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宇
進入幼兒園對于幼兒來說是一種挑戰,他們要脫離家長的呵護,去接觸更多的人,適應陌生的環境,這會導致很多幼兒產生焦慮不安、懼怕、愛哭、反抗的表現。為了讓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擺脫不安全感,家長和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狀態,及時找出幼兒不良情緒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幼兒輕松、愉快地面對幼兒園生活。
(一)幼兒入園后環境的變化
1.生活環境的變化。從家庭到幼兒園,幼兒的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生活習慣的不同、集體生活的約束和前所未有的生活體驗都使幼兒產生諸多不適。如家里的玩具屬于幼兒個人的,幼兒可以自由地玩耍,幼兒園設施設備卻是共享的,幼兒不能隨心所欲地使用。幼兒在家里接觸的是自己熟悉的人,而在幼兒園里他們接觸的是陌生人,這容易導致他們產生不安全感。
2.學習環境的變化。學習環境的變化包括學習設施、學習場所、學習群體、學習時段的變化。在家里,幼兒的學習場所是隨意的,家長的教育也是隨機的,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限制,學習模式是一對一教學,學習的氛圍相對自由。而在幼兒園里,幼兒的學習場所以教室為主,學習的時間十分固定,課堂的紀律性和規則性較為嚴格。此外,教師的教學對象是班級里所有幼兒,教學內容一般會根據大部分幼兒的接受情況來設計,難以適應每個幼兒的差異性,這就會導致有些幼兒無法適應課堂的節奏,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
(二)幼兒入園后活動變化
1.學習活動的變化。在家里,幼兒的學習行為較為隨意,學習內容不固定,目的性不強。而在幼兒園中,教師有明確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如果幼兒達不到學習目標,就會產生不適應的感受。
2.飲食起居的變化。幼兒在家中的吃飯時間不固定,菜品內容的選擇更豐富,幼兒園則是固定的飲食搭配。對于沒有良好飲食習慣的幼兒,他們在幼兒園中會出現厭食、挑食的情況,影響身體發育。
(三)幼兒入園后心理變化
幼兒在家里的行為比較自由,而在幼兒園里要遵守規則和紀律,他們會產生被約束的感受。在家里,幼兒是家長關注的中心,而在幼兒園里,教師要面對全體幼兒,幼兒受到的關注程度減少,這會使幼兒產生心理落差感。
(一)做好入園準備工作
入園前,家長可帶著幼兒到幼兒園附近散步活動,觀看幼兒園做操、游戲等戶外活動,也可以到園中活動場地參觀,讓幼兒主動結交其他小朋友,感受集體活動、同伴游戲的樂趣,緩解對新環境和群體的陌生感。
為保證幼兒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家長還需要做以下準備工作:①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幫助幼兒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網;②教會幼兒基本的生活常識和生活技巧,并讓其熟悉幼兒園的一些基本規則;③帶幼兒去幼兒園參觀,讓其對幼兒園生活產生期待。家長有意識的心理干預和提前準備可以讓幼兒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在生活準備過程中,家長要讓幼兒盡可能自己進食、自己上廁所、自己刷牙等,通過這些日常習慣的鍛煉讓其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另外,心理干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為了讓幼兒對幼兒園產生期待,家長可以給幼兒分享幼兒園的趣事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幼兒了解園區生活。在人際關系處理過程中,家長要盡可能為幼兒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并有意識地減少幼兒對家人的依賴,培養幼兒獨立的個性。
(二)幼兒園提供舒心的環境
幼兒早上入園時容易感到緊張和害怕,教師親切友好的態度會給幼兒帶來安全感,使他們情緒平靜下來。對于哭鬧的幼兒,教師可以用玩具或游戲吸引他的注意。對于那些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幼兒,教師要用合適的方式來釋放他們的不良情緒,如可以多帶他們進行室外活動,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多陪伴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親切感。
幼兒園要為幼兒提供舒適的環境,讓他們盡快適應園區生活。第一,幼兒園的環境要站在幼兒需求的角度上去規劃、設計,要盡可能舒適、愉悅。例如,幼兒園整體色調可以以粉色或黃色等暖色系為主,溫馨的顏色能降低幼兒的緊張感與不適感,讓幼兒感受到溫暖的環境氛圍。家在幼兒心中是最安全的、最放松的地方,幼兒園可以適當規劃一些家具來增加幼兒對幼兒園的適應感,如餐桌、沙發、玩具等。第二,教師在與幼兒互動過程中要適當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讓幼兒的獨立能力得以提升的。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我帶娃娃回家”的游戲,讓幼兒學會給娃娃穿衣、換鞋、吃飯等,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發掘廢舊物品或閑置物品的價值,建設“悄悄屋”等游戲場景,為幼兒創設宣泄焦慮的特殊空間,提升他們的安全感。
(三)幼兒園提供愉悅的準備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讓幼兒具備基本交際的能力與技巧。當幼兒成為幼兒園的一份子時,他們所面對的環境是煥然一新的。幼兒年齡較小,他們在與陌生人交流、玩耍時缺乏經驗和技能,容易產生恐懼或者緊張等負面情緒。因此,幼兒園需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來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幼兒放松身心,帶領他們盡快融入集體,也可以為他們創設形式多樣的游戲環境,組織各種不同的活動,幫助幼兒用積極心態面對焦慮。例如,幼兒園可組織“找朋友”“請你猜猜我是誰”“開火車”“玩玩具”等游戲,減輕幼兒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幼兒園可以針對新入托的幼兒進行一系列親子游戲活動,如“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找朋友”,在游戲的過程中,增近親子之間的關系,緩解幼兒的不適應感受。
(四)家園注重交流合作
家園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幼兒園可以建立家長微信群,開通公眾號,讓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在園內的表現以及幼兒園的各種信息與活動。當然,教師還可以利用幼兒上下學的短暫時間和家長直接進行交談,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中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表現,同時從家長那里獲取有關幼兒的信息,這有助于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保持一致。
剛入園的幼兒離開父母進入另一個環境中時,容易出現不適應的狀況。教師要有耐心,采取合適的行為進行疏導。同時,教師還要和家長合作,以兒童為本位,幫助幼兒實現由家庭到幼兒園的順利過渡,度過愉快的幼兒園生活。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附屬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