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故事是中國人民口耳相傳的經典,是百姓智慧的結晶。閱讀、講述民間故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學習思維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把握文體要點,聚焦語文要素,借助文本,立足學情,潛移默化地凸顯文體特點。教師應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開展“創造性地復述”訓練活動,激發學生閱讀民間故事的興趣,達成以一篇帶多篇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民間故事;文體特點;語文要素;復述;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6-0058-02
引? 言
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本單元中《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兩個民間故事篇幅較長,情節較曲折。民間故事這種文體該怎么教?如何實現繁文簡教?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民間故事的教學方法展開分析。
一、直擊文體目標,整合課型
《牛郎織女》情節夸張、充滿幻想,具有故事性和傳奇性,深受學生喜愛[1]。在最初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只注重對課時的解讀與梳理,缺乏單元建構、整體規劃意識。在進行二次設計時,筆者關注了單元教學的整體規劃,把整個單元分為快樂讀書吧、整合課、閱讀交流課三種類型,分別總結了每種課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點。
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深度解讀教材,把握重難點,制訂集中的教學目標,并總結學習方法,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細致、有效的指導。例如,在整體把握單元教學內容和教學要點的基礎上,教師應要求學生搜集相關資料,讓學生閱讀喜愛的民間故事,提前為精讀課做準備。在進行整合課的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將“能豐富故事情節,把簡略的地方講具體”這一教學要點作為支架,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梳理,為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學習“展開想象,豐富情節”的方法做準備。
在這個單元的整體規劃中,筆者發現,如果教師能從總體上把握單元內容,教一課其實就是在教一個單元,是在導向一個系列。
二、把握文體要點,聚焦語文要素
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文體特點,聚焦語文要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民間故事要教什么?通過研讀本單元的編排意圖,并結合統編版教材在二、三、四年級編排的民間故事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民間故事有以下學習要點。
(一)重講述——以講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低學段的民間故事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講故事的能力是教學的核心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達到理解、積累、運用詞句的目的,真正落實“語言運用”。這一階段只要求學生詳細復述。
(二)繪情節——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民間故事的一大特點是情節夸張,想象奇特。中學段的故事復述要求學生關注民間故事的結構,能做到“詳細復述”“簡要復述”。
(三)拓閱讀——用故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對高學段學生來說,學習民間故事的重點在于用合適的速度完成多個長篇故事的閱讀,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并在“詳細復述”“簡要復述”的基礎上學習“創造性復述”,這是語文教學的意義所在。
在《牛郎織女》教學中,筆者著重設計了對“創造性地復述故事”這一語文要素的學習,力求讓學生在復述故事的過程中學習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主人公敢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梢?,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及文體特征,聚焦語文要素,能降低教學的盲目性。
三、關注文體特點,“巧”設教學路徑
(一)“巧”解文體,突顯特點
1.聯結舊課,揭“幻想奇”
在課堂伊始,筆者引導學生開門見山地回顧故事內容,直接提示“幻想奇”的特點。筆者通過一句俗語“沒有神奇的幻想,就沒有民間傳說故事”,進一步突出課文的這一特點。這一導入方式與課中的多個環節有直接關聯,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2.品讀情節,滲“轉折多”
在梳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理解民間故事“口耳相傳”的特點,巧妙引出故事的情節發展,用“轉折多”簡練地概括了民間故事的另一特點,使每個環節的教學環環相扣。
3.拓展欣賞,悟“版本多”
在本節課的尾聲,學生對文本的“圖像”已通過概括梳理、品讀體會等有了很深的印象,能夠在筆者的引導下實現自主感悟。這時,筆者順勢揭示民間故事“版本多”的特點。
(二)“巧”授技巧,落實要素
1.以“關鍵詞句”提取信息,練習“詳細復述”
《牛郎織女(一)》和《牛郎織女(二)》連起來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在整合課例教學中,筆者通過課前預習的兩遍通讀,在課堂伊始引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讓學生通讀原文,了解故事內容。筆者從扶到放,要求學生學習圈畫“關鍵詞句”來提取主要信息的方法,自主畫出“關鍵詞句”,并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之后推薦代表詳細復述。
2.以“對比發現”二次縮寫,練習“簡要復述”
筆者借鑒本單元縮寫故事的習作訓練策略,呈現片段的縮寫,引導學生對照詳細復述的內容,關注“五不變”,從而進行二次縮寫,并讓學生依據縮寫后的簡短故事,練習“簡要復述”。
3.以“策略指導”,學習“創造性復述”
設懸念。在品讀“鵲橋會面”這一情節時,筆者建議學生先講“王母娘娘允許織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跟牛郎會一次面”的原因,再講這一情節的來龍去脈,并讓學生思考這樣講的原因。接著,筆者通過引讀、親自范讀、比對讀等形式指導學生“創造性復述”。在復述時,變換情節的順序、設置一些懸念能使故事的講述更有新鮮感。
扮角色。在品讀“老牛臨死贈皮”這一情節時,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可以將老牛換成別的動物嗎?說出依據。”學生發散思維,抓住時代背景、文本線索等進行辨析。筆者出示六種動物,讓學生討論這些動物代表的意義。學生豁然開朗:民間故事中的事物、事件等其實是具有時代特征的,民間故事是老百姓寄寓美好生活的一種文學形式。在此過程中,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為講述“化身體驗”做好了鋪墊。
添想象。在品讀“牛郎追織女”“王母劃天河”這兩個精彩情節時,筆者采用拓展文本閱讀的方法,引領學生聯系《白蛇傳》說一說自己覺得不可思議的情節;引導學生關注語言,體會“幻想奇”的特點。接著,筆者以“把牛郎織女初次見面的情節說得更具體”為語言訓練點,通過師生互動交流,讓學生大膽想象,對文段進行擴寫,為故事增加神奇又合理的情節,讓內容更生動、具體。學生發現:可以加入適當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還可以加上適當的環境描寫。這樣既補充了對文本中隱藏的細節的想象,又滲透了詳細描寫的方法,同時為最后的“推薦閱讀”奠定了基礎。
(三)“巧”拓閱讀,遷移運用
1.補充閱讀,補白情節
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畫天河的想象奇特”,筆者引入《白蛇傳》中相似的情節“水漫金山”,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語言的特點,從而滲透“添想象”這一講述策略。
2.鏈接閱讀,點燃熱情
課堂的每個環節都不是虛設的,在本節課的尾聲,筆者補充了另外三個中國民間故事,在引導學生拓展閱讀不同版本的《牛郎織女》的同時,點燃了學生對其他民間故事的閱讀熱情,巧妙地為后面的閱讀交流課做了鋪墊。
結? 語
總之,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民間故事教學需要教師深入研讀文本內容,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民間故事的教學策略很多,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究、不斷嘗試、不斷思辨、不斷總結,才有“巧”徑可循。
[參考文獻]
閻晶晶.用好統編教科書,教低年級學生講故事[J].福建教育,2018(36):36-38
作者簡介:邱亞蘭(1974.12-),女,福建石獅人, 語文教研組長,小學高級教師,獲石獅市“優秀班主任”“骨干教師”稱號,石獅市蔡秀潤名師工作室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