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創新與進步的原動力,是人的好奇心。我們總感嘆從0到1的原創是怎樣的寶貴,可若是沒有好奇心的驅使,就找不出原點、看不到空白。事實上,好奇心早在0之前就開始生長了。好奇心的不可或缺不只是對創造力而言的,也和人世間豐富的生活息息相關。人人都有好奇之心,但濃厚程度在個體間的差別卻很大,年齡和經驗在相關性上有時會起副作用。
“少年富則國富”,梁啟超先生《少年中國說》中的這一句,筆者琢磨了很久。這“富”字指的不是財務意義上的富有,而是內心豐富、精神富足。比如,少年好奇心之“富”,則會帶來整個社會的好奇心之“富”。反觀當下少年,突出的一個問題也許是好勝心過強、好奇心不足。
少年的好奇心,受到一個關鍵因素的影響,就是教師,不妨把父母也看作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教師的好奇心,跟其他人比,對社會和未來的影響會更大。有很多研究者關注教師如何創造引導和激發學生好奇心的環境,包括創設具有新奇性、變化性與神秘性的物質環境,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提供積極情感支持,用寬容、接納與鼓勵,讓學生們感受到安全,充滿信心與勇氣,這樣,他們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好奇的小火苗就會更加旺盛。這都很重要。
除此之外,還有更加關鍵的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教師自身的好奇心。我們不能只是把教師看作幫助學生葆有好奇心的工具,充滿好奇心的教師對于教學的開展,對于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教師的好奇,會誘發和鼓勵學生們的好奇,會讓學習過程中的試錯與探索更自然而然。讓人遺憾的是,實踐中教師的好奇心卻很不夠。
教師比學生年長,更見多識廣,也訓練有素,掌握著遠比學生多的確定性知識。而這些“應該”的優勢,卻無法掩蓋一個事實——就均值而言,教師的好奇心水平低于學生。學生們“睜著好奇的大眼睛”的時候,教師可能會因為與學生知識上的位差而覺得“沒啥好奇怪的”。于是,向學生們講述這些好奇背后的情形時,也往往更偏向于以“過來人”的身份、以不驚不喜、不動聲色的方式直敘平鋪。
單以好奇而論,師生之間的節奏是不合拍的,落在學生的心上,會有一種對于好奇和探索的抑制,甚至還會促其腦補形成某種自我審查機制,盡管這并非有意為之。于是,學生們有時會避免好奇心外顯,而追求某種社交安全上的“若無其事”。
有人說,大學教師的工作既有研究又有教學,而中小學教師只是專注于教學而已。此言差矣。恰恰是中小學階段,即使是循序漸進地講授基本內容,好奇心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是知識傳授,教師的好奇心會讓書本內容與當下現實產生觀照,“常教常新”。在批改和講評作業時,不是判對錯,而是多問“為什么”,發問源自于教師真正對于學生思維過程的好奇。這不是程式化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感興趣,想了解。在教學中,教師的好奇與追問,也許會讓課堂呈現出一定的“失控”與“混亂”,但這些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好奇、對已有經驗的再審視、對意料之外的欣喜,卻是讓教學更生動、更有機的關鍵。
在我們所推崇的莊重文雅、沉穩大方的教師形象中,不妨再添些好奇心的色彩。教師好奇心的自然流露,一點兒也不折損師道尊嚴,反而更加彰顯出:他們不只傳授,也常常探索,從不重復,而總在創造。
據說好奇心能讓人長壽,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鼓勵教師們多些好奇心,是不是也會讓這個職業更有吸引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