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旭
摘 要: 從美育視角出發,系統分析傳統手工技藝的教學內容和影響因素。從外部因素來看,地區的群眾基礎、政府財政扶持力度等會影響到手工藝教學資源開發質量;從內部因素考慮,教學引導方式、教師的教學能力及受眾群體的興趣導向是決定手工藝教學資源開發的核心要素。新時期傳統手工藝教學應以美育為基礎,提高受眾的審美能力,并從軟硬件投入、教學資源內容擴充及機制保障等不同層面加以完善。
關 鍵 詞: 美育;傳統手工藝;教學資源
我國傳統手工技藝大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藝術積淀,如竹編、刺繡、木雕、景泰藍、民間剪紙等。但在外部市場大環境的沖擊下,這些傳統手工技藝同樣面臨著生存和傳承危機[1-2]。將傳統手工技藝納入高等教育領域,是對這些傳統技藝最好的傳承和保護[3-4],本文從研究美學與傳統手工技藝的關聯性入手,具體分析和闡述了傳統手工技藝教學資源開發的影響因素和具體策略。
一、美育與手工藝教學內在關聯性探究
傳統手工技藝承載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量,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竹編、刺繡還是木雕、剪紙,都能夠從不同側面給鑒賞者帶來美的享受,是美育教學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的重要部分。傳統手工藝教學目標與美育的人才培養目的是一致的。首先,從教學內容上來考慮,無論是美育還是手工藝教學都是從美學的視角出發,向受眾傳遞一種審美感受,但手工技藝的傳遞方式需要實物載體;其次,非遺傳統手工技藝是將中華古老文化中傳統的、具有文化內涵的東西傳承下去。由于美育概念更為豐富、覆蓋面廣博,而手工技藝的傳承方式更為具體,高校學生群體的興趣也更為濃厚;第三,傳統手工技藝的發揚與傳承,依托美育教育理念得以發揚與傳承。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中促進、推動非遺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也有助于新時代下社會主義美育教育目標的實現和教學效果的改善。
二、傳統手工藝教學資源內容與開發影響因素分析
傳統手工技藝的教學資源主要包括知識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等幾項內容。首先,知識資源涵蓋了手工技藝的內涵、表達方式和操作規范等,手工技藝有著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構建和嚴格的工藝標準,如果無法按照工藝標準和步驟實施,則很難達到美學預期。人力資源部分包括教學用教材的編纂者、課程專家、學校管理層和一線教師等。其中一線教師是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核心,教師的基本素質和教學方式將決定最終的教學效果,并間接地影響到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一般而言,傳統手工技藝的教學,實踐課程均占據教學的大部分比重,從課堂理論教學上掌握手工藝品原材料的性能及成品特性,再從實踐的角度逐步完善手工工藝,提高產品的美觀度和審美價值。我國的大部分手工技藝都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與文化藝術價值,以竹編技藝為例,在我國已經傳承延續了2000余年,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審美屬性。對于傳統手工技藝文化屬性的開發,將極大地提高手工藝制品的審美價值,同時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種古老的民間技藝。
傳統的手工技藝傳承方式多為民間的口耳相傳,或師傅帶徒弟方式,這種方式盡管能夠將技藝傳承下去,但其影響力水平不高,也不利于民間手工技藝的傳承和保護。而將傳統手工技藝搬進美育課堂,不僅賦予了傳統手工技藝新的審美屬性,還能夠系統化、理論化地做好傳統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就具體影響傳統手工藝教學資源開發的因素而言,具體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從外部影響因素來看,手工藝在當地的群眾基礎、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及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都會影響到手工藝教學資源的開發。一直以來,手工技藝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如果手工藝在某一地區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則這一地區的該項手工技藝往往具有較高的發展水平。以竹編技藝為例,在嶺南地區、海南地區竹編擁有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個別地區幾乎每家每戶都具會編制,甚至以生產和銷售竹編制品為生,在這種情況下地區該種手工技藝就會獲得穩定的發展,并且會帶動傳統手工技藝教學模式的更新和教學內容的完善。此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實力及地方政府的財政扶持力度,也會給手工藝的傳承及手工藝教學帶來積極影響。如果一個地區的地方政府更加重視本地區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就會加大對手工藝教育教學等領域的投入,促進教學資源的開發。
從內部的影響因素分析,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課堂教學方式的選擇及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會影響到教學資源的開發。將傳統手工技藝搬進課堂,就是要從理論和實踐雙重視角更好地傳承民間藝術。一方面通過教師教學引導讓學生們從理論的高度學會鑒賞古老的民間技藝和文化藝術;另一方面通過課內外實踐讓學生系統地掌握民間手工技藝的精髓,提高學習和實踐活動的效率。與傳統的民間技藝傳承方式相比,課堂教學方式的效率更高,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手工藝理論知識的掌握是提高實踐技能的基礎,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將有助于民間文化藝術和民間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也有利于受眾群體從美育視角理解傳統民間手工技藝。
三、傳統手工藝教學資源開發的基本策略
新時期從美育的視角出發,深度開發傳統手工藝教學資源還需要從目標定位、意識能力培養、優化和完善現有手工藝資源開發內容及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等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應明確傳統手工藝教學資源開發的終極目的是要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民間技藝和手工技藝,在此基礎上還能夠兼顧發展地方經濟和解決一部分青年群體的就業問題。技能目標理論認為工藝美術和手工技藝都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底蘊,在培養相關手工技藝領域人才的同時采用更為合理的方式將這種藝術美學傳承下去。以這個目標為出發點重點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優化開發內容。
其次,我國許多民間手工技藝已經成功申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明這些傳統手工技藝具有巨大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對傳統手工技藝資源進行深度地開發,就是讓這些文化藝術瑰寶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并帶動全民的傳統文化藝術審美熱情。新的歷史條件下,大量的民間技藝已經被系統化和規范化,以課堂教學的方式保護和傳承傳統手工技藝,就是要以更加規范化和理論化的方式,提高年輕一代的文化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第三,針對于已有的手工技藝文化資源開發內容,在知識資源的結構與內涵、人力資源廣度、儲備深度及文化資源的融合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首先在傳統手工技藝教學用教材的編寫方面,內容較為陳舊和單一,且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明顯脫節,應該從調整教材內容、實例內容、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等幾個方面加以完善和跟進。手工技藝課程比例中實踐課程的比例應至少在一半以上,理論課程主要從文化藝術傳統和審美取向等方面總領實踐課程。從人力資源的廣度和深度來考慮,需要提高傳統手工技藝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課堂把控能力,并做好教師隊伍的人力資源儲備工作和系統化培訓工作;從文化資源的角度考慮,需要促進傳統手工技藝教學與審美教學的融合,從美育的視角出發提高學生群體對傳統技藝的審美能力。
最后,建立和完善傳統手工技藝教學的各項保障工作,具體包括充分發揮出地方政府在資源保障和宏觀指導等方面的職能,提供充足的教學資金與各項軟硬件資源的投入。對教學工作和教學效果定期評估,以更好地保證傳統手工藝教學資源的開發工作順利進行。此外,還要積極地推進傳統手工藝教學課程的深度改革,提高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公眾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從多個方面保證傳統手工藝教學資源開發工作順利進行。
四、結論
本文在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美育視角出發,深度研究了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將傳統手工技藝的教學引入美育課堂,能夠從系統化和實踐化的角度更好開展教學資源開發對于美育教學效果提升工作。當前,從教育資源分配、美育教學的普及性與創新性角度來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更深度地開發傳統手工藝教學資源,應調動多方力量從機制假設、內容開發等不同層面推進傳統手工技藝的美育教學資源開發工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校“生態式藝術教育”研究》(課題編號:GJB13202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藍潔,唐錫海.廣西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生存心態的田野調查[J].廣西民族研究,2019,(04):101-109.
[2]張君.從文創設計與IP打造看傳統手工藝進入日常生活的路徑[J].包裝工程,2019,40(24):298-303.
[3]李丹,余運正,張麗軍.新媒體時代傳統手工藝的數字化傳播[J].出版廣角,2019,(01):90-92.
[4]吳寧.現代設計嵌入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發展的多維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09):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