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嵐 李彩娜
不久前,教育部辦公廳在《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明確指出,中小學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校本課程,并面向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高校新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
目前,鄉村學校仍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師資薄弱、課程科學性與規范性不足、教育資源匱乏等難題,難以滿足中小學生提升心理素質、培育積極品格的切實需求。圍繞《通知》要求,加強鄉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從以下三條工作路徑著手——
優化鄉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配置
完善教師培訓體系。鄉村學校現有教師培訓體系普遍缺少心理學相關內容,使得學科教師和班主任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理論知識與方法技能,為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帶來諸多困難。《通知》指出,中小學要在班主任及各學科教師的崗前培訓、業務進修、日常培訓等各類培訓中,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內容予以重點安排。因此,鄉村學校要進一步完善教師的分級分類培訓體系,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融入心理教師、班主任與學科教師的培訓,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一是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情緒調節及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掌握師生溝通、心理輔導、團體活動組織等基本技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幫助學生調節情緒、提升品德水平。二是提升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師職業枯竭會顯著影響教育教學效果,并進一步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因此,要關注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
促進城鄉資源共享。《通知》指出,每所中小學至少要配備1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然而,由于教師的結構性缺編,一些鄉村學校無法配備足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難以按時按量開設。不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語文、政治或其他學科教師代上,存在“德育”與“心育”等同、課程設計不專業、課堂內容過于空洞等問題。因此,搭建城鄉學校合作交流平臺、促進城鄉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共享就顯得尤為必要。如:通過建立實習基地等形式,將高校優秀的師資理論與科研成果即時轉化到鄉村基礎教育一線;通過結對幫扶形式,由城市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鄉村學校開展教學指導、遠程教學等工作;利用“互聯網+”模式,共享優質的心理健康教育視頻、課程資源等;通過開展教師在線培訓、定期督導等措施,促進城鄉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共享。
開發特色校本課程。目前部分鄉村學校雖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仍存在配套課程實施缺乏保障、教學目標針對性差、缺少校本教材或直接照搬城市學校教學模式等問題,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操難度大,難以滿足鄉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個性化需求。《通知》強調“中小學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校本課程”。鄉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首先,要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規劃目標及心理健康教育總目標為依據,立足促進大多數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積極發展,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激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其次,要通過開展科學系統的調查評估,全面了解鄉村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心理健康問題,結合調研結果開發特色課程。最后,結合鄉村實際挖掘特色教育資源。充分利用鄉村的淳樸民風、優秀傳統文化、優美自然環境等素材,建設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體系。
多角度推進鄉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以學生優秀品格的培養為核心。傳統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基于病理心理學視角,更關注少數學生心理問題的診斷、輔導與矯正,忽略了大多數學生的積極發展與全面發展需求。《通知》強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大力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因此,有必要推進和實施“以品格培養為核心全方位全過程滲透”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體包括:基于優秀品格視角設計和開發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聚焦培養中小學生的創造性、好奇心、開放思維、積極進取的品格等,挖掘其心理潛能;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設計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和真實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體驗與感悟,營造良好氛圍,實現全體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與心理危機的篩查預警。鄉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般是“亡羊補牢”式的,只有當學生的心理問題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予以重視和采取措施,缺乏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篩查和預警,而學生的心理問題或心理危機通常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通知》指出,要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工作,健全篩查預警機制。因此,鄉村學校應選取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測評指標,明確篩查標準,實施并逐步完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動態監測體系。在對心理測評結果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學校才能全面把握學生心理狀態的動態變化,并逐步建立“學校—班主任—心理教師”三級危機干預網絡,最終形成學校統籌、分級分類管理的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有效減少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做好特殊學生心理問題的輔導與干預。《通知》指出,要及早分類疏導各種壓力,注重關心幫助學習遭遇困難、學業表現不佳的學生。因此,鄉村學校應關注部分“特殊學生”(留守、家庭貧困、遭遇欺凌或嚴重變故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做好心理輔導與干預工作。首先,鄉村學校可以通過心理教師一對一的心理輔導或學校領導、班主任、課程教師的“結對幫扶”等形式,為“特殊學生”提供情感上的關愛與支持,幫助其克服學業上的困難,解決其生活中的困擾與問題,促進其積極發展。其次,鄉村學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機的應急處理機制,對極個別有嚴重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危機反應的學生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能夠精確識別并及時轉介至專業的醫療部門進行診治。《通知》指出,要“加強心理咨詢輔導服務”,并“進一步推動中小學建立健全心理輔導室”。因此,鄉村學校在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技能提升的同時,還應統籌資金,建設符合標準、設置科學的心理咨詢室與心理輔導場地,完善配套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設施。
全方位參與鄉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條件的鄉村學校可以定期開設心理課,通過專業的心理活動課系統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鄉村學校還可通過課程融合的方式,在校園活動、班會課或學科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與方法,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發揮心理教師的主導作用。心理教師應在學生心理檔案建立、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特殊學生心理咨詢等方面,全程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設計與規劃,多角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強調班主任的支撐作用。班主任可以依據心理學原理,借鑒團體活動形式,定期開展主題班會、“悄悄話信箱”“我和同學心連心”等活動。三是調動學科教師全面參與。學科教師應結合自身學科特點,挖掘學科課程中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教育內容,將學習動機激發、學習策略指導、學習習慣養成、記憶力提升、時間管理、生涯規劃指導等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補充。
促進家校社良好協同。《通知》指出,要增強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合力。首先,學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應以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為核心,利用新生入學、考前考后、春耕秋收、525心理健康活動月等關鍵節點,開展多種形式(心理課、專家講座、主題活動月、競賽展演等)的活動,將心育融入校園文化的創設。其次,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環境。學校要密切家校溝通,創新家校合作方式,向家長普及青少年心理發展知識,同時關注特殊學生的心理創傷與家庭變故,積極尋求學生家庭成員及相關人員的有效支持,家校合作共同推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后,社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撐。鄉村社區要聯合學校建立社區家長課堂或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服務站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平臺和渠道傳播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共同關注和指導家長樹立正確教育觀念,協同家庭和學校共同營造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社會環境。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