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銘佳
低結構材料是指結構化程度相對較低、可變性強、玩法多樣的游戲材料,其在激發幼兒想象力、培養幼兒動手實踐能力以及發展幼兒創造意識方面具有突出的教學效果。本文以在幼兒教學中深入推進低結構材料游戲為切入點,主要圍繞區角游戲、戶外游戲、主題游戲這幾個方向,探討在組織及設計幼兒游戲活動時合理選擇、投放及使用低結構材料的方法。
(一)自選,調動內驅
區角游戲是幼兒在游戲區所進行的某種特定活動,一般有積木區、建構區、閱讀區、角色體驗區、藝術創意區等各種不同的類型。這要求教師根據不同游戲區的類型,結合幼兒的心理需要、興趣愛好及認知水平,和幼兒一起選擇并投放符合游戲主題、富有一定層次性的低結構材料,讓其兼具科學性與合理性,以調動幼兒的內驅力,激發幼兒參與區角游戲的熱情與興趣。
例如,在選擇及投放區角游戲區的材料時,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多種類型的低結構材料,如易拉罐、滴管、木棒、紙杯、紙筒、紙板、飲料瓶、冰棒棍、橡皮泥、光盤、漏斗等,這些材料具有安全性高、可變性強、操作性強等特點,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求,便于幼兒操作和創造。在進行區角游戲時,教師要讓幼兒自主組合、搭配、操作及創造這些材料,而自己則以旁觀者的視角觀察并記錄幼兒在創作過程中的表現,并維持好游戲區的秩序,讓幼兒盡情地發揮、自由地創造。在組織區角游戲時,教師還要注重發揮低結構材料的價值及功能,不僅要合理地投放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區角游戲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材料,還要鼓勵并引導幼兒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能自主操作的材料,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游戲。
(二)靈動,創新操作
在開展區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合理選擇與投放低結構材料,為幼兒創設自由活動的空間;另一方面要基于游戲的主題及內容,引導幼兒自主操作、改變和組合材料,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拓展幼兒的想象空間,促進幼兒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一次班級的區角游戲中,教師所選擇和投放的低結構材料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使幼兒完成了很多巧妙有趣的作品。有組幼兒選擇了滴管、漏斗、橡皮泥等材料,這幾個看似毫不相干的材料在他們的一番動手動腦的操作下,一盞小臺燈誕生了;還有的小組在漏斗里裝滿了圍棋,把小木棒插在裝滿圍棋的漏斗里,一杯自制飲料就完成了。低結構材料的多元性和可變性激發了幼兒自主創造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生成了開放式的學習和互動空間,喚起了幼兒的各種經驗和想象,讓幼兒在創造性地使用材料的過程中引發了創造性思維,豐富了創造性表達,提高了幼兒的創造力,促進了幼兒的個性化發展。
(一)有目的,玩法多樣化
戶外活動是以陽光和新鮮空氣為伴,以個體或群體的方式,動用全身感官共同參與的活動,這是為幼兒的學習所提供的環境條件。教師要為幼兒合理選擇與投放低結構材料與環境形成良性互動,通過運用各種教育形式和靈活多變的手段,豐富戶外游戲的玩法,發揮戶外游戲的教學價值。
根據低結構游戲材料貫穿幼兒一日生活的原則,戶外游戲自然也少不了低結構材料的利用與組合。教師在帶領幼兒進行戶外游戲活動時,要確定活動的主題,并圍繞主題選擇、搭配及組合所需的低結構材料。例如,在“田園好風光”戶外游戲中,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了游戲的內容并劃分了區域,如:在地里澆水,做籬笆;在桌子上切“食物”,擺盤;在盆里洗蔬菜;在浴缸里釣魚等。形式多樣的玩法需要相應游戲材料的支撐,教師要以此準備游戲材料,提高材料投放的針對性,提高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戶外游戲項目主要包括田園好風光、黃沙歡樂城、野戰、泥沙水世界、小小建筑師、家鄉的游戲、庭院等,教師要根據不同的項目主題選擇并投放相應的低結構材料,讓幼兒能在不同的項目活動中操作不同的材料,激發幼兒不同的創意,讓幼兒能收獲到不同的成長、享受到不同的樂趣。
(二)有情境,價值最大化
教師在選擇和投放低結構材料時,可以從形象性、情境性及挑戰性三個方向考慮。形象性是指材料要符合幼兒直觀感知的形象思維,多注重材料的顏色、形狀等呈現形式,利用視覺效應優化游戲活動;情境性是指教師要在兼顧形象性的基礎上,在選擇和投放材料時要關聯幼兒的實際生活體驗及經歷,創設真實性的活動情境,讓幼兒能自然地融入情境中。
例如,“田園好風光”戶外游戲的主題就是讓幼兒營造和展現田園的情境。教師和幼兒進行了簡單的交流,幼兒想到田園里應該有木屋、有小動物、有種植園地等等,這就是情境的初步創設。接下來幼兒就要通過動手動腦將這些設想呈現出來,有了基本的方向,幼兒選擇及操作材料的積極性也更加強烈了。有的幼兒用撿來的樹葉,別上回形針,制作成樹葉小魚;還有的幼兒用樹枝、麻繩和吸鐵石制作了釣魚竿,在“田園好風光”里釣魚,創意十足,別有一番風味。幼兒在這些設計、創造及搭建下,成功地實現了田園情境的創設。
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心智水平使得其更適宜操作生活化的低結構材料,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游戲活動時,要善于圍繞某種生活現象或主題合理地選擇和投放低結構材料,讓幼兒能在觀察、操作、搭建、創造游戲材料或玩具及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對游戲情境形成整體的認知,從而幫助幼兒獲得操作技能、積累認知經驗。
(一)入軌,形成互動
隨著幼兒自主游戲的需求不斷加大,教師要善于結合主題游戲活動,為幼兒提供自主搭建游戲的空間,投放相應的游戲材料,并逐步融入班本課程,提升主題游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讓幼兒能在與材料、環境的互動中學習,獲得有效的成長與提升。
例如,在低結構游戲材料中,海洋球又輕又小且色彩鮮艷,受到很多幼兒的喜愛。幼兒對海洋球的興致高漲,于是教師生發明了關于海洋球多種不同的玩法。比如在游戲中讓幼兒探索運用身體的多個部位(手心、手背、兩腿、胸等)以多種方式(托、夾、抱等)玩海洋球。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按照紅、黃、藍、綠4種顏色對海洋球進行分類。這些海洋球的不同玩法培養了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提高了幼兒的運動技能,激發了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促進了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對于小班、中班、大班不同階段的幼兒,教師所組織和開展的主題游戲要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比如教師可以為小班幼兒建構趣味性較強、作品結構較簡單的主題游戲;為中班幼兒建構能激發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主題游戲;為大班幼兒建構能促進幼兒創造思維變通性、靈活性發展的主題游戲。
(二)攻堅,演繹精彩
游戲是有規則的,但如果幼兒在玩這些低結構材料的過程中,僅僅只是按照教師制定的規則進行游戲,那么游戲本身的趣味性就會被大大削弱。因此,教師需要平衡好游戲教學與發揮幼兒主體性、創造性之間的關系,讓幼兒能在游戲中玩,也能在游戲中學習,這樣才能在相互碰撞中生成主題游戲活動的別樣精彩。
例如,幼兒對聲音比較敏感,教師在組織低結構區角游戲時,可以投放瓶子、罐子、勺子、木棍等材料。幼兒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會主動通過打擊一些瓶瓶罐罐、勺子等發出聲音,這就可以成為教師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探索聲音秘密的切入點。游戲起初,只有幾個幼兒在搖罐子發出聲音,但隨著聲音的不斷傳出與巧妙生成,越來越多的幼兒加入這個游戲。于是,教師便可順勢組織關于聲音的主題班本活動,通過“在教室中尋找發聲物體”“感受聲音的差異”“在生活中尋找更多的聲音”“特殊的聲音”“聲音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等一系列主題活動,豐富幼兒對聲音的認知。
由此可見,通過合理選擇及投放低結構材料,并輔之以有效的教學引導策略,能在區角游戲、戶外游戲及主題游戲中發揮出一定的教學效用,有利于促進幼兒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除了文中所探討的區角游戲、戶外游戲及主題游戲外,還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與總結深入推進低結構材料游戲的更多可行性策略,以此作為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依托與實現工具。
總而言之,正如皮亞杰所言:“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兒是在與環境和材料的互動中學習的,豐富多樣的材料不僅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還能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在開展低結構材料游戲的過程中,要發揮低結構材料可變性強、可塑性高的特性優勢,讓其成為深入推進游戲活動的基礎,以及促進幼兒建構知識、開發智力的依托,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獲得自由的體驗,享受創造的樂趣,收獲多方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妙橋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