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啟民
信息技術對于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創新教學方法,通過設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自主學習知識和技能,通過自己和合作的力量完成任務。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探究學習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學生課堂注意力不集中
在目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不集中是較為突出的問題。一方面,由于小學生的性格活潑好動,思維能力和自控力較差,在面對一些難以理解或不感興趣的內容時,會出現比較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另一方面,學生在進入教室后,會對電腦產生較為濃厚的興趣,容易過度投入探索,從而忽略了教師的講解和教學指導。
(二)教師的教學創新性不足
教師的教學創新性不足是影響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仍有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傳統,具體表現在過于注重信息技術的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其實踐性特點,習慣通過講授讓學生被動地理解和接受知識,對于學生綜合消化理論知識和提升實際操作能力等方面不夠重視。長期處于這種學習狀態中,學生的注意力更加不易集中,并且還會對課程和教學內容產生厭煩。因此,從學生的興趣和實際需要出發,從多角度綜合探究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教學目標指向性不明
考慮到信息技術的專業性和技術性,一些教師會低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往往會按照自身的想法和計劃安排教學內容。但實際上,學生的學習需求沒有被充分滿足,對教學內容不夠熟悉,無法及時準確地理解教師所傳授的內容,難以迅速抓住教學重點與知識核心,無法及時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無法根據理論知識的學習完成實操任務。長此以往,學生容易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力,無法充分地把握自身的學習情況。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積極性
教師可以通過有梯度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每一個相互連接的小任務,逐步引導學生探究和挖掘課堂內容,幫助學生學習新的知識與新的技能。這種主動探索、發現并有所收獲的過程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獲得感與成就感。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一個開放、互動活躍的教學環境中,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溝通,通過體驗式的活動增強課堂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發展思維與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在傳統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往往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通過講解技術操作規范,讓學生通過理解操作規范驗證操作內容。這種教學模式缺少新鮮感和探索感,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保留了未知的新鮮感,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根據每一個小任務的目標和已知的線索,自主分析、思考和探究后續任務的完成方法、完成角度。這種教學模式逐步指引學生自發主動地去探究后續的任務內容并將之完成,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中的任務具有開放性,不會過多地限制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讓學生能自主思考和探索完成任務的各種方法,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三)明確教學目標與途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以任務為導向,讓學生根據任務的要求和提供的線索完成任務目標,具有非常明確的指向性。因此,學生在接到任務時,需要尋求有效的方法完成任務。這樣的教學模式能有效減少中間環節不必要的時間、資源、精力等的浪費和消耗,有效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綜合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設計課堂教學
教師采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應基于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綜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任務。教師要有效整合多元要素,梳理出一條任務主線,并以這條主線為線索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探究和完成任務。例如,在教學教科版小學信息技術三年級上冊“Windows的窗口”時,教師可以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設置學生需要逐步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有以下幾點。
1.回顧學過的鼠標操作方法。小組的每個成員分別進行演示,并由學生評比出記得最牢、演示最準確的學生。
2.認識Windows窗口,了解窗口的組成。小組的每個成員依次輪流說出窗口的組成部分,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討論。
3.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學生利用鼠標在桌面的點選、移動等功能熟悉Windows窗口的基本操作,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演示一遍,由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4.初識菜單命令。
5.進一步掌握鼠標的基本操作方法。學生探究鼠標左鍵、右鍵、中鍵或滾輪的具體作用,并與同伴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寫,以小組的形式展示。
上述五個任務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完成舊知識的回顧、鞏固,新知識的探究、消化與鞏固的過程,以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有展示和表達自己的機會,滿足學生的參與感和表現欲。通過小組內部評價、外部評比等方式,教師讓學生感受到團隊的力量,并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驅動學生以更強的凝聚力和專注力完成學習任務。
(二)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引導任務探究
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是一種需要有效整合多種具體教學方法的綜合性教學模式,以任務為教學主線,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教學的動力核心。而具體在每一個小任務、每一個環節中,教師需要采取相應的方法讓學生能以更強的參與性、執行力和投入度完成每一個小任務。以教科版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編寫通訊稿”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指導學生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
1.利用多媒體豐富任務情境。小學生主要依靠形象思維學習知識,對于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些術語、專業操作描述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照本宣科地解釋教材內容又會讓學生感到枯燥,難以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模擬、形象、趣味等優勢,直觀、形象、具體地描述任務情景,并不斷豐富。如有節課的教學目標為Word軟件的使用,教師可以采用播放視頻的方式,展示Word軟件在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利用Word軟件處理文字的便利。教師還可以通過趣味的視頻演示、操作模擬動畫,讓學生直觀地掌握Word軟件的啟動、退出、輸入文字、保存文件等具體操作過程,便于通過回放、鞏固、消化,讓學生能更高效地完成掌握Word軟件基本操作的學習任務。
2.利用游戲提高任務趣味性。在學生初步掌握Word軟件的基本操作后,教師可以設置稍難的學習任務,如提高技能熟練度、掌握鍵盤輸入指法等,讓學生根據具體的任務內容,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輸入一個短篇內容的任務。教師可以通過“青蛙喝水”“警察抓小偷”之類的打字游戲,讓學生進行分組比拼,讓學生在積極、活躍的氛圍中,不斷鞏固和提高新學的知識。
3.利用真實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將一些真實的問題情境融入課堂教學,增強教學和生活、社會的聯系,以此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展示一篇小學生作文內容以及文章的處理過程,讓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找出其中文字處理不規范的操作和錯別字。這樣的任務既能讓學生初步了解新聞稿這種問題,還能幫助學生通過實際應用提高自己的處理文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要綜合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以任務驅動為導向指導學生的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這門具有較強實踐性、應用性的課程中,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能發揮出更好的效果,讓學生能在開放、自由、活躍的空間里接觸到多元化的趣味教學形式,以執行任務和完成任務為目標,引導學生自發、自主地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習知識、提高技能。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客觀需求,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小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活力,提高教學效率,科學地將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
(作者單位: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高閘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