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瑾


為師者,只有將愛注入教育生命,才能培育教育情懷;只有沿著科學理性、以人為本的方向,于教海中揚帆起航,才能見到最美麗的彩虹。
初見語文 ,我用愛好書寫情懷和責任
2000年8月31日是我生命中一個永遠值得珍藏的日子——這一天,我成了一名村小語文教師。
手捧著嶄新的語文書,我走進那間坐著51個孩子的教室。澄澈而純樸的童眸、窗外簇擁觀望的家長……那一刻,我似乎讀懂了自己肩上平凡而神圣的使命。“我是你們的班主任,也是你們的語文老師……”流利而標準的普通話吸引了鄉村孩子們的注意力,這樣的教師在偏遠的鄉村學校并不多見。就這樣,作為鄉村年輕的“孩子王”,我開啟了語文教育之路。
選擇做一名語文教師,源于我對語文的濃厚興趣。最應感謝的,是那個曾經在課堂上朗讀我作文的老師,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大增。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如何讓學生因我而愛上語文,是初為師者的我想的最多的問題。為此,我狠下功夫練習基本功——工整漂亮的板書,聲情并茂的誦讀示范,細致親和的溝通交流,努力讓學生把我當作親密的伙伴。
那時候的語文課,沒有便捷的現代信息技術輔助,簡筆畫便是我幫助學生將文字語言轉換成具體畫面的最好載體。有時候,我也會坐在錄音機前,模仿播音員給學生誦讀一段純美的詩歌,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寫話課之前,我帶著學生一起游戲、比賽,與學生們共度歡樂時光,讓作文從孩子們的親身經歷中生長出來;寫字課,我手把手地教學,讓學生感受一撇一捺的自如收放、一橫一豎的韻味變化。課外書匱乏的年代,我總是不厭其煩地給學生朗讀精彩的故事,伴著學生渴望的眼神一起叩響閱讀的大門。語文教師是學生精神世界的引領者和建設者,要懂得用閱讀幫助學生豐富精神世界,滋養溫潤高雅的人格。
“喜歡語文課,喜歡閆老師,因為她有親切自然的微笑,因為她有如詩一般美麗的聲音,她是我們親密的伙伴……”當時我雖然不是名師,但我清楚地認識到,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在每一節普通的語文課上、在每一篇和學生心靈對話的習作里、在每一次與學生真誠的交流中,我都肩負著讓學生學會語文、學好語文、樂學語文的責任,讓他們能夠在語文的世界里自由徜徉,體悟生活的美好。
在鄉村學校工作8年之后,我來到了成都市雙流區實驗小學。從一名普通教師到年級組長,再到分管教育教學的副校長,我從未放松過對語文教學的追求;從鄉鎮中心校說課比賽三等獎,到摘下全國青年教師賽課桂冠,我堅信,只要努力奮斗,就可以擁有更大的舞臺。20年教育時光彈指一揮間,這段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與我最鐘愛的教育共生共榮。
直面語文,開啟一段生命關懷的對話
來到雙流區實驗小學的第二年,我有幸成為雙流區特級語文教師周曉玲工作室的第一批學員,以研究的視角重新定義了我對語文教育的理解。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生命共同成長的地方,工作室以課例研究為重點,引導教師回到課堂中審視自己作為語文教育者的價值追求與專業發展。教師要通過多樣的活動設計,扎實聽說讀寫訓練,播下文學的種子,讓中華文化在文字的品讀、感悟、運用、創造中得到傳承和發展,引領學生感受語言和精神的共生。
“清新如風,明朗如虹。”聽課教師如此形容我的語文課。輕松的課堂氛圍、明朗的教學節奏、清晰的教學思路、流暢的教學語言,如此種種給人一種如沐春風之感。在我心中,語文課的場景應該是這樣的:暖暖的課堂上,深厚的語文底蘊和濃厚的生活氣息交織在一起,有詩歌的綺麗,有文字的躍動,也有生命的激昂;同時,又像山間的小溪,行思如水,潤澤生命。這樣的課堂情韻深雋,意蘊豐厚。
在《生死攸關的燭光》課例教學中,我帶領學生充分地與主人公對話,營造真實的環境,讓語言學習回歸生活;在《大自然的秘密》一課中,我創設情景,讓學習回歸學生的話語系統;在《活見鬼》教學中,我帶領學生在“古文四步學習法”中體驗自主與合作探究的樂趣;教《丑小鴨》一課時,我鼓勵學生進行情景朗讀,感悟童話故事中人們對真善美的渴求;在《天凈沙·秋思》教學時,我引領學生用意象圖畫法理解詩意、感受詩情……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多重感官融合體驗的過程。語文學習中的體驗,不在于教什么、學什么,而在于學生是否經歷了心性和品質的磨礪,在于教師是否引領學生在語言文字的世界中獲取獨特的體驗。著名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憧憬的教育境界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反映在課堂上,便是讓課堂盡顯靈動與創意,構建多維對話,達到震徹靈魂的“搖動”。語文教學就是啟發并帶動學生多種感官保持對話的過程——學生與教師對話,學生與教材對話,學生與同伴對話,學生與自我對話,學生與生活對話。我將平等性、互動性、開放性、體驗性、生成性等特征融合在一起,構建了“體驗式”教學形式,通過多元對話、多元解讀、多元理會,讓學生在對話中品味語言的味道,感悟豐富的人生,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渴望,讓語文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精神元素。
例如,為了讓學生感悟母親孕育生命的艱辛與偉大,我讓他們懷揣雞蛋參加游學活動;為了體會盲人生活的不易,我讓學生蒙著雙眼上一節課;為了體會“酣暢淋漓”,我讓學生們在陽光下自由奔跑,大聲呼喊……語文課堂中如果缺少了真實體驗,學生就無法感受文字背后的溫度,更無法觸及文字之上的思想高度。
在教學中,我還嘗試探索語文課堂體驗式學習三部曲——預讀文本,體驗讀者感受;精讀文本,體驗作者匠心;延讀文本,體驗自我經歷。通過不斷轉換角色,實現學生與文本的深度對話、學生與同伴的平等對話、學生與生活的開放對話,讓課堂充滿人性關懷。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我成長能力生成與建構的過程。在四川省教科所周林教授的工作室,我們就學生課堂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開展了進一步研究。在大量課例研究后,我發現,孩子生來就是語文學習者,他們的語言稟賦是語文教師最好的教材。學生是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的,只要教師創設合適的環境,給予科學的引導,就能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