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近年來,立足“懷柔就是科學城、科學城就是懷柔”的發展理念,北京市懷柔區正積極構建以生態涵養為核心、以科學城為統領的“1+3”融合發展新格局,懷柔教育迎來重大機遇和挑戰。新形勢下,著力建設“京北教育高地”的懷柔區進行了哪些綜合改革探索?又將如何打造區域教育品牌和特色?圍繞這些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懷柔區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懷柔區教育委員會主任徐志芳。
讓科學融入教育、教育融入城市
《教育家》:目前,懷柔正積極優化以生態涵養為核心,以科技創新、影視文化、休閑會展三大功能區為支撐的“1+3”發展模式,懷柔區的功能新定位和發展新形勢給區域教育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挑戰?
徐志芳:懷柔區不僅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態涵養區,還是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載區。懷柔的功能新定位和發展新形勢給區域教育帶來的影響和挑戰主要有五點。一是區域城市戰略定位和發展新格局對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提出新要求。二是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質給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帶來新挑戰。三是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平臺,為人才培養和育人方式的變革迎來新機遇。四是一流創新主體和高水平科學家群體的集聚,催生了高品質、多元化、國際化教育新需求。五是首都教育邁向高水平教育現代化,要求懷柔教育深化改革創新,實現整體跨越式發展。
《教育家》:針對上述挑戰和機遇,懷柔教育確立了怎樣的指導思想,又如何進行戰略布局,推進“城”“教”融合發展?
徐志芳:我們緊緊扣住科學城建設的目標與任務,直面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緊迫性、重要性問題,聚焦發展難題短板,緊密結合科學城空間規劃、產業、就業、人口等布局的調整,優化區域教育資源布局,持續有序地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區域教育資源布局上,長遠來看,隨著懷柔人口的增長、結構的變化及教育質量的提升,社會對基礎教育學位和相應教育配套設施的需求必然增加。因此,“十四五”期間,懷柔將面臨大量的學校建設任務,包括擴建中的北京一零一中學懷柔分校高中部和計劃建設的中關村三小懷柔分校、北京市第三實驗學校、科學城國際學校、國際人才社區幼兒園等。其中,北京市第三實驗學校為懷柔首所市教委直屬學校,十二年一貫制,擬由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承辦。其辦學起點、建設標準和辦學質量都比較高,也是大家很期待的一所學校。
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上,懷柔一方面通過積極引進市區優質中小學實行一體化辦學,補齊各級各類教育短板;另一方面通過新建國際學校、成立學校國際部等彌補國際教育空白,滿足科學城的海歸和外籍科研人員等對國際教育的需求。
此外,懷柔還將著力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持續提升全民素質,統籌科學城在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突出“城”“教”融合發展,讓科學融入教育、教育融入城市,城市與教育共同生長,形成教育與科學城協同發展新格局,全面提升教育服務科學城發展的能力和貢獻度。
以科技教育和信息化助推區域教育發展
《教育家》:立足科學城定位,懷柔如何打造科技教育品牌和特色?
徐志芳:打造科技教育品牌和特色不是給懷柔教育貼一個標簽,而是將之作為懷柔教育的一個亮點。因為懷柔有科學城,有科學家,有科學設施,有科學實驗大裝置,科學的味道更濃一點,我們的學生有更多機會在科學家身邊成長起來。
服務懷柔科學城建設的同時,我們充分發揮在懷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在專家和實驗室等方面的資源優勢,服務中小學社會大課堂、綜合社會實踐、開放性科學實踐;開發科技教育地方課程,全面推動實施編程課程、STEAM課程;全區所有中小學配齊科技副校長;普遍開展科技節、科技社團、科學普及等活動。
目前,懷柔已涌現出懷柔一中、廟城學校等一批市級科技特色校。2020年,懷柔一中學生的建議獲北京市科學建議獎,北房小學被評為全國青少年編程能力等級測試“明星示范校”。2021年,我區參加第二十一屆北京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獲三等獎以上獎項21項。
下一步,懷柔區教委將繼續與科學城探索更深入的合作,成立科技教育專家資源庫、建設科學教育基地、建設區學生科技館、成立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等,讓科學家把教育熱情傾注到學生身上,培養出一批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時代新人,為科學城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務,為科學城建設提供強大的教育支持。
《教育家》:在推動懷柔區教育均衡優質發展過程中,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方面懷柔積累了哪些經驗?
徐志芳:我們認為,在推動懷柔教育質量提升的過程中,深化城鄉一體化辦學是借外力,建設干部教師隊伍是強內功,推動互聯網+基礎教育應用是乘東風。在全市互聯網+基礎教育的整體推動下,懷柔全面構建新型課堂模式和師生關系,全面推動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全力推動教育評價制度改革。
一是推進懷柔區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和應用,強化優質教育資源匯聚,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建成覆蓋全區各學段各學科的數字教育資源體系,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全區共享、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二是建設名師空中課堂和城鄉結對雙師互動課堂,打造網絡學習共同體。根據懷柔區地域特點,建設名師空中課堂,統籌全區名優教師資源,打造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的網絡學習平臺,為全區中小學生提供在線答疑、互動課堂、點播課堂、家長課堂等教育服務;建設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實現城區優質學校與鄉村學校備課同步實施、課堂同步互動、教師同步研修、資源同步共享,達到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三是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設和運行維護保障經費標準,創新運維技術服務外包機制,將數字教育資源和信息化運行維護服務列入教育主管部門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為學校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創新提供良好政策環境。完善教育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和教育統計信息管理體系,形成覆蓋區域內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所有學習者和教育、學習全過程的教育管理和監測體系。優化區域教育大數據生成、積累、傳送、分析、運用等全流程機制,推進大數據助力區域教育質量提升,推進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教育治理方式變革,推進教育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暢通多方面參與教育治理的信息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