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紅
【內容摘要】近些年,我國經濟的發展十分迅速,與此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經濟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初中生物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全面落實素質教育,主動地承擔起培養初中生生態意識的責任。筆者針對初中生物教學中加強生態意識教育的基本原則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與分析,并提出了具體加強的途徑,希望有助于初中生生態意識的強化。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生態意識加強教育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后,初中生物教師必須積極的轉變以往較為滯后的教學理念,通過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創新,加強生態意識教育,以此促使初中生形成自覺愛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生態意識。從現如今我國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來看,其面臨著較多的問題,而初中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生物教師應該借助生物學科自身的特點,加強生態意識教育。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加強生態意識教育的基本原則
1.興趣性的基本原則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所講述的就是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如果教師在開展初中生物教學活動時,僅僅是對教材中的內容照搬照舊的講解,很容易知識教學內容變得死板、呆滯,這將嚴重影響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加強生態意識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遵循興趣性的基本原則,注重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
2.生活性的基本原則
陶行知是我國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經說過“教育即生活”。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將教學內容盡可能地貼合實際生活,以此深化初中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促使初中生懂得運用生物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這也是新課程改革對初中生物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為此,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初中生生態意識時,需要遵循生活性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生物學科自身的重要優勢。
3.生態性的基本原則
隨著環境的不斷演化,逐漸地形成了一個動態化的系統,該系統就是生態系統。近些年,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破壞,茂密的森林越來越少,清澈的河水也在減少,原本平衡的生態系統,已經開始呈現出不平衡的狀態。并且一些生態危機隨之出現,其中包括水資源污染、土質污染和臭氧層空洞等。初中生物學科自身就涉及有很多有關生態方面的知識內容,為此,初中生物教師在加強生態意識教育的過程中,應該遵循生態性的基本原則,以此促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生態觀念和生態素養。
二、初中生態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
1.初中生的生態常識較為匱乏
據相關調查顯示,很多初中生僅僅知道一些在教材中出現過或者在生活中高頻率出現的生態名詞,而對植樹節、環保日等都不是很了解,初中生的生態常識較為匱乏。而有關生態方面的問題是現如今世界各地都非常關注的話題。像土地沙漠化、酸雨、溫室效應等都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不管是在教材中還是在各媒體上都有介紹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并且對于初中生來說,其已經經歷了多年的教育學習,應該已經比較熟知這些生態名詞。然而,事實上卻并非如此,依然有一部分初中生對這些生態名字不了解或者了解的不夠深入。像很多初中生僅僅是聽過酸雨,并從字面上可以理解酸雨就是酸的雨,并不清楚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所以說,初中生物教師非常有必要在教學中加強生態意識教育。
2.初中生的生態意識較差
學生的生態意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生態行為,對于生態行為來說,其并沒有大小的區分,僅僅是簡單地將地上的垃圾扔進垃圾桶都可以算得上是生態行為[1]。少使用一節電池也可以稱得上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然而,部分初中生的生態意識比較差,在實際生活中經常可以發現一些初中生隨意的破壞花草樹木,缺乏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并且不知道珍惜水資源。這部分初中生認為這些都是小事,并不足以破壞生態環境,事實上,這些不經意間的行為很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正因為初中生的生態意識比較差,所以初中生物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必須注重加強其生態意識教育。
3.初中生獲取生態信息的途徑缺乏多樣性
傳播生態信息的方式主要包括媒體報道、圖片、視頻等,如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人們獲取生態信息的途徑非常的多樣化。例如: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手機和電視等多種途徑獲取生態信息。但是很多初中生缺乏獲取生態信息的主動性,依然僅通過教學課堂這一條途徑去獲取生態信息,獲取生態信息的途徑十分的單一[2]。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現如今初中生的課業負擔比較大,很多家長不準許初中生用太多的時間觀看電視、上網和看雜志,初中生接觸生態信息的機會少之又少。第二,雖然現如今網絡信息的傳播非常快,但是網絡信息非常多,并且魚龍混雜,很多初中生在上網時,很容易被網絡中的一些不良信息所影響,還有一部分初中生無法抵抗網絡游戲的誘惑,而沉迷于網絡游戲中,自此荒廢了自己的學業。第三,部分生物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并未對生態意識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教學課堂上很少會將生態信息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初中生的生態素養自然很難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初中生物教學中加強生態意識教育的有效途徑
1.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自然的落實生態意識教育
初中生物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意識教育時,應該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將初中生作為教育教學的核心,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和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為初中生創設一種具有人文情懷特點的教學情境,以此自然的落實生態意識教育,在促使初中生產生學習生物知識動力的同時,點燃初中生探索生態知識的欲望[3]。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其正值青春,朝氣蓬勃,恰當的教學情境,自然可以幫助初中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生物知識,同時也很容易認識到生態問題對生活、生產的影響。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生物學科自身的特點將其與實際生活密切的關聯在一起,以此使得生物教學更加貼近生活,以此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教學效果。例如:初中生物教師在講《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一課時,本課時的生態意識教育目標為促使初中生認識到生物和環境之間存在相互依賴與相互約束的關系,兩者之間缺一不可,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合理設置,創設問題教學情境。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地球上任何一種生物的生存都脫離不了環境,那么環境會對生物的生存造成哪些影響呢?”很多初中生都會想到水資源和氣候條件等。很少有初中生會想到環境中生物之間的影響。為此,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收集一些有關生態生物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圖片和視頻,以此更加直觀地對初中生實施生態意識教育,從而達到更為理想的教育效果。
2.深入挖掘生物教材中有關生態意識教育方面的內容
生物教材是初中生物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的主要依據和工具,在生物教材中涉及有很多有關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內容[4]。教師在教學中加強生態意識教育時,應該對教材的合理利用引起足夠的重視,深入的挖掘生物教材中有關生態意識教育方面的內容,在充分凸顯生物教學自身價值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初中生形成生態意識。例如:初中生物教師在講有關水資源方面的知識內容時,可以以教材為基礎,在講解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時,準確的把握時機,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初中生播放我國部分地區水資源已經面臨枯竭的危及,人們的用水面對著較大的困難。當地的經濟發展較差,甚至一些居民面臨著一定的生存危機,以此讓初中生認識到水資源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促使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水資源,自覺的節約用水,將這種潛移默化形成的生態意識落實到實際生活的行為中。
3.通過豐富多彩教學活動的開展落實生態意識教育
實踐活動是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擴展與延伸。為了深化初中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強化初中生的生態意識。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落實生態意識教育[5]。例如:初中生物教師在講《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初中生介紹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并讓初中生認識到生活中一個不經意的行為,像隨意亂丟垃圾都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為了讓初中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為初中生提供實踐的平臺,讓初中生走出教學課堂。與理論灌輸相比,需要初中生切身參與的實踐活動,其所獲得的教學效果要更為理想。教師可以組織初中生來到當地的動物園,初中生普遍喜歡到動物園參觀,所以其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邊參觀,一邊講述這些動物原本生活在哪里,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哪些動物即將面臨滅絕的危機,通過實地教育活動的開展,為初中生敲響警鐘,讓初中生認識到人類的一些行為給生態環境、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甚至導致人類已經陷入生態危機中。由于初中生的切身參與,所以其所獲得的學習感受更為深刻,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初中生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行為很容易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地形成。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加強生態意識教育的過程中,應該遵循興趣性、生活性和生態性的基本原則,將初中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出發點,盡可能地貼合實際生活的開展生物教學活動,深入挖掘生物教材中有關生態意識教育方面的內容,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自然的落實生態意識教育,并組織初中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初中生在切身參與中,認識到當前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危機,端正自身的生態態度,在生活中自覺的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初中生物教師一定要自覺的承擔其開展生物意識教育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楊天培.重慶市初中生物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的調查研究[D].西南大學,2020.
[2]龐金霞,宋遠波.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合生態文明意識的思考[J].中華少年,2019(19):248.
[3]王素軍.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合生態文明意識的思考[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2):90.
[4]雷富黔.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綠色生態德育的研究與實驗[J].新課程(中),2019(2):241.
[5]薩日古拉.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實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作者單位: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