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1年4月12—14日,第九屆國際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在英國杜倫和中國杭州同步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為“比較審美現代性:對話及相關理論”,由杜倫大學現代語言與文化學院和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合辦,中國延安大學、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中華美學學會馬克思主義美學專業委員會、浙江省美學學會共同參與組織。論壇采取線上線下混合的模式舉行,有來自英國杜倫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倫敦大學歌德斯密學院,比利時魯汶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紐約大學,德國費森尤斯應用技術大學,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中國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10個國家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60余位專家學者,積極參與本次論壇的研討。
在一個存在多種聲音、多重媒介去思考的時代中,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重要性常常會被忽略,這正是我們在當代重新思考和發揚馬克思主義美學傳統的一個背景。論壇開幕式由來自杜倫大學的曹青教授主持,杜倫大學副校長克萊爾·歐麥麗(Claire OMalley)和浙江大學副校長何蓮珍分別致辭。杜倫大學和浙江大學此前就有很好的合作基礎,在人文科學領域均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一些共同研究興趣,這是兩所院校合辦此次論壇的重要基礎。浙江大學副校長何蓮珍指出,本次論壇將世界各地的學者匯聚一堂,正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體現了人文學科跨越思想、跨越地域的獨特魅力。馬克思主義美學作為整個人文科學研究中心的基礎學問之一,在浙江大學的建校過程中就曾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許多優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都曾為浙江大學人文學科的發展做出貢獻。馬克思主義美學已經成為浙江大學人文學科領域的一面重要旗幟,學科前景非常廣闊,甚至為其他學科的研究和發展提供支撐和助力。杜倫大學藝術與人文學部主任珍妮特·斯圖爾特(Janet Stewart)和現代語言與文化學院院長喬納森·朗(Jonathan Long)都在致辭中強調,這次論壇對兩所學校在跨語言、跨文化方面的交流發展非常重要,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在當代社會中仍然煥發著無限的理論生機與活力。
一、文明的沖突(Conflict)與對話
(Dialogue):一個審美現代性的理論視角
在當代美學研究的視域中,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審美現代性的比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圍繞這一核心論題,論壇設有“中國審美現代性的比較研究”“馬克思晚年思想中的美學”“文明的沖突與對話:審美現代性的視角”“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現代悲劇觀念”“文化習性與審美現代性的差異”“審美治理與比較現代化”“時尚研究的比較研究”等10個分議題,與會學者進行了充分的專題發言與交流互動。
在大會的主旨演講中,中英雙方學者分別從各自的審美經驗和文化背景出發,就比較審美現代性問題展開交流。曼徹斯特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斯(Michael Sanders)立足于英國的文化傳統,認為培養想象力(cultivated imagination)是革命階級斗爭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而審美作為培養想象力的過程亦是政治解放的基本方面之一。桑德斯指出,英國古典小說有效地激發了人的想象力,他以湯米·杰克遜(Tommy Jackson)關于經典“布爾喬亞”小說的分析為例,強調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和馬克思對杰克遜思想產生的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說狄更斯的小說讓他以一種新的視點去認識整體性的社會生活,馬克思主義則讓他看到了藝術在加速我們情感流動、激發人的想象力的同時,還具有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美學可以是觸發任何社會和政治變革的重要原因之一。浙江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王杰教授從中國的文化背景和審美經驗出發,做了題為《中國審美現代性的理論結構》的主旨演講。王杰教授指出,中英審美現代性的比較研究是中英雙方學者在10年前就非常關注的理論問題,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王杰教授認為,中國審美現代性的三個基本維度是:社會結構的基本轉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社會主義目標及其當代重建。首先,馬克思晚年從人類學角度對現代化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理價值,在方法論上,從復雜疊合的當代社會的情感結構入手分析中國審美現代性的特殊性,是區分中西方審美現代性的重要研究路徑;其次,信仰問題是研究當代社會最重要的問題,亦是當前許多中國文藝作品中的一個突出表征,他以《南方車站的聚會》(2019)和《金剛川》(2020)兩部電影為例,深度挖掘和闡釋了中國審美現代性獨特的美學特征和理論意義,提出“鄉愁烏托邦”和“紅色烏托邦”的雙螺旋結構可以成為闡釋中國審美現代性的一個核心理論框架。
中國的現代化發展與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發展模式之間具有很大不同,中西方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碰撞與交流,彰顯出非常明顯的跨語言與跨文化特質。在隨后的分議題發言中,“沖突”與“對話”成為本次論壇上的兩個關鍵詞。
國際美學協會前主席、長島大學教授阿諾德·柏林特(Arnold Berleant)在題為《傳統的沖突》的演講中分析了中西方不同思維模式對理論創作的影響,他指出,如果說西方哲學體系植根于柏拉圖以來靈肉對立的二元論(這種二元論思想在西方哲學隨后的發展中變得更加極端),東方文化傳統則是一種偏于想象和聯想式的思維方式,強調所有存在的統一性,二者之間的對比是非常鮮明的。西方環境美學正是在中西方文化傳統的對立和沖突中催生出來,相信它與中國生態美學之間的比較和連接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路向。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建疆在發言中闡發了“別現代理論”的核心內涵,“別”即“區別”,其本義來自中國的甲骨文,根本上是對真偽現代性的一種區分。他認為,第三世界國家在邁向現代化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狀態,中國的審美現代性就是在文學和藝術中表現出來的啟蒙性和批判性,我們要注重區別真偽現代性的別現代主義哲學和美學,從中國現實的需要而非從西方理論出發探尋理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從而擺脫因中西方理論錯位所造成的尷尬局面,以及構建一種新的中國的美學思想。杭州師范大學教授李慶本指出,美學的學科術語是超國界的,但話語是具有社會性和民族性的,中國美學大師王國維對近代中國美學最重要的貢獻就在于將西方美學術語融入中國美學的話語建構中,確立起跨文化美學的新范式。王國維立足于中國國情,借用中西方理論術語及自身的理論創造,跨文化建構出“悲劇論”“境界說”和“古雅論”,三者共同構成了近代中國美學話語的三種形式,對于我們當代美學理論建構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倫敦大學歌德斯密學院教授大衛·馬格列斯(David Margolies)以“西方文化中的美學”為題,從經驗角度闡釋了美學話語的內在變遷。馬格列斯教授指出,馬克思早在《巴黎手稿》中就提出人所具有的一種內在的創造性沖動,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人類固有的品質,而勞動則是人類文化發展的關鍵,其中還涉及深刻的美學問題,但在現代工業社會中,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壓抑了人類固有的創造性品質,人的內源性品質日趨消失,美學似乎也成為一種“過時”的關注。他以中國電影《鋼的琴》為例分析了晚期資本主義時代人們所面臨的精神危機,也提醒我們在當今時代發揮創造性品質的重要性。
交流與對話促進了多元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與會專家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出發,開辟了比較審美現代性研究的多重維度。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教授亞歷山大·彼得羅夫指出,歷史社會學方法是當代跨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理論方法。近些年來,不同文明之間的比較研究變得愈來愈普遍,有大量社會科學家致力于研究中西方在美學、文化、哲學、倫理學、社會交往等方面的理論差異,如果說全球化的資本主義身份是在摧毀舊的文明身份的基礎上建立,現代歷史社會學則有助于我們去探討它們內在的本源和動因,對于我們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非常重要。德國費森尤斯應用技術大學教授佩特拉·盧特納(Petra Leutner)重點關注時尚(fashion)領域的文化沖突與對話,認為時尚不僅是一種身份標志,也是對于外界社會身份的一個標識,而今已成為一個系統的概念和社會學分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西方時尚體系如何在建立自身具有獨立意義的審美自由的同時,還可以保證居于主導地位的審美文化能夠維護自身的時尚主張。為了化解這一問題,當代時尚美學研究亟須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介入。廣西師范大學教授麥永雄認為,我們目前所處的文學—文化環境是一個典型的文化混雜時代,“間性”文化接觸(intercultural contact)為當代美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可以從混雜性維度解釋的新文化形式。通過在不同維度上考察日本審美文化嬗變的若干圖示,可以看出西方現代性和日本文化現代化之間的交互影響關系,以及西方美學對日本美學現代發展的觸動作用,這為我們反思中國現代美學的歷史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路徑。
此外,在中西方文化交融方面,紐約大學教授哈羅德·P.蘇森(Harold P. Sjursen)從更具普適性的角度關注藝術品帶給人的“震驚”體驗,他以保羅·克利的畫作《新天使》對本雅明的啟發為例,強調人對于藝術品的一種先驗感知和體驗的重要性,并試圖用本雅明的理論闡釋中國畫中的人性問題,通過思考“靈韻”“思維圖像”等概念與中國山水畫之間的關聯,追問藝術在機械復制時代的價值和非復制藝術的可能性。復旦大學教授陸揚認為,美國哲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的新實用主義美學,可以視為中國日常生活審美化論爭中最為樂觀的一種西方理論后援,他的行為藝術《金衣人歷險記》完美搭建起美學、藝術和生活之間的橋梁,可以說是“以身說法”回答了美學理論對于藝術實踐的現實功用。“金衣人”是舒斯特曼身體力行宣傳“身體美學”的實踐者,舒斯特曼從身體美學的角度關注哲學介入藝術的獨特方式以及藝術與生活之間的嬗變,作品中同時融入“金衣人”的天國視野與中國的道家哲學思想,舒斯特曼在持續的行為藝術中敘述了另一種身份認同。上海大學教授曾軍指出,“西方/非西方”不僅在于敘事理論區分的空間尺度,同時包含有時間因素,以《勞德里奇敘事理論百科全書》為例,曾軍教授探討了西方敘事學知識體系中的中國因素,認為非西方敘事理論作為一種區域性的思想資源之所以能夠受到西方敘事學研究者的關注,主要得益于后殖民研究和認知科學的興起,同時提醒我們西方敘事學在對非西方敘事資源的接受和了解上所存在的局限,甚至帶有隱性的“西方中心主義”的傾向。
二、經典與再闡釋:“回到馬克思”與
當代西方左翼激進美學
在本次論壇上,回到馬克思、回歸馬克思主義經典傳統和理論資源,以及如何在當代文化背景下對這些理論進行再闡釋,對于中西方學者而言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向度。
首先,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的再闡釋是本次論壇上一個“時髦”的話題。上海大學教授劉旭光表示,在研究藝術作品時,馬克思主義通常會遵循這樣一套思維方式與話語模式,即對藝術作品進行社會歷史還原,在反映論與“生產性”思維模式下,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具體分析與辯證聯系,以及將作品的意識形態性具體化到作品的構成因素這樣“兩次飛躍”。通過這種方式,馬克思主義者在唯物精神的引導下,總是在作品的具體構成和社會歷史存在與作品的精神內涵和社會意義之間不斷地進行辯證統一,從而完成對作品的認識,實現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這是藝術研究中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的具體路徑,也是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的話語模式。東北大學教授宋偉認為,馬克思以實踐唯物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在繼承西方美學的基礎上揚棄了傳統的形而上學美學,將文化藝術生產創造與社會歷史的生成發展辯證有機地理解為“總的合力”的歷史結果,從而確立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的嶄新視域,實現美學史與藝術學史上的轉型變革,生成一種有別于傳統美學的文化政治美學范式。立足于百年中國的文化視角,宋偉教授認為藝術與社會(或通過文化實踐運動來改變社會)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發展中非常明顯的一個特征,對于我們回顧和闡釋中國馬克思主義藝術學的百年歷史具有關鍵意義。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永新和廣西民族大學教授翟鵬玉同時關注到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對當代文藝研究和在中國美學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李永新教授指出,“交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構成部分,文藝的交往屬性主要以馬克思的交往理論為基礎,既涉及生產關系中的交往,又強調語言、符號等交往媒介。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文藝的流通、傳播和消費以及媒介技術的發展使得文藝的交往屬性得到不斷凸顯,這在使文藝媒介理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的同時,也成為晚近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發展的重要方向。云南大學教授向麗從馬克思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關系”的理論基點出發,認為審美和藝術不只隸屬于上層建筑,而且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形式在當代社會發揮基礎性功能,通過對審美/藝術與經濟如何基于人的情感結構而建構新型關系的縱深探討,指出審美資本主義批判對于審美資本在當代社會轉型和變遷中所發揮的革命性作用,同時對審美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審美的資本化及其可能的舊病復發提出理論批評與重構。長江師范學院教授張良叢認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正是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天然形成的一種中國美學形態,是以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文藝思想為主導,以理論界的接受和闡釋為輔助的形態。其中,介入現實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最重要的實踐品格,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政治實踐性、未來性和人民性等理論特質。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傳統方面,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泰瑞斯·米勒(Tyrus Miller)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鼻祖喬治·盧卡奇的理論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在對悲劇的研究中,盧卡奇超越了單純的戲劇范疇,將悲劇上升為一種個人和集體的經驗形式和一種以亞里士多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等人理論為基礎的哲學人類學概念,這種思考與他的文學、政治和哲學作品之間具有內在的連續性。在此基礎上,米勒將盧卡奇對歷史、悲劇和小說的理論研究和生命本身的戲劇性聯系起來,認為正是這些經驗和關系凝結成非常珍貴的現代性瞬間,從而開辟了一種別樣化的研究視角。復旦大學教授王才勇重點關注本雅明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內在關系,認為本雅明理論的成功不僅在于馬克思主義原則與方法的啟示,同時還有他在時代因素影響下關于語境化內涵的獨特構建,在這一過程中,歷史唯物主義和現代性批判始終是本雅明思想中兩條非常重要的理論線索。如果說經典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最終走向的是資本主義批判,本雅明由唯物史觀出發同樣走向了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的現代性批判,對現實意義的關注和對當下的解讀始終是本雅明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的批評向度。在當代美學的視域下,山東大學教授曹成竹重溫雷蒙德·威廉斯和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細讀”傳統,認為威廉斯對利維斯遺產的批判性繼承和文學批評實踐在當今時代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文化唯物主義從“文化”角度切入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核心問題,即藝術(審美)和意識形態的關系問題,并為深入思考和解決這一問題找到了可以依托的物質基礎,其中文化轉向是最重要的一個理論表征形態,在此基礎上,如何正確地看待和反思“左派利維斯主義”在當代社會的積極意義非常重要。
其次,在西方左翼激進美學研究方面,學者們同樣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觀點。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段吉方指出,在當代美學研究中,左翼美學傳統既是一種美學傳統,也是一種文化政治傳統,它是在審美、政治與文化的復雜關系中看待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問題、審美問題的理論傳統。當代西方文化批判理論進一步吸收、融入和改造西方左翼美學傳統,秉承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的批判性觀念,同時又結合西方自古希臘以來哲學美學傳統與現代美學觀念的反思批判,將文化批判理論推向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峰,特別是在審美與政治研究層面拓展和深化了傳統美學疆界和論域,提出美學政治學的思想框架和理論方案,對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的問題性深化和批判性實踐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韓振江認為,當代“激進左翼”代表學者吉奧喬·阿甘本思想的激進維度在于對革命時機和革命主體的論述,一是阿甘本在本雅明的啟發下關于彌賽亞時間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考,即通過彌賽亞時間觀進一步透視歷史唯物主義,開啟了一種“斷裂”的、現代性的時間觀,不僅避免了將歷史唯物主義庸俗化理解,同時為左翼激進主義注入了暴力革命的種子;二是在對革命的理解中,阿甘本認為真正歷史唯物主義的任何一個時刻和每一個斷裂的瞬間,都是可能爆發革命的時機,這亦是他思想的革命性所在。吉林大學教授李龍指出,在馬克思主義美學視域下,審美與人的生成、與現代性批判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理論聯系,他借鑒雅克·朗西埃的理論闡釋美學中的“元政治”問題,在朗西埃的理論中,美學是對感性的分配,“元政治”是一種旨在通過改變情景來終結各種歧見的思想,亦即美學不再是一個以構建審美自律為目的的學科或思想,而成為一種政治或革命實踐,其目的是要構筑一種新的共同體形式。在此基礎上,如何構建一種新的形式主體與共同體則構成了當代美學中的“元政治”。
此外,在美學向現實文本的介入和闡釋中,上海師范大學研究員朱軍以當代上海的城市書寫為中心,認為在現代性向后現代性的轉變中,后現代的上海“巴洛克”已失去了對啟蒙的執著觀念,更像是本雅明的柏林和波德萊爾的巴黎,成為一種現代主義的城市寓言;浙江樹人大學教授周鋒以電影《英雄兒女》為例,結合巴迪歐、德勒茲等人的“事件哲學”思想,試圖從本體論的角度思考紅色經典中的信仰表征,等等。可以看出,在中國當下的美學研究中,西方當代美學理論仍然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非常寶貴的理論資源,在此基礎上,如何在新時代的文化語境下批判性地學習和吸收西方優秀理論、反思中西方美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理論差異,對于發展和建構當代中國美學理論非常重要。
三、經驗與習性:人類學研究與當代
美學研究的新面向
本次論壇的一個突出特征是,美學在完善自身理論構建的同時,還面向多學科、多領域擴展,在與其他學科接合的過程中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實踐性特征。中外學者從自身的審美經驗和文化背景出發分享自己的學術觀點,同時還涉及人類學美學、博物館美學、神經美學等諸多美學面向。
首先,在美學研究向現實問題的回溯中,人類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視角,在本次論壇上,一些具有本土性的個案研究引發大家極大的興趣。比利時魯汶大學教授彭靜蓮(Ching Lin Pang)認為,藝術與審美作為一種介入生活的方式,是一種真實(authenticity)而歡樂(conviviality)的體驗和實現方式,她以一個回收藝術中心(Art Center Recycle)為案例,描述了人們如何在對藝術品的享受中實現真實性和歡樂性,亦即這些概念如何在日常的城市生活中被制定和執行,從而創造出一個特定社區。彭靜蓮教授強調,對客觀真實性、建構主義真實性和都市主義真實性的區分非常重要,如果說客觀真實性是一種原始的、未被更改的、可溯源的真實性(即沒有受到任何現代性的影響和“污染”),那么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真實性常常會被一些超現實或非真實的外在事物所超越和掩蓋,在此基礎上,一些現代藝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為超越“傳統與真實”之間二元對立所做的努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安麗哲從民俗藝術的角度、王永健以日本藝術介入社區的實踐為案例等,均是從地方性審美經驗出發來思考東方藝術特有的美學價值。安麗哲指出,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傳統手工藝作為凝聚民間智慧的文化項目,必然會經歷著生產、發展、壯大、衰亡的過程,中國濰坊風箏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在應對社會轉型與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清晰的生存與復興策略,這意味著在相應的歷史條件下,經由該有機體各個部分合力的作用,傳統手工藝仍然能夠重新興起。王永健認為,通過藝術項目創造新的文化景觀可以為社區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源,是重振社區活力的一個新趨勢,以日本的“藝術祭”為案例,通過政府、社區與商業力量之間的整合,將藝術作品從美術館、博物館轉移到公共空間和日常生活中,不僅激活了藝術的公共資源價值,涵養了社區文化與人心,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它可以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文化交流的載體,提升國際化交流水平。
其次,隨著時代的變遷,博物館在承載文化價值和保護文化多樣性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倫敦大學學院教授邁克爾·羅蘭(Michael Rowlands)指出,在當代社會,歷史意識的逐漸衰退與對歷史遺產和記憶研究的蓬勃發展之間構成一種相互矛盾的悖論狀態,這個“悖論”一方面凸顯了民族身份認知的轉變,更重要的在于表明了記憶和遺忘之間的對立。“遺產”作為與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可以實現代際之間的文化傳遞,博物館作為遺產最為突出的物化象征場所,不僅可以喚起我們對過去的回憶,幫助我們建立與過往社會事件和重大變革之間的對話關系,同時啟發我們在當代社會中確立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和施行可行性方案。馬奎特大學教授柯蒂斯·卡特(Curtis Carter)認為,博物館作為策展者的身份,在收藏、展覽等方面是否體現出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它們是否與社會政治之間建立起更加廣泛的聯系。在此基礎上,卡特教授呼吁,現代博物館應主動承擔起一個文化引領者的身份,將藝術實踐變成一種社會實踐,為大眾提供一個文明對話的平臺,充分發揮幫助人們擴大感受經驗的功能,為社會美感的整體提升做出貢獻。那么,我們如何對“遺產”進行美學或文化上的闡釋呢?與會學者同樣進行了多維度的討論和反思。杭州師范大學教授郭景華致力于思考中國良渚文化遺產符號中的審美向度,以對良渚玉器的分析為例,她借鑒皮爾士的“符號三分法”闡釋“神人獸面紋”的象征意義,認為良渚文化符號以物質形態來表現神靈的神力和特定人群的權力象征,即通過確立高度統一的精神信仰來維護早期國家的統治,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復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同時彰顯出共同體的觀念和文化的交流與聯合。良渚文明是中華文明之光,“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再次,近20多年來,神經美學沿襲西方實證美學的理論傳統,在美感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卓有成效的理論突破,馬克思主義晚年人類學思想中關于審美實證的研究方法對于當代認知神經美學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有“神經美學之父”之稱的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薩米爾·澤基從神經美學角度帶領大家重新審視畢加索的著名畫作《格爾尼卡》,澤基指出,這幅畫作采用黑、白、灰的色彩營造出一種痛苦和恐怖的情緒狀態,不僅僅是對西班牙入侵這一具體歷史事件的反映,同時啟發人們去思考一切戰爭所帶來的可能性的影響。整幅畫中彌漫和充斥著痛苦與暴行,帶給觀看者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多重焦點和不同繪畫技法的巧妙運用不僅暗示出戰爭摧毀一切的力量,同時引發人們思考作品背后的歷史記憶。杭州師范大學丁峻教授認為,馬克思晚年人類學思想中關于審美實證精神的研究方法,對于當代神經美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啟發,在此基礎上,審美想象、審美需要和審美實踐等審美活動之間的交互作用與人的精神樞紐之間的內在關聯,可以從神經美學的角度進行解釋。同時,針對當代神經美學概念和范疇中可能存在的結構性缺陷,我們應逐步充實和完善神經美學的概念——范疇體系,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神經美學思想原理及其理論模型。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胡俊和吉林大學教授梁玉水分別以中國美學大師蔡儀和李澤厚的理論為基點,探索當代中國神經美學發展的新路徑。胡俊指出,審美是一種智性的存在,審美不是只停留在感官刺激中,而應進一步與外在的意義附加相結合、與個人和社會認知相連接,在情感的充盈中賦予其個人或社會價值,即以智性愉悅來重構審美現代性,提升人類精神的美好境界。梁玉水教授認為,當代美學研究應該在多學科融合形成的研究論域中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相關美學命題,在新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條件下,加強對審美生物學基礎和審美認知機制等“美的規律”的真理性問題的研究,闡發基于實踐觀點的馬克思主義智能人類學美學觀,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最后,新科技革命與后疫情時代的美學反思。《文化中國》主編張子夜指出,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加之新冠疫情引發的全球性影響,新技術異變已成為決定社會交流的一個大趨勢,審美主客體之間的身份認同和既定地位發生改變,從而拉開了以技術異變為標志的審美后現代性的序幕。在一個嶄新的審美語境中,不同文明視角下的審美現代性的比較變得更加復雜和多元,一是審美中的語境沖突,二是審美所隱含和導致的價值判斷的對立,我們如何調整相應的審美視角、正確地看待其中的語境誤置和價值沖突非常重要。浙江傳媒學院教授肖瓊認為,“后人類時代”作為一個理論話語,有力地刺激著我們反思現有的人文學科研究范式,人文主義的概念也悄然地發生變異,在新科技時代,層出不窮的人文主義新思潮并不是簡單地向人類觀念發起挑戰,而是希望通過以這種方式對人性的消解提出一種革命性的解決措施,人的主體性地位始終無法替代。浙江大學兼職教授俞建文認為,在后疫情時代關于科技、藝術與審美一體化意義的思考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科技的理性與藝術的感性通過審美理論相結合,形成了“魚和水”的關系,之如人性中由理性與感性構成的“一體兩面”,二者之間絕非相互對立的狀態,而是在科技、藝術與審美的現代互通中逐漸凝聚成一種嶄新的、具有革命性的力量,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人類生活而服務。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賈潔認為,從此次疫情中的案例可以看出,“批評信用”對于社會的思想民主建設、人類社會中思想民主的實現,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個信息化的新媒體時代,為保證建設性批評的常態化和規范化,使善政得以持續發展,我們要以“完整的論證”為基本準則建構社會的“批評信用體系”,從整體上建構批評言論信用體系。
在通過Zoom、騰訊會議等網絡媒介將全球聯系起來的時代中,這些極具學術性和現實性的理論探索都引發了大家強烈的討論與共鳴,美學作為一門與人類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實用性學科,在當代社會依舊可以發揮出關鍵性的價值引領作用。在閉幕式上,聯席主持人曹青教授進一步表達了未來能與中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長期合作的殷切期望。論壇主席王杰教授指出,國際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從創立至今已經走過了10年,他對論壇在不斷發展中得到各國美學研究者的積極支持表示誠摯的感謝。“第十屆國際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將由吉林大學承辦,李龍教授作為論壇下一屆承辦方的代表,熱情地歡迎大家明年齊聚美麗的“北國春城”——長春。最后,杜倫大學代表曹青教授宣布此次論壇圓滿結束。
(何信玉,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黑龍江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