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
幼兒園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會影響幼兒對生活的態度以及身心發展的狀態,也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成了幼兒教育重要的目標和追求。但是,目前幼兒園在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時仍存在很多問題與困惑,筆者將結合自己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實際提出了相應的方法:從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到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從情感引導到幫助幼兒學會自主解決問題;家園共育,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一)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與歸屬感
分離焦慮是指與依戀對象分離時所表現出的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主要包括對陌生環境產生的不安和緊張情緒,又稱離別焦慮。小班幼兒在剛入園時總是哭鬧不停,緊緊抱著爸爸媽媽不放手,不愿進入幼兒園。如何幫助小班幼兒緩解分離焦慮,與小班幼兒建立良好、舒適的師幼關系成了幼兒教師急需完成的任務。教師需要不斷給予幼兒情感上的支持、情緒上的認可,全然地接納幼兒,讓幼兒在被接納后感受到“被愛”,用愛幫助幼兒建立更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二)搭建對話橋梁,建立平等對話關系,幫助幼兒自我成長
平等對話是有效溝通的前提,也是溝通交流最重要的條件。教師和家長要做到剛柔并濟,搭建與幼兒平等對話的橋梁,引導幼兒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幼兒的創造力,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諧發展。
(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的模仿力較強,他們喜歡模仿身邊的人,如家長、鄰居、同伴等。但是幼兒因其社會生活經驗和認知程度有限,無法正確區分和辨別不良行為,容易出現各種不良行為,如說謊、破壞性行為、攻擊性行為,等等,這些不良行為若沒有被及時地糾正,會對幼兒今后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對幼兒進行積極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與幼兒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
有學者指出:精神環境雖然是無形的,但是它會對幼兒的情緒情感、人際交往行為和個性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教師除了要教授給幼兒正確的行為與規則外,還是幼兒社會性行為的指導者,要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正面影響幼兒的情緒態度。因此,教師要學會尊重幼兒,與幼兒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盡可能地為幼兒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互動氛圍。一般而言,寬松的心理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寬松的心理環境是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能激發幼兒的社會性情感。寬松的心理環境要以幼兒為本,教師要營造一個溫馨、愉悅的氛圍,讓幼兒能自由、自主地游戲,讓幼兒敢說、想說、愛說,讓幼兒始終處于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此外,幼兒園還要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例如在環境創設方面,教師可以利用每月更換環境主題的機會營造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主題,如“我的秘密小屋”主題,讓幼兒繪畫心情日記,為幼兒心理健康活動的開展做鋪墊,讓幼兒在幼兒園里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2.寬松的心理環境是一個有信任、會接納、被尊重的環境。寬松的心理環境是一種會認真傾聽、會主動接納、會尊重別人的互動性交往過程。在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幼兒能獲得教師的認可、支持和理解,從而促進自身個性化的發展,開發自身的潛能。當幼兒情緒不好或出錯時,教師要學會寬容和接納,讓幼兒感受到安全感。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只有師幼之間建立了和諧、親切、友好的關系,幼兒才會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心理想法,主動、積極地接受教師的要求和指導。例如,教師在與幼兒互動時,可以嘗試多使用商量、啟發、建議的口吻說話,增強幼兒的安全感。同時,教師還要為幼兒提供自主活動的機會和條件,讓幼兒產生安全感。
(二)情感共鳴,幫助幼兒學會自主解決問題
3~4歲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較弱,不能準確把握自己的行為。教師可以采用情感共鳴的方式,告訴幼兒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減少和幼兒的距離感,讓幼兒在真誠與友善的氛圍下愿意傾聽。情感共鳴一方面不會激起幼兒抵抗和叛逆的心理,另一方面還能幫助幼兒健康成長,讓幼兒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1.善用情感共鳴。教師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自己的消極情緒影響理性判斷,以至于說出傷害幼兒的話語。當幼兒處于消極情緒時,空洞的說教毫無意義。教師要嘗試幫助幼兒回顧剛剛發生的事情,通過啟發式提問的方式與幼兒溝通,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讓幼兒學會承擔責任。
2.學會解決問題。教師和家長要與幼兒平等對話,與幼兒一起解決問題。在幼兒遇到問題時,教師可以給幼兒提出一些建議,引導幼兒自主解決問題。教師要與幼兒建立一種親密的同伴關系,搭建溝通的橋梁,讓幼兒能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正確地評價自己、認識自己,讓幼兒能積極地證實自己的價值,提高幼兒的獨立性和創造力,學會接受和信任他人,學會自主解決問題。
(三)家園共育,共同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1.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作好幼兒的表率。家庭營造的心理氛圍會對幼兒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方式也會直接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如果家長用和善堅定的態度教育幼兒,引導幼兒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幼兒就能正確地認識是非對錯。家長要為幼兒營造輕松、愉悅的家庭教育氛圍,做到以身作則,保持樂觀向上、積極健康的態度,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
2.借助育兒書籍,豐富家長的育兒理念和方法。親子共讀是良好的親子互動時光,能為幼兒的心理注入營養,書籍本身也是促進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汲取心理精神營養的素材。幼兒園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篩選出經典的育兒書籍鼓勵家長泛讀,讓家長了解主流的育兒理念,如《不吼不叫》《童年的秘密》《不管教的勇氣》《養育男孩》《養育女孩》《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等。同時,幼兒園還可以鼓勵家長借助各類信息化平臺學習、交流和總結他們各自的育兒經驗,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家長找到合理有效的育兒方法,還能促使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斷得到改進,通過家園共育,共同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讓幼兒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3.家園同步,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幼兒園應與家長密切合作,加強溝通交流。幼兒園除了通過信息化平臺與家長聯絡,還可以定期組織家長開放活動,讓家長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幫助家長盡早發現幼兒出現的心理問題,并及時給予幫助與指導,充分發揮家庭與幼兒園共同合作的教育功能價值。幼兒園在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要將幼兒園已有的教育資源與家庭教育資源進行整合,這樣才能在幼兒心理教育活動中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實現其真正的價值。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就像是肥沃的土壤,能讓種子萌芽、成長,開出有魅力的花朵,而幼兒就像那顆種子,土壤的作用僅僅在于幫助種子成為花朵。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為幼兒提供了挖掘自我潛力和發展的機會,釋放了幼兒成長的能力,促進了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新洲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