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雷 于娜



【摘要】? ? 本文為了從整體上審視學術界在師范生職業認同感方面的研究動態,以中國知網為數據源選取了86篇文獻為樣本,以CiteSpace為工具對文獻樣本進行了圖譜分析,通過對各年度發文量、關鍵詞、作者的分析,了解了學術界在師范生職業認同感方面的研究熱點,并梳理了學術界的主要研究內容;最后分析了現有研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以增強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研究成果,指導師范生提升職業認同感。
【關鍵詞】? ? 師范生? ? 職業認同感? ? CiteSpace
職業認同感是個體對其職業的認可與接受程度。師范生是職前教師,師范生職業認同感是指師范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對教師職業的認可度。師范生還處于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前期階段,是培養其教師職業認同感的關鍵時期。因此,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研究,有利于理解師范生的行為與思維,提高師范生的教學參與度,促進師范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目前,學術界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現狀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了影響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影響因素,針對性地提出了提升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教學策略,這些研究成果對提高師范生的培養質量具有積極作用。鑒于此,本研究將應用CiteSpace工具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研究展開分析,發現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研究動態,以期為提升師范生職業認同感提供借鑒參考。
一、研究工具
1.1數據來源
本研究選擇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源,設置數據檢索條件為:來源類別為CSSCI、核心期刊,時間為2010-2020年,篇名或主題為“師范生” and “職業認同” or “職業認同感”等,文獻分類目錄全選,根據該檢索條件共獲得符合條件的文獻86篇,本文將以86篇文獻為樣本進行分析。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將采用陳超美教授所研發的用于文獻分析與挖掘的可視化工具CiteSpace,CiteSpace是一款在信息可視化、科學計量學背景下發展而來的文獻可視化分析工具,具有圖、譜的雙重特性,能夠對文獻樣本進行多元、分時、動態的計量與復雜網絡分析,以發現現有文獻研究的特點與規律。
本研究在對文獻樣本進行分析時的參數設置情況為:Time Slicing(時間閾值)設置為2010-2020,Years Per Slice(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Node Types(節點類型)則分別設置為Author、Keyword等,Links(連值閾值)的參數Strength設置為Consine,每個時間切片內的最多節點數(Top N)設置為30。
二、研究結果
2.1發文量分析
86篇文獻樣本在各年度的發文量見圖1所示。從圖中數據發現,2013-2015年的發文量最高,分別為12、13、10篇,其它年度的發文量均小于10篇,從圖中數據可以看出,學術界就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研究較少,特別是近年來保持著下降的趨勢,而師范生作為未來的專職教師,是我國現代教育的后備力量,其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將對現代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學術界應加強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研究。
2.2關鍵詞分析
通過對文獻樣本關鍵詞的分析可以了解學術界在師范生職業認同感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通過表1、圖2的分析結果發現當前學術界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職業認同”、“教現職業認同感”,以及影響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教育實習、教師支持等)、內部因素(入學動機、從教動機、學業成就、學習投入等)方面。
2.3作者分析
通過分析發現,共有151位作者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展開了研究,其中趙宏玉、張曉輝在2010-2020年間發表的研究文獻最多,為10篇,其次是張鑫強5篇,其它學者均在3篇及以下,大部分學者均集中為1篇研究文獻,見表2、圖3所示。
2.4研究內容分析
2.4.1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現狀
王黎華[1]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選擇江西某地方師范院校的879名五年制師范生展開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五年級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女生的職業效能感顯著低于男生,農村師范生的職業意志顯著高于城鎮師范生,低年級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高于高年級師范生;劉麗平對1158名英語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感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入學時有50%的英語師范生愿意從事教師職業,到大三時則降低至30%,大四教育實習后降低至25%,說明英語師范生隨著年級的增加對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不斷降低。
2.4.2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結構與特點
馬紅宇等對941名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展開了問卷調查,認為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包括3個因子,即職業價值認同、職業準備行為與職業發展意愿,并發現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在各學科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學習主課與副課專業的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顯著高于學習綜合學科的學生;劉文等[2]對1082名農村公費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進行了測評,認為農村公費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包括職業期望、情感、動機、價值觀、認知與行為傾向6個維度。
2.4.3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影響因素
饒薇對江西省3所師范院校1000名師范生展開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發現社會、學校與師范生均是影響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認為薄弱的社會支持系統、學校缺乏規范性、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缺乏正確認知均會影響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胡維芳等[3]通過調查發現,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感跟師范生自身、社會、學校、家庭存在相關性,師范生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入學動機、特長等;家庭因素主要體現在家長對學生的支持度與對教師職業的態度;學校因素主要體現在學校的硬件設施、專業技能訓練情況;社會因素主要體現在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與工作壓力等方面。
三、問題與對策
3.1問題
通過CiteSpace對86篇文獻樣本分析發現,雖然目前學術界在師范生職業認同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現有研究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3.1.1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研究內容缺乏深度
目前學術界雖然認識到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對師范生職業發展、現代教育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并展開了相關的研究,但現有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現狀、結構特點與影響因素等3個方面,而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影響因素多,并且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影響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影響因素也將發生相應的變化,現有研究并沒有深入的從生源地、學習動機、職業意愿、學科背景、教育信仰等多層面展開深入分析,導致缺乏研究深度,對提高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借鑒作用有效。
3.1.2缺乏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實證研究
目前的研究雖然采用調查問卷、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其中調查數據可進行量化評估,同時根據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現狀提出了提升策略,但這些研究成果均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沒有開展專業性的實證研究,使得所提出的師范生職業認同感提升策略仍然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證支撐,無法證實提升策略的可操作性與可行性。
3.2對策
3.2.1豐富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成果為提升師范生職業認同感提供理論指導與依據。因此,學術界應不斷豐富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結構、特點、影響因素相關的研究內容,特別是影響因素方面應綜合考慮地域文化環境、社會環境與個體因素,同時要緊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以及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探討環境變化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影響。
3.2.2豐富研究方法
目前的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為主,研究方法單一,為了獲得更加科學準確的研究結果,提升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應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并應用科學的研究工具,甚至可以引入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科學方法。
參? 考? 文? 獻
[1]王黎華.地方院校五年制師范生職業認同的現狀調查及其對策[J].教育觀察,2019,8(27):52-53,75.
[2]劉文,陳玲麗,汪招霞.農村公費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結構特點[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8,18(4):33-36.
[2]胡維芳,黃麗.高校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1):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