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張品林 喇振興 李明 祁發生 保吉財 巴桑



摘要:該文主要分析了影響那曲市娘亞牦牛繁育問題的因素,指出采取放牧+補飼、犢牛早期斷奶等措施可以實現娘亞耗牛一年一胎,以此提高娘亞牦牛的繁殖率和犢牛成活率,促進那曲牦牛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娘亞牦牛;一年一胎;放牧+補飼;早期斷奶
中圖分類號:S815.4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4.002
The Technical Test of “Grazing + Supplementary Feeding”
ZHANG Yong,ZHANG Pinlin,LA Zhengxing,LI Ming,QI Fasheng,BAO Jicai,BA Sang
(Nagqu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Nagqu Tibet 852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breeding problem of Nyonya yak in Nagqu,and points out that the measures of grazing + supplemental feeding and early weaning of calves can realize one litter per year for Nyonya yak,so as to improve the reproduction rate and calf survival rate of Nyonya yak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yak industry in Nagqu.
Keywords:Niang Ya yak,one fetus a year,grazing + supplementary feeding,early weaning
0引言
受經濟、科技等因素的綜合影響,那曲市資源優勢發揮不明顯,導致產業發展長期處于較低水平。現有的草地資源不堪重負,出現牦牛飼養周期長、出欄年齡大、經濟效益低等問題。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減輕牲畜對草場壓力,減畜提質增效的背景下,研究牦牛一年一胎技術,可以滿足牧民對牦牛高效育肥和快速出欄的技術要求,提高單產水平,促進那曲市養殖業向商品化、規范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
1目的及技術簡介
娘亞牦牛又稱嘉黎牦牛,是西藏牦牛中的優良品種,生長于海拔4 500 m以上的天然藏北草原,體格高大、產毛多。肉質鮮紅、富含多種礦物質(鈣、硒、銅等),蛋白質含量達23.3%,較普通黃牛肉高4.4%,是消費者食用畜肉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一種,且脂肪含量僅為3.1%,較普通黃牛肉低4.2%,因此,其營養價值極高,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是那曲市特有的遺傳資源。那曲市位于西藏北部,屬亞寒帶氣候區,平均海撥4 500 m以上,高寒缺氧,氣候干燥,綠色植物生長期全年只有100 d左右,因此牧草資源相對匱乏,傳統放牧的飼養方式導致娘亞牦牛長時間處在半饑餓狀態下。牦牛相對于其他牛種,生育年齡較晚,繁殖力低,娘亞母牛一般3.5歲開始配種,且兩年生一胎。農牧民為滿足日常生活需要,母牛產犢后存在過度擠奶的現象,導致犢牛出生后營養不良、生長發育緩慢,這些因素累積疊加導致娘亞牦牛生產性能逐年下降[1]。一年一胎技術可以增加母耗牛在繁殖期內的產犢數,提高農牧民經濟效益,鑒于以上因素,那曲市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總站開展了娘亞牦牛一年一胎試驗。
2技術形成過程
2.1試驗材料
(1)試驗牦牛:試驗組牦牛是從娘亞牦牛原產地嘉黎縣購買的29頭懷孕母牛,對照組牦牛為嘉黎縣林提鄉5村農牧民家養的29頭懷孕母牛。
(2)補飼精料:根據從娘亞牦牛產地采集的常見高效牧草營養成分分析結果配制而成的補飼精料,具有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等優點。見表1。
2.2試驗設計
試驗時間為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2019年11月對試驗牛進行組群,試驗組母牛開始補飼,補飼至2020 年3月底結束;3月開始接產,測量犢牛初生體尺、體重,統計產犢數,按期測量初生、6月齡、12月齡體尺、體重。7—9月,投放2頭種公牛進行人工輔助配種。
2.3飼養管理
在保證飲水充足的情況下,試驗組母牛冷季在棚圈中飼養,防止寒冷掉膘,按照4:6的精料和飼草比飼喂全混合日糧(TMR),每天飼喂6~7 kg;暖季采用放牧+補飼的飼養方式,早晚2次,每天補飼精料1 kg,試驗組母牛產犢后不擠奶,讓犢牛自由采食,6月齡斷奶。對照組母牛不補飼,自由放牧,產犢后每天擠一次奶,犢牛自然斷奶。
3結果分析
3.12020年產犢情況
試驗組2020年產犢27頭,繁殖成活率86.2%;對照組8頭母牛流產,產犢21頭,6頭犢牛死亡,繁殖成活率51.7%,繁殖成活率試驗組比對照組高34.5%。
3.2犢牛生長發育情況
試驗組娘亞犢牛平均日增重0.52 kg,對照組娘亞犢牛平均日增重0.14 kg,在6月齡到12月齡日增重緩慢,主要是過度擠奶造成犢牛營養不良,導致體重增長緩慢。試驗組娘亞犢牛6月齡、12月齡體重分別比對照組高72.28 kg(P<0.05)、103.7 5kg (P<0.05),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娘亞母牛在妊娠期補飼,為胎兒發育提供了充足的營養,娘亞犢牛初生重較對照組高,綜上可知,娘亞母牛妊娠期營養水平和產犢后是否擠奶直接影響娘亞犢牛出生后的生長發育。見表2、圖1。
3.32020年發情情況
試驗組28頭娘亞耗牛有發情表現,對照組0頭。試驗組娘亞母牛通過補飼,產后體能恢復較快,發情牛數量較多,對照組沒有補飼,產后娘亞犢牛自然斷奶,擠奶,體能恢復較慢,無發情母牛。
3.42021年產犢情況
截止2021年6月,試驗組娘亞母牛產犢25頭,對照組娘亞母牛產犢0頭。試驗組采取早期斷奶措施,縮短了娘亞母牛空懷期,兩年一胎變為一年一胎,試驗組娘亞母牛連產率為86%,對照組娘亞母牛連產率為0,試驗組比對照組高86%,效果顯著。見表3。
3.5母牛產犢后掉膘情況
試驗組娘亞母牛產犢后,通過“放牧+補飼”的科學養殖,不僅沒有掉膘,體重還有明顯的恢復和增加;對照組娘亞母牛產犢后出現掉膘、母乳缺少等情況。見表4。
4結論
“放牧+補飼”的科學飼養方式,結合犢牛早期斷奶技術,提高了母牛妊娠期的營養水平,縮短了母牛的空懷期,實現了早期發情[2-3],使86%的娘亞母牛實現一年一胎,犢牛初生重、成活率、生長發育、抗病力和飼料利用率都得到了明顯提高。按照“放牧+補飼”的科學飼養方式,娘亞母牛兩年產犢50頭,傳統放牧飼養方式產犢只有15頭,按照當地市場價,每頭犢牛增收1 670.1元,經濟效果顯著提升,為推廣養殖技術奠定基礎,給牧民群眾牧業生產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石紅梅,丁考仁青,楊勤,等.甘南牦牛一年一產試驗[J].中國牛業科學,2013,39(6):35-37.
[2]王偉.牦牛繁殖性能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黑龍江動物繁殖,2011(6):41-42.
[3]王偉.不同時期斷奶對牦母牛繁殖性能的影響[J].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