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陽


【內容摘要】鄉土地理教材的開發模式有很多種,各有利弊。不同的模式使鄉土地理教材產生不盡相同的教學功能。比較而言,“四模式”概括性地總結了有關鄉土地理教材開發(編寫)的模式理論。在編寫鄉土地理教材時,要根據不同區域的鄉土地理特色去設計其模式。
【關鍵詞】鄉土地理教材開發模式
鄉土地理教材開發(編寫)的模式即是選取不同的鄉土地理內容,再加以不同方式的組合,構成鄉土地理教材不同的體系。也即鄉土地理教材不同的總體形式(模式)的不同。筆者通過對比學習多種關于鄉土地理教材編寫模式(體系)的論述,認為山東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周升娟論及的“四模式”概括性地總結了有關鄉土地理教材開發(編寫)的模式理論。“四模式”應在鄉土地理教材開發中有針對性地采用。
一、主要模式的分析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王海霞綜合了國內外鄉土地理教材的模式,列出七種模式:
并列要素型:將鄉土地理要素并排羅列,分別敘述;
要素特征型:突出各地理要素最重要的鄉土特征;
綜合特征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地理要素加以組合;
區域特征型:整體地概括出整個鄉土區域的特征;
分區綜合型:分成若干小區域進行綜合論述;
重點問題型:以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素材尋求答案;
混合型:采用前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式。
并對每種模式優缺點進行了舉例分析,在自己編寫的鄉土地理教材——《山水蘭州》的模式選擇上,采用“要素特征型”,以此模式突出完整的區域地理概念。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碩士鄧偉軍亦以七種模式舉例分析其優劣,在他編寫的惠州鄉土地理教材中采用綜合型模式。他探討的七種模式與王海霞探討的七種模式一一對應(表1)。
周升娟列出四種模式:
要素排列模式:按鄉土地理組成要素將資料分類排列;
特征描述模式:以最能反映當地特點素材為主要內容;
中心問題法:將舉例性和啟發性的要素作為內容;
綜合分析模式:突出鄉土地理的綜合性內容。
并以示意圖(圖1)形象地反映了四種模式間的關系:
她的四種模式涵蓋了前述“七模式”,另外,她的“綜合分析模式”非前述“綜合型(混合型):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模式”,即“綜合分析≠綜合型”,故若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模式稱“混合型”為宜。
周升娟對鄉土地理教材的開發模式分析深入。她提出:鄉土地理教材開發對鄉土內容的選擇應該是不同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地域特色,鄉土內容也因地域特色不同而各有不同。選擇不同的鄉土內容,把這些鄉土內容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組合,編排到一起,使之有序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就使鄉土地理教材呈現出不同的總體形式,或者說是表現出了不同的教材體系。并且認為因鄉土教材的這種不同的總體形式,使它產生了不盡相同的教學功能。因此,在編寫鄉土地理教材時,要根據不同區域的鄉土地理的“鄉土味”去設計其模式。
要確立一種合理的、有效的總體模式是很關鍵的,合理有效的模式利于規范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活動,有利于所編寫鄉土內容的呈現,有利于編者的意圖表達,有利于學生對鄉土地理的學習,有利于更好地發揮鄉土地理教材的教育作用。
周升娟在綜觀了多種國內外鄉土地理教材模式的基礎上,側重提出“四模式”。
筆者通過對比學習多種關于鄉土地理教材編寫模式(體系)的論述,認為周升娟論及的“四模式”概括性地總結了有關鄉土地理教材開發(編寫)的模式理論。“四模式”應在鄉土地理教材開發中有針對性地采用。
二、主要模式的優劣
1.要素排列模式
按鄉土地理各組成要素把所選取的鄉土資料進行分類排列。這種模式是最為通行的一種模式,在編寫鄉土地理教材中最廣泛地被采用。一是因為“按鄉土地理各組成要素”排列,重點突出地向學生展現了地理要素,易于學生在頭腦中構建鄉土地理知識體系。二是因為按要素排列,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鄉土地理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很容易被學生意識到,從而使學生習慣于按最基本的地理規律思考問題,形成基礎的地理思維。這種模式的弊端是,因為按“各組成要素”排列而顯得面面俱到,不夠靈活,不能凸出各地鄉土地理特色,致使鄉土地理教材顯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學生讀來索然無味。這種模式刻板嚴肅,拒大眾于千里之外,學生往往敬而遠之。
2.特征描述模式
它以最能反映當地特色的鄉土地理要素為主要內容,并在標題中列出鄉土地理的主要特征。在形式上“特征描述模式”一反“要素排列模式”的呆板,更直接地向讀者表明鄉土特色“特”在哪兒。開門見山、旗幟鮮明、主題凸顯,從而讓學生的閱讀學習目標明確、心中有數。這種模式的缺點是內容編排突兀,地理要素間的關聯度不高,即便在各主題下進行“特征描述”,也免不了各地理要素間的穿插,增加了“描述”的難度,要非常注意各地理要素的取舍或者恰當的安排。
3.中心問題法
“被認為是對學科體系影響最大的一種教材模式”,它打破了傳統的鄉土地理教材編寫體系。其突出特點是挑選出具有舉例性、啟發性的地理問題,以問題分析、解決的方式發展學生的智力,促使學生自我完善。從形式上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提出問題,學生就有期待,進而產生探究問題的積極狀態,再通過分析、解決問題,學生的期待心理得以釋放、求知欲望得到滿足,從而擴展了學生的地理知識范圍,可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中心問題法”這一模式是“啟發”教育原則的極好應用。難怪這種模式在20世紀60年代就盛行于國外,受其影響,國內很多地方的鄉土地理教材編寫也在這方面不斷跟進。其劣勢是割裂了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知識呈現“碎片化”,如同“肢解的美人”,需要學生很強的重塑還原能力。
4.綜合分析模式
這一模式重在綜合,將鄉土地理的自然部分、人文部分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串到一起,以經濟活動為中心進行綜合分析,綜合分析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顯然,這一模式注重凸出鄉土地理的綜合性,既體現鄉土地理課程的區域性,更把綜合性放在首位。地理課程本身兼有自然、人文的性質,這是地理課真正的難度所在,在鄉土地理課中如果既要表現鄉土特色,還要反映地理課程的綜合性,必然加大了鄉土地理教材的難度,這與我們開發鄉土地理教材的初衷有悖。鄉土地理教材是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主要形式,鄉土地理課程是三級地理課程體系的有益補充。作為統編教材的一種補充,自然要有所區別,如編寫模式,應更多樣化,所選內容應更靈活,難度應更降低些。也只有這樣,鄉土地理教材才更具有生命力,才更具有適用性。然而,綜合分析模式對學生來說,無形中提出了高要求,學生要具備綜合分析的能力才能接受,而中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往往欠缺。試想,當學生面對一個很大的“問題”時是何等躊躇!結果是望而生畏,望而卻步。
因此,“綜合分析模式”利于把凌亂的地理知識系統化,利于把紛繁復雜的地理知識還原成綜合性很強的科學本來面貌,但不利于中學生接受,鄉土地理教材編寫時對“綜合分析模式”采用要相當慎重。
綜上所述,筆者分析周升娟的“四模式”較好地理清了鄉土地理教材不同模式及其關系,避免了前述“七模式”的劃分過細、各模式完全割裂的弊端,對鄉土地理教材編寫模式選擇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鄧偉軍.中學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類型和編寫原則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2.
[2]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初中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王海霞.中學鄉土地理教育及教材建設初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
[4]夏志芳,李家清.基于課程新理念的高中地理教科書編制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5]周升娟.基于新課程標準下的鄉土地理教材建設——以日照市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GS〔2017〕GHB3260)“湘教版初中地理綱目式板書設計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宋向陽,甘肅張掖人,教育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學科教學。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金安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