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珍
摘 要:聲樂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音樂,它只依靠演唱者本身來實現表達,因此具有極強的人格化和個性特征。在其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能夠將情感融入歌聲,從而更好地實現音樂的情感傳達。文章以吳碧霞演唱的《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為例,從吳碧霞在演唱過程中的方言的運用、語速的變化、聲音的強弱、吐字、哭腔的使用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探討歌唱者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情感表達的種種方式。
關鍵詞:聲樂演唱;情感表現;音樂
音樂的產生源于人類情感表達的需要。由此看來,情感是音樂表現的本質需要。音樂是情感藝術,情感是歌曲之源。聲樂是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它是通過人聲演唱來表達人類情感的,可以說是情感蘊藏在歌聲之中,如果只有技巧而無情感,那么音樂就會缺少魅力、失去靈魂。
一、情感表達與聲樂演唱的關系
(一)情感是音樂的靈魂
情感是音樂的靈魂,是音樂表達的核心。但凡音樂,都是人類對于自身生活的一種認識,是個人情感的一種表達,聲樂更是如此。所謂作曲、作詞,不過是對個人經歷或當下情感、心境的一種記錄。對于表現者也就是演唱者來說,其對于音樂的詮釋,也無非是對于音樂情感本身的詮釋。演唱者與創作者心神合一,為著一種共同的情感驅策,聲樂演唱在表達上會非常生動感人。
(二)情感表現的重要性是聲樂的特殊性要求的
聲樂是一種主要依靠人的演唱進行的音樂表現形式。在人類音樂的發展史上,不斷有各種各樣新式的樂器產生,這些樂器都有著各自的屬性和特點,有著各自獨特的表達色彩,因此能夠在音樂舞臺上占據一定的位置。那么,聲樂的“樂器”——人又具有怎樣的特質呢?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盡管每個人的聲線和演唱技巧都與他人有差別,但這些也不足以概括人的本質差異。對于人來說,其本質的差異在于情感和思想上的不同,因此,人的情感表達會對聲樂演唱產生重要影響。
(三)情感表達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
想要演唱好一首歌曲,光有美妙的聲音是不夠的,情感的表達是否到位是前提。當然,如果一首曲子的演唱者能同時擁有豐富的情感、扎實的功底、美妙的嗓音和豐富的表現力,那么將會把一個歌曲詮釋得更完美。對于一首歌曲的詮釋,最主要的還是演唱者對情感的表達,要做到以情帶聲。只有這樣,才會使音樂有靈魂,才能引起觀眾共鳴。即使有些人先天條件并不優秀,但若能動情地演唱,也可以感動自己,感動聽眾。因此,情感的表達在聲樂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吳碧霞演唱《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
的情感處理
《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是歌劇《洪湖赤衛隊》的第四場的唱段,背景是韓英不幸被抓入獄,韓母去獄中看望女兒,女兒韓英看見母親內心激動,又回想起自己以前所受的壓迫,向著母親訴說內心的苦楚,表達堅持同敵人斗爭的決心。該唱段表現出韓英不懼惡勢力的壓迫,內心堅強,敢于斗爭的積極、樂觀精神,刻畫出韓英堅強的人物形象。
吳碧霞,湖南常德人,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學院教師,曾獲“96全國聲樂比賽”民族唱法一等獎、“國際青年藝術節”金獎、第一屆“中國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和最佳中國作品演唱獎、第二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工作者”及“北京市突出貢獻青年知識分子”等眾多獎項與榮譽稱號。她在北京獨唱音樂會中國作品專場音樂會上演唱了這首《洪湖赤衛隊》選段《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下面筆者將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來分析吳碧霞對《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唱段的情感處理。
(一)方言的運用
《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有著濃郁的地方民歌特色,所以歌唱家運用了許多方言來演唱,更加突出了地方音樂風格。例如在片段的第十小節到第二十一小節中,將“何”讀作huǒ,“說”讀作suǒ,“北”讀作bé等,并把所有的翹舌音都讀作為方言的平舌音。用方言演唱這首歌曲,能使演繹更具地方音樂風格和語言韻味。
(二)語速的變化
《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基本上分為四個段落。首先是離家的孩子對母親的哭訴,其次是回憶當年遭受的欺壓,再次是描述共產黨的到來對人民生活的改善,最后表達了不懼死亡和對革命勝利的信心。
在吳碧霞的整個演唱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明顯的語速變化。首先,在回憶過去被惡霸欺壓時,語調是激昂的,唱到母親和自己逃離到洪湖之上時,語速慢得幾乎靜止。這段唱完之后,存在五秒左右的停頓時間,而在這個停頓之后,“自從來了共產黨”一段,語速輕快明朗,與之前形成了反差。為了將人物的內心狀況融入演唱當中,改變語速是一種好的方法和手段。采用這種方法,往往能營造一種快慢變化的對比,能恰當地表現人物情況,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三)聲音的強弱對比
變化和對立是一切存在的基礎。事實上,對于音樂來說,其本身就是各種變化與對立的集合。我國古代的音樂只有五個基本音,而國外也不過七個基本音級,但是音樂家們卻通過這幾個基本樂音創造出了無窮的變化,形成了豐富的表達。
其實,變化本身便會產生一些情緒,在演唱中加入聲音強弱的變化也是基于此。具體到吳碧霞演唱的《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中,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存在一兩處聲音強弱對比很突出的地方。就整體來說,唱段的前半部分是在訴說革命家史,所以聲音低沉,但到了唱后半部分時漸漸高亢,直到最后一句達到高潮。這樣一種設計,將由悲到喜的情緒渲染得非常強烈,具有極強的對比效果。尤其在第二段落結尾到第三段落開始的過程中,聲音漸漸低沉弱化,甚至消失,而到第三段落時突然加強了語氣,聲音高亢。這種強弱變化的處理繼承了我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究其效果而言,不僅引人入勝,而且往往能夠將聽眾帶入一個新的境地,給聽眾帶來驚喜和不一般的感受。
(四)咬字吐字
文化的傳承需要兩個基本條件——文字和語言。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經了五千余年的歷史,之所以在文化史上不存在斷代,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具有完善的語言和文字體系。在歌曲演唱過程中,咬字吐字非常重要。要想演唱好一首聲樂作品,最基本的是做到字正腔圓。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地傳達歌曲的內涵,并聲情并茂地演繹作品,從而和聽眾產生共鳴。
(五)哭腔的運用
哭是人類情感的真實體現,也是人類情緒的一種表達形式。如果將哭腔融入演唱當中且使用得當,會得到一種意外的驚喜。
在《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的整個演唱當中,哭腔一共出現了兩次,分別在與母親初次相會和講述被欺壓經歷時。尤其是開篇一個“娘啊”的哭腔的融入,立刻使人受到一種情緒的感染,一個被迫離家的游子與母親重逢時那種難以抑制的心酸與激動之情,十分令人動容。另一處比較明顯的哭腔出現在第二段落末尾處,如“把我的爹娘趕到那洪湖上”一句,聲音漸漸減弱,但仍能感受到一絲絲的震顫。這種表達方式,仿佛將聽眾內心系于一根細線之上,即便微微波動,也能引起極大的震顫。這種表現手法對于感染聽眾的情緒有極好的效果。
吳碧霞將演唱與表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是發出聲音,制造情緒。這種哭腔的運用,將情緒推到了一個頂峰,將人類本能的情感和藝術的表達融合在了一起。就這點來說,吳碧霞的演唱是很成功的。
三、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聲樂演唱的方法越來越科學,但情感表現在聲樂演唱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情感是歌者與聽眾互動的橋梁,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源遠流長。吳碧霞在演唱的《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這首歌曲時,通過咬字吐字、語速的變化、聲音的強弱對比、方言的運用、哭腔的運用等,更好地、更藝術地表現作品的情感。由此可見,對于聲樂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僅要努力訓練,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同時也應該加強自身修養,使自己能夠以一種寓情于曲的狀態去演唱,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演唱更加動人。說到底,音樂本質上是人類抒發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更好的情感表達能夠使這種藝術表現得更加完美,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參考文獻:
[1]陳志昂.章枚聲樂作品的審美特征[J].人民音樂,1992(12):16-18.
[2]徐曉鐘.自然的,又惹人注目的一瞬:《未完成的攀登》與《命運》的一個審美特征[J].戲劇報,1985(4):25-26.
[3]鄭旗.傳統教育的審美特征[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118-119.
作者單位: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