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卉
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是當前中央高度重視、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關系到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重要論述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具體體現。作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治理的重要環節,中小學課業負擔治理必須走深走實。
明確“誰來治理”,以高度自覺承擔時代責任
中小學課業負擔治理,主要針對校內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兩個方面,是教育的問題,又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在校內,課業負擔集中表現為作業負擔較重、作業管理不夠完善,屬于教育系統內部問題,涉及的治理主體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科研機構和中小學校。在校外,課業負擔集中表現為校外培訓勢頭過熱、存在超前超綱行為,屬于社會治理問題,涉及的治理主體包括教育、市場監管、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機構編制、民政、公安、應急管理、衛生、食品監管、網信、文化、廣電等多個部門。目前,已形成“政府領導、教育牽頭、部門協同”的治理格局。其中涉及的各類治理主體,都應該認識到中小學課業負擔過重違背教育教學規律和兒童青少年成長發展規律,應積極踐行“關懷生命”的學校教育價值取向,自覺履行治理主體責任,共同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政府要以整體性、深層次的視角統籌治理
作為宏觀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動者,政府要運用系統思維,協同各方力量,綜合深入推進中小學課業負擔治理。要充分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從根本上改革政府教育工作評價、社會評價、學校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教師教學動力和學生發展內驅力,引導全社會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和選人用人觀。
教育系統要以主體性、自覺性的站位推進治理
教育行政部門要以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精神為指引,牢固樹立科學教育質量觀念,引導學校和教師積極變革教育實踐,向課堂教學要質量,由以“分數和升學率”為中心向以“學生成長和發展”為中心轉變。要積極實施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特別注重學生對校內外學業負擔的感受,依據監測結果進行干預,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要充分運用教育督導手段,推進地方政府科學履行教育職責,并將中小學課業負擔治理工作納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工作。
政府各部門要以全局性、統一性的高度協同治理
中小學課業負擔治理,教育系統不能孤軍奮戰。治理是否能順利推進,取決于與治理相關的其他政府部門能否及時跟進。政府各相關部門需要加大科學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傳力度,凝聚減輕學生負擔的社會共識,將科學育人的教育理念同步轉化為治理實踐,努力在全社會營造治理中小學課業負擔的良好氛圍。
厘清“如何治理”,以積極作為減輕學生負擔
中小學課業負擔治理應圍繞“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自主發展”的核心理念,從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各個環節出發,強化系統治理。
要以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為根本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指出: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做到應教盡教,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課堂教學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核心關鍵,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應打破以灌輸知識、死記硬背、重復刷題為表征的低效率教學方式,向大容量、多維度、高質量、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型課堂轉化。這就要求教師不斷修煉專業技能,提升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價值取向等方面重建課堂教學,基于學生發展視角建立高效課堂,關注學生認知能力培養,促進思維發展,激發創新意識,升華情感價值,挖掘學生學習潛力、興趣和自主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要以作業管理改革為突破
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知識、檢測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必要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學生作業情況,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并有針對性地加以輔導。但在現實教育實踐中,學生作業存在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問題,嚴重擠占了學生正常鍛煉、休息、娛樂的時間。鑒于此,學校要從健全機制、分類管理、提高質量、課程改革等維度積極探索作業新模式,讓作業成為連接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以此增強學生實踐體驗、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傮w而言,要以作業管理“小切口”做常規管理“大文章”,構建科學化、精細化學校管理新常態,努力引導師生、家長、社會回歸教育本質,按教育規律辦事。
要以提升校內課后服務水平為支撐
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校內課后服務工作近年來取得重要進展:據教育部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5月底,全國共有10.2萬所義務教育學校開展了課后服務,6496.3萬名學生、465.6萬名教師參與其中。這一舉措,解決了部分家長上班時間無法接送孩子的難題,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接下來,各學校要充分發揮主陣地作用,進一步規范課后服務管理、提升課后服務水平,根據實際設計開發多樣化的校內課后服務項目,有效落實校內課后服務經費投入和人員保障。
要以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為重點
校外培訓機構的本質是企業,目的是盈利,其商業化的運作方式無視教育規律,功利化的培訓方式有違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導致“家長焦慮、學生躺平”等負面情緒在社會蔓延,破壞教育生態。未來,需要深入規范校外培訓行為,使教育回歸公益屬性。教育、市場監管等部門要針對校外培訓機構違規辦學行為聯合開展集中專項整治。同時,加強宣傳引導,強化信息公開。定期公布校外培訓機構黑白名單,主動公開培訓機構名稱、辦學地址和培訓內容,讓廣大家長和學生選擇培訓機構時做到“心里有數”。
要以家校協同為推力
家庭生活與孩子個體生命成長息息相關,父母的言行、思想對孩子影響深遠。大多數父母“望子成龍”,若他們投射在孩子身上的期待無法即時變現,伴隨而來的教育焦慮會直接轉嫁給孩子,從而影響孩子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在家庭教育中要理性認識到生命發展比知識技能更重要,真正從生命成長的立場和視角,給予孩子關懷,賦予孩子自主規劃人生的能力和權利。要主動扛起教養責任,積極培養孩子的興趣、情感、品德、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讓孩子感受自尊自信、獨立平等的家庭氛圍,增進親子交流,改善親子關系。要積極主動地加強與學校的溝通聯系,及時了解孩子在校學習生活情況,促進家校協同育人。
明晰“為誰治理”,以關懷取向促進學生發展
治理的目的,是合理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治理目的的深刻把握,即對學校教育影響學生生命成長和發展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礎上,各類治理主體要以最大的誠意去認知學生生命成長的根本需要,積極介入學生生命成長,主動施加影響。如此,以治理促關懷,學生的成長需求得到滿足,生命意識得以覺醒,生命價值得到重視,校園將更富生機與活力。
責任編輯:劉潔
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做到應教盡教,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課堂教學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核心關鍵,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應打破以灌輸知識、死記硬背、重復刷題為表征的低效率教學方式,向大容量、多維度、高質量、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型課堂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