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鳳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地處泰沂山脈腹地、蒙山之陰,粗獷巍然的岱崮地貌賦予了蒙陰獨特的氣質,“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在這片土地上薪火相傳,這里更是“中國蜜桃之鄉”。正值桃子成熟時節,穿越萬畝桃園,記者來到蒙陰縣舊寨鄉中心學校臥龍灣小學采訪。校長劉發祥迎在門口,他憨厚地笑著,舉手投足間盡顯山東漢子的敦厚樸實:“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鄉村老師,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劉發祥剛毅倔強的身影,在坑坑洼洼、崎嶇揚塵的鄉間小路上,穿行了35個春秋。“晴天人騎車,雨天車騎人”,皓月、星空與鬢角的白發深知他的付出。其間,他走訪了2000多個家庭,3000多次家訪,騎壞了3輛自行車和2輛摩托車,跑遍了云蒙湖東部片區和北莫莊片區的山山水水,勸回了200多個面臨輟學的孩子。
“家鄉需要你,要把兄弟爺們兒的孩子教好”
那年高考,劉發祥落榜了,他心情十分低落,半裹小腳的母親步行了幾十里山路去學校為他爭取了復讀機會。之后劉發祥考取了臨沂師專。1986年,劉發祥大學畢業面臨分配,是留城還是回鄉,他舉棋不定。老母親做了一碗熱乎乎的榆錢粥遞給他說,孩子你要回來,這是你的家,家鄉需要你,你要把兄弟爺們兒的孩子教好。母親的話和著榆錢的清香彌漫了他的心田,一顆浮動的心頓時安定了下來。劉發祥回到了家鄉原重山中學任教。當時學校正在施工新建中,教室是臨時租借的破舊民房,六位老師擠在一間茅草屋辦公。雖然條件艱苦,但絲毫阻擋不了劉發祥教書的熱情,他以樂學為理念,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方法,讓學生想學、愿學、樂學。新穎的教育理念、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猶如深夜的火把,點亮了孩子們的心靈之空。
新學校建成后,劉發祥帶著學生們搬進了新教室,為抵御寒冷,他貼心地給門窗釘上了塑料布和草苫子。春天,他和學生一起利用業余時間,平地面、填溝洼、修花園……把荒涼的山梁變成了美麗的校園。他為人親和,沒有架子,學生們喜歡他、親近他,總是圍著他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他說,鄉村教育的意義就是要打開孩子封閉的視野,讓他們看到更遠處的世界,讓大山在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是束縛與屏障,而是祖國的大好河山。
“他就是一個閑不住的人!”
在鄉村學校,老師們不僅僅是老師,還肩負著更多的責任,常常需要在不同的“角色”間切換,為了孩子能走得更穩、更好,他們把挺拔的身子彎成了一座橋、一架梯。2006年9月,劉發祥被調到舊寨鄉北莫莊小學當校長。此處地處蒙陰、高都、野店、舊寨四鄉鎮交界,學生流動性大,教學條件差,老師留不下來。劉發祥雖是校長,但同時也是教師,學校缺什么學科老師,他就頂上去教什么課。
鄉村小學一線教師緊缺,更雇不起后勤人員。桌子凳子壞了,劉發祥拿起錘子、釘子就給修好。校園內花草枝葉瘋長,他拿著剪刀就給修剪了。校園的沙土地面,下雨兩腳泥,無雨滿院塵,劉發祥每天清晨打掃校園,用水灑濕地面,然后再將滿載垃圾的垃圾桶拉到垃圾存放點。他常說,我多干點,老師們便有了更多時間專心教學。學校廁所原先是旱廁,衛生條件極差,別人避之不及,劉發祥卻主動淘大糞、沖刷便池。后來改成水沖式廁所,他依然每天沖刷廁所、噴藥消毒。因此得了“木匠校長”“園丁”“所長”的稱號。大家都說:“他就是一個閑不住的人!”
哪里是閑不住,不過是他把責任感看得更重罷了。2010年學校危房改造時,劉發祥60多天吃住在學校,盯著工程建設。一天,劉發祥去縣城辦事,晚上九點多,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他想起下午剛卸的20噸水泥還在操場,便騎著摩托車冒雨趕回學校。大雨中,只見老師傅一個人在艱難地遮蓋水泥,手上的塑料布像鼓起的風帆,壓上這頭、飛了那頭,劉發祥加入其中,為水泥蓋上了塑料布。老師傅動情地說:“校長,多虧您來了,不然還不知道要損失多少呢!”
劉發祥是個“行動派”,常年堅持家訪。從步行、自行車到摩托車、小汽車,山間那些彎彎曲曲的小路,他一走就是35年。2006年冬天的一天晚上,劉發祥結束家訪后騎著摩托車回家,在一個拐彎處被一輛小轎車撞倒,之后又被一輛拖掛大卡車碾軋,在醫院昏迷了三天三夜才醒來,這次事故造成他嚴重腦震蕩與小腿粉碎性骨折。面對災難,樂觀豁達的他寫了一首打油詩表達心境:小車不倒只管推,任爾雨打又風吹。癡心不改三尺臺,百年樹人留余暉。
劉發祥為人厚道,古道熱腸。學校沒有食堂,他和老師們吃在一起,每天給大家做飯。學生們中午自帶飯菜,有些家庭困難的學生,午飯成了難題,劉發祥便自掏腰包,為他們提供免費午餐。大家都叫他“廚師校長”。為節省費用,劉發祥在校園的角落里種上蔬菜,并在校外租了一塊農田。如今學校有了食堂,他仍然資助著6個特困生的午餐。學生小香,父母智障,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劉發祥教她知識、輔導她作業,為她買衣服、學習用品,時常去她家里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在劉發祥辦公室的桌案下一直壓著小香送給他的稚嫩畫作,上面寫著:校長您辛苦了,謝謝您給我希望,我不會讓您失望,我會好好學習。感謝有您,讓我一生感到快樂。
鄉親們都說,劉校長是個大好人。這是他用常年無悔的付出寫就的“好”字。農村家長手機停機司空見慣,為掌握學生情況,打不通電話,他便給家長充電話費;看到有學生穿得不像樣,他就給孩子買衣服;學生頭疼腦熱、磕著碰著,墊付醫藥費更是常有的事兒。學生小云突發急性闌尾炎,他背起她跑到醫院,樓上樓下地奔波,直到她轉危為安,并為她支付了醫藥費。他說:“家長不在身邊,老師就是學生的父母,要讓學生享受到家人的溫暖。看到孩子們懂得做人、有出息,再多的苦也變成了甜。其實很多時候,是學生在感動著我。”愛出者愛返,劉發祥至今仍清晰地記得那年夏天,他的母親、弟媳和侄子一同在水庫遇難,巨大的變故打垮了他,孩子們看著老師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便齊刷刷地站在他面前說:“老師,我們知道您心里難受,我們都是您的親人,就讓我們抱抱您,喊您一聲‘爸爸吧。”孩子們叫著“爸爸”,紛紛跑來抱住了他。
“能實實在在為父老鄉親干點實事兒,很知足”
2015年,臥龍灣教學點成立,劉發祥同時管著兩個學校,肩頭的責任更重了。這里沒有大學校的喧鬧、同學科老師的交流,備感孤獨的年輕老師待一陣兒就要走。劉發祥不僅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還一直把年輕教師當作自己的孩子,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盡心盡力地為他們解決生活困難。
2017年新分配來的教師王媛媛,一進教室,看到班里只有幾個孩子,心理落差很大,加上生活不便,便萌生退意,劉發祥不斷地開導她。教師節前夕,他拎著滿滿一籃子雞、魚、排骨等,來到臥龍灣教學點,親自做了一大桌子菜,與王媛媛談心:這些天太忙,沒顧得上你。希望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無論怎樣咱先把工作做好,有什么需要我會盡量幫助你。你跟我女兒差不多大,我會像對待親生女兒一樣對待你。
劉發祥推心置腹的一番話解開了王媛媛的思想疙瘩,她心甘情愿地留了下來。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弟弟妹妹,教功課、輔導作業、講故事、做游戲、梳辮子,孩子們喜歡這個親切漂亮的大姐姐,整天像小尾巴一樣黏著她。后來學校要把王媛媛調到北莫莊小學,她卻舍不得走了,說她離不開孩子們,要扎根在這里。
2019年,臥龍灣教學點改為臥龍灣小學,劉發祥身體力行來到這里進行組建工作。雖然三個年級只有25個學生,加上幼兒園16個孩子,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教室寬敞明亮,食堂干凈整潔。劉發祥捧著一顆心來,仍然堅持一線教學、資助特困生、“承包”學校“雜務”、去學生家里進行家訪……
“我是農民的孩子,生長在這里,根扎在泥土里。能實實在在為父老鄉親干點實事兒,覺得很知足。鄉村的孩子更需要關愛,我要用真誠的心去呵護他們,用愛填滿每一個孩子的心田。讓大山里的孩子飛出大山,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將來為家鄉、為祖國貢獻力量。”劉發祥話語樸素,猶如水滴入海。然而在教育的長河中,每一滴水,都是一個人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