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燕
摘 要:非遺工作室進入高職院校,對推動產學研一體化、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進行了有益探索,也同時逐步顯現出如定位不清、體系不健全、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文章在此背景下,對高職非遺工作室的發展策略進行歸納思考,進一步明晰非遺工作室理論支持與技術支撐,以促進非遺工作室的完善與發展。
關鍵詞:高職;非遺工作室;工匠精神
非遺工作室進高職校園,已成為當下高職教育的熱點、焦點,備受教育界的關注。非遺工作室豐富了高職教育的教學形式,增加了高職教育的審美信息和內核,擴展了高職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提升了高職教育的社會化效果,得到高職教育界的普遍認同。
一、非遺文化和高職教育的關系
高職教育中,美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根本性問題。2019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高校美育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35年,“形成多樣化高質量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高等學校美育體系”。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非遺文化和我國多民族文化相交融,其表現方式、技法工具、工藝實踐異彩紛呈。重視非遺文化不僅僅是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高職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渠道。必須指出的是,高職院校作為非遺文化教學實踐的重要載體,必須不斷積極挖掘非遺文化和高職教育的共通之處,推進高職美育健康有序發展。在此背景下,非遺工作室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大高職院校建立,甚至可以理解為,已經成為一場高職院校知識、文化的實力博弈。
二、非遺工作室在高職教育教學中的使命定位
(一)非遺工作室在高職教育中的使命
對于非遺傳承而言,總是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往往只有少數精英人員發起并參與討論,將非物遺的傳承封存在了象牙塔內;另一方面,非遺手工業者往往難以形成產業化復制手段,只能進行人對人、手把手的技藝傳授,這就導致受眾有限。高度的學術化或者復制的可限制,都成為非遺傳播的桎梏。而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對文化自信的發展要求來看,要促進傳統文化中非遺傳承,首先要做到的是在認知體系內打破神秘感,其次就是在認知體系內普及化。這兩點是必要的,也是高職教育非遺工作室必然要承擔的使命。
(二)非遺工作室在高職教育中的定位
回到非遺本源來看,非遺是民間歷史沉淀的產物,就其本質而言,是普通民眾生產、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產業化、工業化的發展,很多歷史的痕跡和精華被逐漸抹去,非遺顯得愈發珍貴。筆者認為,非遺按照歷史上的服務對象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純粹基層民間工藝的非遺,二是宮廷技藝的非遺,三是士族階層的非遺。而目前市場和大眾較為接受的,恰恰是基層民間的非遺技藝。與此同時,基層民間的非遺技藝因為手工藝時代的終結和工業化時代的更迭,逐步喪失了自身的關鍵特征:手工生產和設計、制作者的統一。值得慶幸的是,國家的文化自信戰略讓基層民間的非遺技藝重新獲得時代的關注,而非遺工作室在高職中重新找回了這種關鍵特征和關鍵定位。
三、非遺工作室在高職教育中的問題
(一)重實踐輕研究,缺乏理論體系支撐
非遺對高職教育與其他高等院校教育而言,具有完全不同的維度。在其他高等院校中,非遺項目更多是作為一種學術研討、學術調研的命題,較少關注具體技能的認識、學習、掌握和傳承。高職教育恰恰相反,由于學制和人才培養類型的不同,其更多是將非遺的傳承重點放在具體技能的認知、掌握上,教學中的文化研討、研究力度不夠,相關資源傾斜力度也不足。非遺工作室在高職院校中更多是以手工藝作坊的形式存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職業教育體系對非遺的理論研究。筆者認為,非遺工作室目前在高職教育中更多是指導學生從技術、技藝層面去學習制作、學習技法——這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層面,但說到底也就是對非遺傳承人的一種復制,更談不上傳播和發展。非遺代代相傳,文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高職院校工作室這種重實踐、輕理論的做法,容易陷入僵化的境地。
(二)重工匠輕精神,教學定位有偏差
一方面,大學生是最具思想力、創新意識、批判精神的群體,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尤為重要;另一方面,在高職院校中設置非遺工作室,也正是要讓大學生去體驗非遺種種獨特的藝術形態,進而精準對接產業和行業,使之成為新時代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人才儲備。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學定位往往出現偏差:只關注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只關注具體非遺技藝的傳授、學習,只關注產業、行業的熱點變化,最終形成只關注工匠技藝而忽略工匠精神的教學定位。在這種形勢下,非遺傳承難免會從內部割裂。
(三)重就業輕傳承,學習熱忱難保障
從筆者具體從事的非遺工作來看,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從事的非遺傳承項目與今后的就業關系不大,對學習持一種茫然態度。“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高職教學優先解決的還應是學生的就業問題,從這種角度來說,學生的態度無可厚非。非遺項目更多強調的是手工性,技藝難度高,和現代工業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模式無法匹配;非遺項目傳承產業鏈的不成熟、不完整,也導致和現代工業的批量生產、銷售脫節,難以形成產業化;非遺項目往往帶有濃郁的地域人文色彩,難以形成人文普適性和廣泛的受眾認同;非遺項目傳承人往往年紀較大,有著豐富手工藝經驗的同時也與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存在脫節,難以迅速采取現代學徒制的方式教導學生。這些都成為非遺工作室發展和壯大不可回避的困難,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忱,也勢必會影響學生對非遺教育環境的整體看法和非遺工作室的長遠發展。
(四)重投入輕調整,缺乏客觀評估體系
近年來,隨著非遺文化進入大眾視野,非遺工作室在高職教育中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各大高職院校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支撐、支持非遺工作室的發展壯大。不少非遺工作室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的名片,成為高職院校硬實力的象征。但在經歷粗放型、閉眼狂奔的發展模式之后,對非遺工作室效能的科學化考核也應提上議事日程。只有在科學、系統的考核評估體系下,對非遺工作室的運行進行精細化、動態化的調整,才能促使工作室良性健康發展。
四、高職教育非遺工作室發展策略
一是完善非遺工作室理論研究體系。非遺文化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極強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屬性。必須堅決打破“工作室=工作坊”的觀念,積極與社會專家、其他高等院校、非遺文化研究機構對接,探討非遺理論研究體系和實際技法傳承操作的有機結合,讓非遺工作室既重技藝,也重理論。用理論體系指導實踐操作,用技法實操反哺理論完善,讓非遺文化發展步入良性軌道。
二是健全非遺工作室美育活動平臺。非遺工作室教師和傳承人要不斷豐富審美知識、提升審美能力、增強審美認同,讓文化自信和自豪深入血脈,強化審美人格的培養,讓更多高職學生完成從單一非遺工匠向具有創新意識、民族情懷的人才過渡,讓工匠精神真正融入血液。
三是強化產學研一體化和現代學徒制。非遺工作室要進一步拓展形式和功能,摒棄片面將非遺人才培養目標與獎項、就業指標掛鉤的觀念,注重引進梯隊型非遺傳承人,讓現代學徒制真正在非遺工作室落地生根,最大限度減少對學生審美能力的負面影響,讓學生“留得住”;積極推進非遺工作室產學研一體化,用市場效益激發創作原生動力,進行工匠精神滲透,讓學生“守得住”;針對非遺文化地域性特點,要注重積極探索豐富輔助性課程,培養學生由此及彼、借古知今的技藝能力,讓學生“耐得住”。
四是建立科學、動態工作室考評體系。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靈活調整課程設置,避免“僵尸課程”的產生,對工作室從業人員、跟班學徒進行動態考核評估,推動形成傳承人、師生一起積極探究、昂揚向上的學習合作體。
參考文獻:
[1]翁穎萍.地方高校如何傳承區域非遺[EB/OL].(2019-02-
28)[2021-03-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4852
948870775459&wfr=spider&for=pc.
[2]伍涑華.高校非遺教育的意義及其實現策略[J].文化產業,2019(4):56-57.
[3]林凇.植入、融合與統一:文化遺產活化中的價值選擇[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35-140.
[4]張國超.我國文化遺產社會教育的方式及政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5]宋佳.文化遺產保護學科、專業與教育體系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2.
[6]周大鵬.高校美育熱下對“非遺”文化進校園的冷思考: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美與時代(下),2020(3):42-44.
作者單位:
長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