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瓊 朱慧子
摘 要:文章基于弘揚民族文化的大背景,通過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存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在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中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嗩吶,以提高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引導學生培養審美意識,弘揚優秀非遺文化。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嗩吶;藝術傳承;非遺文化
注:本文為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AHSKQ2019D082)階段性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這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支撐。同時,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順應高等教育整體改革的趨勢,不少高校建立了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全面推進藝術素質教育。在高校開設公共藝術課程是推進公共藝術教育的關鍵,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存問題
(一)課程體系不完善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發展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但目前大多數高校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原因有三:其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地位不高,大多是出于行政要求被迫建立。這導致多數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心缺乏管理機制,不能合理安排課程,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工作難以開展。其二,課程設置不合理。公共藝術教育其實是為非藝術專業的學生提供藝術課程教育,因此課程應該注重基礎性,但是相關部門又要求這類課程呈現“高水平”的教學效果,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其三,師資力量年輕化,缺乏經驗。目前公共藝術教育的授課教師多數畢業于專業的藝術類院校,雖然專業技能非常優秀,卻缺乏對公共藝術教育的認知,對非藝術類專業學生的了解也有限。教學隊伍普遍年輕化,缺乏教學經驗,難以應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大學生群體。
(二)工作開展困難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工作者開展工作十分艱難。由于公共藝術教育的管理結構缺乏,所以教師在建立課程體系時沒有保障系統。公共藝術教育有理論與實踐兩部分,理論部分沒有對應的教材,完全是教師靠課堂變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實踐方面缺乏硬件與軟件設施。想要開展活動更是難上加難。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三:其一,多數高校在實踐方面并沒有提供專門場地和相關責任人員;其二,學生沒有相應的獎勵,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其三,基層授課教師沒有任何權利,凡事都需要各種申請,效率低下,久而久之教師也疲于工作。
(三)缺乏資金支持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難開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資金短缺。課程的兩個核心部分是理論與實踐,實踐是建立在資金之上的,沒有資金的支持,實踐活動很難展開。比如,公共藝術中心計劃以俱樂部形式為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踐平臺,但首先在硬件設施的資金上就產生了很大的缺口。鋼琴俱樂部的建設需要鋼琴若干架,相應也就需要鋼琴教室,而鋼琴教室與普通教室不同,它對于隔音和降噪功能的要求較高。這些基礎的硬件設施都需要資金支持。
二、融入嗩吶藝術豐富公共藝術課程
筆者在高校負責音樂方向的課程。在課程開設過程中,筆者加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在推進音樂素質教育的同時,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享受地域優勢的安徽本地高校,要深入了解安徽嗩吶的風采,把地域文化融入公共藝術課程。這不但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維度,還對其審美能力,藝術作品的想象力、創造力、評判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提起嗩吶,不少人腦海中就會出現刻板印象——婚喪嫁娶時嗩吶嘹亮高亢甚至是刺耳的聲音。作為我國傳統藝術,近些年嗩吶逐漸被大眾淡忘。但是仍然有一批藝術家在努力、堅持。一些藝術家另辟蹊徑,將傳統嗩吶與流行樂相融合,比如在一些流行曲中加入嗩吶的音色,這種碰撞是十分有意思的。筆者在寫作時以“嗩吶流行樂”為關鍵詞,檢索到大量的相關內容,經過一番篩查,頗有收獲。
想要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先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的重點就是吸引力。筆者檢索大量信息之后決定從學生更感興趣的流行嗩吶音樂出發進行授課。搖滾的激烈與嗩吶明亮且富有穿透力的音色十分貼合,使得音樂極具中國風味。因此,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展開授課,讓課堂更具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嗩吶藝術進課堂
1.引導學生初探嗩吶
以電影《百鳥朝鳳》為切入點,讓學生了解嗩吶的興衰過程。電影是音畫藝術,是視覺與聽覺的完美呈現,可使學生在欣賞電影的同時聆聽嗩吶的律動,不知不覺進入嗩吶的世界。
2.打破學生對嗩吶的刻板印象
眾所周知,嗩吶的音色是明亮高亢的,但用嗩吶吹奏一些傷感綿柔的樂曲,也十分適合,并不顯得突兀。比如在課程開始前先放一段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曲,使學生感受流行曲中嗩吶的魅力。這種較快的節奏、絢爛的旋律將學生的眼球全部集中到嗩吶手身上,讓他們切身感受嗩吶獨特的魅力。
3.寓教于樂,感受國樂嗩吶之魅力
結合嗩吶在流行樂中的運用,拉近學生與嗩吶的距離。根據學生的審美興趣點向他們傳授嗩吶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介紹嗩吶的專業知識。公共藝術教育所偏重的是實踐性的知識,因此在教授的過程中教師應將側重點放在嗩吶的演奏上。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嗩吶常用于獨奏或合奏。近年來,除了專業院校對于獨奏的考核外,嗩吶的演奏形式屬合奏較多。單一的嗩吶表演受眾面不廣,不容易推廣,跟多種音樂類型的合奏更容易被人們喜愛。
三、引導學生審美旨趣,弘揚優秀非遺文化
《禮記·樂記》提到:“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這里所表達的就是音樂不僅能夠幫助人們知曉禮節、調和情感,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影響精神氣質。
(一)拓展藝術想象
藝術是多維的,是廣闊如大海般、是精美絕倫的。單一的審美是閉塞的,而非遺文化無疑是值得細品、學習、傳承的。如果一味忽視嗩吶的藝術性而錯過了這種文化藝術是非常遺憾的。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各種途徑可以接觸到許多類型的音樂,唯獨非遺文化少之又少。現階段,國家大力提倡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尤其寄希望于大學生。大學生是社會人才的中堅力量,是祖國發展的重要人才基礎,學習非遺文化可以陶冶他們的情操,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也可以幫助他們拓寬視野,深刻理解藝術的美。
(二)提升藝術審美水平
一個人的審美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生活經驗、原生家庭、音樂教育等。在筆者教學經歷中,遇到過許多有著不同愛好的優秀學生,他們有喜歡古典樂的,也有喜歡流行樂的,還有喜歡網絡歌曲的。音樂沒有階級,但是審美有階級。一個人的音樂喜好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去重新培養的。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他們是否擁有好的審美無疑是影響未來全民音樂素質的重要因素。因此,非遺文化必須要在大學生中傳承,提升他們的審美,讓他們懂得欣賞優秀的文化。
(三)傳承優秀文化
“傳承”拆開來看就是“宣傳”“繼承”。在傳統文化宣傳方面,對于非遺文化,這些年國家宣傳的力度還是非常大的。但是收效一般,尤其是年輕一代并不買單,這多半是審美觀念上的差異造成的。因此,在宣傳上筆者認為要貼近學生生活,開展更加趣味化的針對性宣傳活動。在傳統文化繼承方面,筆者認為文化必須繼承,否則再好的文化也會因為“后繼無人”而被埋沒。嗩吶藝術的發展近些年來有崛起的勢頭,這無疑是好的開始,應抓住這個機遇讓世界看到嗩吶,聽到嗩吶的聲音,讓世界認識這門樂器。在推廣嗩吶的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嗩吶傳承人,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后繼有人”。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融入非遺文化是傳承非遺文化的絕佳方式。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影響著未來全民審美。在公共藝術課堂中融入嗩吶藝術,讓大學生了解非遺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它所滋養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賦予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現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大力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朱玉龍.高校音樂鑒賞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創新教育,2017(30):24.
[2]李碩.高校音樂鑒賞教學方式創新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5):228.
[3]徐彩鑫.美育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實現的對策研究[D].哈爾濱:東北師范大學,2019.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