,八分音符帶符點盡量后靠,以增加樂曲的趣味性。第五變奏基本是單音旋律,中提琴接著圓號開始演奏,雖然節奏簡單,但需要演奏者投入自身的情感全情演繹。第六變奏在八六拍的節奏里出現了大量的連線雙音和三連音,節奏突然緊張,演奏時需要選擇合適的指法及把位,避免在大量連續的換把和連線中出現多余的劃音。第七變奏有大量復雜的不規則和弦,右手要合理運弓,給予適當的壓力,使得和弦聽起來既有氣勢,又不顯笨拙。在最后單音與雙音之間轉換時,保持左手手型及把位感即可。演奏第八變奏時需要注意音符的顆粒感,盡量控制換弓空隙,最后一串八度音程音區很高,此處可以練習固定好手型,再按原譜演奏。第九變奏中中提琴有大量八度雙音和三連音,此時連續下弓一定要果斷,三連音的處理要自然、流暢。第十變奏中出現了大三連音,注意三連音與四連音的轉換要保持一個穩定的速度。十一變奏與第四變奏的演奏基本相同,尾聲有大量和弦與單音的轉換,演奏時要注意右手準確換弦。
三、結語
欣德米特的《天鵝轉子》這部作品將德國傳統民歌和現代作曲技法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音樂形象鮮明,作曲技法精湛。通過這部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術和其對當時時代風格的把握,將內容的充實性與音樂藝術形式高度完整地結合在一起。研究這首作品的意義不僅是要探索作者的情感表達和作曲意圖,更要通過這首個性鮮明、獨特的作品分析中提琴藝術的發展,學習作曲技術,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
參考文獻:
[1]龍敏.論亨德米特《天鵝之舞》中提琴協奏曲的特征及演奏[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0(24):232-233.
[2]姚恒璐.興德米特的《調性游戲》及其理論基礎(上)[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8(1):50-57.
[3]冶鴻德.20世紀音樂分析法的互補性探索與實踐[J].音樂研究,2005(3):88-97.
[4]高麗.二十世紀西方音樂的變革與發展[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5(3):110-112.
[5]張前.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1):36-41,35.
[6]葉曉晨.保羅·興德米特音樂作品中結構思維研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0.
作者單位:
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