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遠
教育有其本真,或者說教育應有其本真。自古中外教育學家、教育家皆有此認識。那么,教育的本真是什么?
一定意義上,“教育本真”表達的是言說者關于教育終極價值的期待、認識及判斷。答案可由概念推演、邏輯思辨而得出,也可據實踐體認、經驗反思而獲知,或是兩者兼具。最佳方式應是實踐體認之后進行經驗升華,達到理性自覺,最終實現哲學抽象。
教育的本真此處嘗試概括為:尊重人、理解人、發展人。這是就教育的內在關系,即教育與人的關系而言的。此內在關系分為兩種:一為實踐關系,一為價值關系。教育作為關系性的實踐存在,根本關系便是與人的關系;教育作為價值性的實踐存在,終極價值便是人的價值。此中,價值關系通過實踐關系而實現,價值經由實踐而產出。尊重人、理解人,可謂實踐關系的反映;發展人,則是價值關系的反映。教育以發展人為終極價值,以尊重人、理解人為過程。無此過程,便無此價值。尊重人與理解人的過程,又以尊重構成理解的前提,無對人的尊重便難以形成對人的理解。
孔夫子“因材施教”即是尊重人、理解人的過程。尊重人、理解人不止于“禮”,更是“仁”的表達。存“仁心”,教育者方能真正尊重人和理解人。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仁為內,禮為外;仁為心性,禮顯行為;無仁,則難有真禮。人是一切人,尊重人即為尊重一切人,理解人即為理解一切人,發展人即為發展一切人。因而存在不同的教育類型、形態與實踐,如兒童教育、青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鄉村教育、城市教育、民族教育。尊重人,實質為尊重人之為人的尊嚴、權利與個性;理解人,實質為理解人之為人的經歷、處境與訴求。此“人”,既是個體人,也是群體人(如族群)。尊重和理解皆體現他者立場。教育尊重人和理解人本身便是發展人,發展人的經驗、條件和需求,發展人發展的動力、能量與條件,發展完整的人。
最后要指出的是,實現教育的本真非誠者不可為。《大學》有言:“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誠者首先是不自欺,如若自欺,又如何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教育者唯成為誠者,對自己誠,對他人誠,對教育誠,方能做到率性、明道、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