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瑛 井文
我國職業教育人才供需“兩張皮”問題突出,其癥結在職業教育內部,即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中的難點與瓶頸。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的教育類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入產業是強化職業教育社會價值的關鍵所在。
人才供給與勞動力市場需求長期嚴重脫節
我國職業教育始終以學校職業教育為主,缺乏一定的市場意識,導致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存在區域型失配和數量型失配。
不知——缺需求導向。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建立了計劃性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職業教育以在校生的學歷職業教育為主,根據政府對人才數量與規格需求的預測開設相應的專業與課程。隨著我國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各類市場主體活躍,勞動力市場本身對人才的數量與規格有著特定的需求,對人才供給端的職業教育也有著不同的期待。然而,職業教育長期處于“關門辦學”的狀態,對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缺乏深刻認識,學生畢業后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
不追——缺及時反應。職業學校普遍存在著“重學歷教育、輕職業培訓”的觀念,割裂學校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然而,學校職業教育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在經濟結構轉型、產業格局調整、科學技術變遷的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往往面向相對過時的社會需求,學校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可能會出現無法及時適應勞動力市場多樣化需求的情況。相對于學校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具有針對性強、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伴隨著社會進步,新老職業不斷更迭,職業培訓更容易跟上行業發展速度并及時反應,促使新職業的人才存量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和需求。但是,當前我國在職業培訓體系建構方面較為忽視。
不為——缺合作育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也是體現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特征的關鍵所在。國家層面很重視,陸續出臺了相關文件進行規范。但在實踐層面,職業教育產教融而不透、校企合而不深等問題突出存在,具體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關于校企合作的推進機制和保障機制尚不完善,職業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多停留在淺層次資源的互換,校企深入合作的效能尚未凸顯;二是對于企業利益的補償機制尚不健全,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勢必會消耗企業的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如果職業學校無法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二者合作關系是松散而非緊密的。
人才培養全過程缺乏產業思維導致嚴重脫節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嚴重脫節,直接原因在于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缺乏產業思維,職業教育內部相關要素的設置缺乏對勞動力市場人才需求情況的深刻認識。
人才培養規格不對接。我國在定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時多重專業、輕崗位,多從專業本身入手分析該專業培養的人才應具有的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和技能,對于崗位本身關注較少,很少基于對產業、行業、企業的深入調研提取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對崗位所需職業能力的分析與凝練做得還不到位,致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與產業發展趨勢、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相脫節。
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受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建設理念影響大,依據學科體系的排序方式,課程結構未能在對崗位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與真實工作項目的要求進行一體化設置,使得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對行業發展、職業變遷、崗位職責變化的回應不足。近十幾年來實踐界不斷開展項目課程改革、工作過程系統化改革或行動導向課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課程逐步走向能力本位。但是,在如何處理文化課/通識課與專業的關系,以及如何處理崗位工作任務不斷更新的難題時有些力不從心。
教學內容陳舊不更新。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難以適應市場崗位需求。具體表現在教學內容與崗位實際聯系不緊密,對職業崗位所涉及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的融入不夠充分。同時,教學內容對產業轉型升級、行業企業發展的跟隨度低,無法及時傳遞前沿信息,教學內容缺乏及時性。此外,“崗課賽證”的概念意味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再唯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應對接工作崗位、課程體系、職業技能大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實現綜合育人,但目前職業教育教學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到位。
師資隊伍素能不全面。目前職業教育師資的整體素能并不全面,主要基于兩方面原因:一是從來源途徑來看,職業教育教師多來源于普通師范院校、綜合類高校、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這幾類學校作為職教師資培養的載體各有優勢,同時也存在不足。如普通師范院校畢業生在教育教學理念、教學能力方面具有優勢,但是缺乏一定的專業教學經驗和實踐教學經驗;綜合類高校畢業生在專業知識方面具有優勢,但是缺乏教育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畢業生在職業教育理念和教學方面具有優勢,但是學歷層次一般且專業實踐能力不足。二是從培養模式來看,職業教育教師的培養培訓層出不窮,并鼓勵教師赴職業院校參加培訓,以提升教學能力。同時,鼓勵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提升對企業生產實際的認識和操作技能。但是,目前這些師資培訓計劃還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培養主體單一不多元。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為主體、行業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參與的職業教育多元辦學格局,但是各主體在參與過程中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行業企業等辦學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并不是很高。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辦學過程中的低積極性致使融通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的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難以落地,目前國家層面也缺乏推進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建設的相關制度保障。
評價導向偏離不精準。職業教育評價是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的指揮棒,指引著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目前,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評價標準的制定上多重視對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考核與評價,對學生實踐能力考核的占比不足。實踐能力考核的項目與企業真實的項目對接不足,尚未建立以“職業能力與職業精神”為主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評價標準體系,對行業、企業所看重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評價較為缺乏,由此導致當前職業教育評價標準下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與勞動力市場實際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相偏離。當前職業教育領域多以教育標準評價職業教育學生,很少參考企業的評價標準,而作為需求方,企業對員工的評價標準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