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斌 王剛 趙榮華 唐莎莎
【摘要】? ?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沖擊著人們的思想、生活、行為方式,也給學校傳統的德育教育帶來機遇和挑戰。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學校德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積極探索,肩負起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我們應立足大數據的環境下,樹立大數據時代意識,運用大數據的方法,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改變,建立更加完善的德育教育體系,來順應時代的發展。
【關鍵詞】? ? 大數據技術? ? 德育教育? ? 制度
一、當下有關德育教育的變遷
中國自古就很重視德育教育,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孔子認為道德修養的過程離不開學、思、習、行,主張仁愛,克己復禮。古代德育還強調“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修養踐履、知行統一等等。以上這些一直是教育界的傳統思想,但是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國的教育有些偏向于升學考試,目的性和功利性有些強,忽視了道德教育的作用[1]。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它不能與時代相脫離﹔而學校教育也同樣不能與世隔絕,閉門造車。隨著科技和網絡的發展,人們可以接受的德育育教的方式和手段也越來越多。德育教育的內容也在不斷的與時代的需要相貼合,現在廣義上的德育指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它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將德育教育工作跟上時代的步伐,需要我們利用現代的手段,找到困難點,對癥下藥。這樣才能更好地研究和變革,達到高校育德教人的目的。
二、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開展存在的困難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類在收集、存儲與利用數據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更加依賴于數據,這對傳統模式的德育工作產生巨大的沖擊。我們從學校、教師、學生、人才四個角度進行思考:
2.1學校利用大數據技術展開德育教育工作
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培養人,它包括關心教育對象成長階段的特征和方式、思想道德、知識掌握和身心健康狀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與時俱進,利用數據展開系統化、科學化的德育教育是學校面臨的一個巨大困難。
2.2教師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自身的德育修養和教學質量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身上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擔。教師首先應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為學生樹立榜樣。在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辨真理、講道德。教師要在教學工作上,努力挖掘德育因素,利用網絡和數據分析學生的成績和心理動態,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不斷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讓學生真正的參與課堂。
2.3學生利用大數據技術接受有關道德教育的知識
現在網絡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他們的辨別能力較弱,對于網絡上的信息難辨真假,很容易受影響,走上歧途。大學是他們的自我意識、民族文化意識形成的重要階段,所以學校、家庭要在道德教育方面達成共識,共同合作。學校要多采取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多開展以我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為主題,并融入愛國、法律、心理等知識的教育思想課,讓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品德。也可以利用網絡評選品德優良的學生、開展短視頻大賽發起投票等方式讓學生參與。
2.4培育用好大數據技術的人才隊伍
高校本身作為培養和生產人才的搖籃,可以自己提供所要的人才。但在人才的挖掘和培養中,一定要重視德育思想的學習。高校要不斷地探索人才隊伍培養的新模式,剔除老化僵化的體制機制,在人才安置、管理、福利等方面要考慮周全。引入人才,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如何制定培養人才的規劃,尤其是培養具有網絡數據技術的人才,以及提高人才道德素質和發揮其價值等這些都是重中之重。
三、利用大數據技術完善德育教育人才隊伍和體制機制
要解決問題,還須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工作和研究工作,這就是分析的過程。所以我們從以上問題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借助大數據技術來進一步完善。
3.1學校要轉換教育思想,利用大數據建立合理德育的體制機制
1.增強大數據意識,加強管理層建設和制度建設。
學校可以成立專門的“大數據德育教育”領導小組。分管旗下,提高工作效率。可由校領導為總負責人,另外選擇組長,加強對大數據時代德育教育的領導和指導。再選拔優秀輔導員、教師和人才,具體負責大數據德育教育的各項工作,包括加強硬件及軟件建設,保持網絡德育教學實踐系統的良好運行狀態,設立專項經費,形成網絡管理者、建設者、監督者三級分層機制。
學校還應該按照建設的情況給予一定資金支持,用于投入相關德育教育數據收集、軟件開發,基礎網絡系統的建設等方面。還要制定大數據德育教育工作職責,增強大數據意識,輔之輔導員的學習管理制度、培訓制度、獎勵制度和研發制度等,確保大學生接受大數據德育教育的相關制度,保證各項工作科學、有序開展。
2.利用大數據技術搭建教育學習平臺。
學校應與主流的教育平臺合作,建立穩定的、長期的良好關系。利用大數據技術的便捷性、開放性等特點,為老師和學生們搭建教育學習平臺,給學校的教學工作帶來方便。比如說,加強學習強國app等平臺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學習,讓這些平臺成為大學生德育教育基地、溝通交流平臺、日常德育教育的新渠道。
3.2教師要樹立大數據意識,提高教學質量和道德修養
1.教師要傳承師德師風,爭做“四有”好老師。
尊重大學生個性,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價值準則引導高校大學生網絡育人的道德教育建設,宣傳先進的文化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配合好學校安排的任務,認真完成教學工作,多和學生相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舒緩學生壓力。比如定期開展以德育為主題的班會課,推薦有正能量的影片、電子書籍等。
2.合理使用大數據,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利用大數據記錄研究學生們的課程進度、學期規劃、心理測試等等,主動學習相關技能和素養。另外,當教學經驗和大數據結果發生沖突時,教師從實際情況出發,在教育教學思想的基礎上,辯證科學地合理利用采集的數據。要把采集到的數據結果加以分析,排除主觀上的偏見、公正地去看待。結果固然重要,但是教師應該更注重內在的深層的東西。它雖然可以更加準確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給其他教學提供參考,使教學高效更高、針對性更強。但也會產生依賴,反而阻礙了教師的自由創新和發展。另外用大數據可以安排合理的學習時間,給學生們減負。學生可以在學業之外,積極參加公益性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多培養文藝、體育等其他方面的興趣,有助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3.3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加以引導和教育
1.利用數據分析學生的心理動態。
通過心理測驗檢測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性格等情況,并給出數字化的結果。通過網絡技術強大的分析和研究,心理健康測試的結果會更加的有精準性、保密性、方便快捷等優點[2]。同時,也有力保護和尊重大學生隱私,體現人文關懷。對于有抑郁癥、臆想癥、閉鎖心理等心理問題的學生,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同時學校加強和心理專家的交流合作,幫助學生,引導他們熱愛自己、熱愛家人和生活,做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
2.利用數據技術,加強大學生對德育信息的處理與解決。
要幫助學生掌握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技能和能力,讓學生增長見識和開發智力,提高學生對如何獲得、處理信息,深度的挖掘研究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同時在收集反饋信息中,建立一對一、一對多的機制,來全方位地針對大學生培養正確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網絡的傳播實現知識與信息共享,幫助大學生重新認知網絡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4關于大數據人才隊伍的培養和規劃
1.面向社會積極引入人才、留住人才。
人才引進的主要來源是著名高校、研究院等地方,加上我國人口雖然基數大,但某些專業領域性人才和數據人才稀缺,許多當地政府設置了行業壁壘和人才規劃,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才的流通,導致各地方人才資源和數量極度不平衡。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在人才招聘平臺上進行招聘,擴大招聘面積,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公平公正地放開對人才的門檻。同時學校在家屬與子女安置、住房問題、福利待遇、職稱調遷、戶籍等方面給予人才優待,多與其他大學展開交流,派遣人才相互分享經驗。
2.整合校內資源,加強對大數據人才的培養。
理清學校的優勢與弱勢,最大化利用學校的教師、人才、資金和科研等資源,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支持。為了避免盲目擴張人才隊伍,針對不同類型的人才隊伍,需要制定不同的培養計劃和解決方案,通過有目的培養和考試,篩選出優秀的人才,并達到培養一批、實踐一批、納新一批的目的。在堅持分類培養人才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教育手段,自我革新,用實踐檢驗真理,用結果來證明改革的正確性,逐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隨著網絡和科技的發展,數據人才對于系統故障、網絡安全和病毒侵略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數據分析師以及系統開發師方面的人才要進行合理地安排和利用。
四、研究德育教育的意義
通過大數據技術開展對育德育教的思想變遷、存在的困難和建立人才隊伍和體制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既有利于本身的傳播、發展和創新,也利于達到高校育德教人的目的,提高我校師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也讓學校通過改革,整合資源,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高學校的綜合實力。同時,幫助學校建立起較為科學的、完善的德育教育管理指導、教育和評價體系;為打造高校學生大數據德育教育事務理論研究與實踐基地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杜時忠.制度何以育德?[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7):109-111.
[2]吳少龍.“大思政”格局下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的探討[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11):66-70.
[3]鄭寶如.小學數學翻轉課堂教學策略的探討[J].中華少年,2017(12)
[4]張予潔.淺談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效措施[J].亞太教育,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