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謝艷林
摘要:小反芻獸疫是動物養殖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相關人員需對其深入分析,綜合探究該疫病的具體特征,為防疫工作創建基礎,確保有效防控,保障有效推進我國現代獸醫養殖行業的發展,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文主要分析小反芻獸疫的特征,從動物飼養管理,防疫宣傳力度,防疫制度,日常養護管理,疑似病例管理和動物衛生監管等角度綜合探究防控措施。
關鍵詞:小反芻獸疫;特征;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6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4.067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Ruminant Epidemic
WANG Min1,XIE Yanlin2
(1.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of Rongshui Miao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Liuzhou Guangxi 545300,China;2. Animal Health and Safety Service Center of Rongshui Miao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Liuzhou Guangxi 545300,China)
Abstract:Small ruminant disease is a common disease in animal breeding. Relevant personnel need to deeply analyze it,comprehensively explore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create a foundation for epidemic prevention,ensur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ensure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veterinary breeding industry,and improv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ruminant disease,and comprehensively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 from seven perspectives,animal feeding management,epidemic prevention publicity,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daily maintenance management,suspected case management and animal health supervision.
Keywords:small ruminant disease,features,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0引言
動物養殖過程中,小反芻獸疫具有一定的傳染性,一般通過呼吸道或直接接觸傳播。已經感染的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中會潛存大量病毒,對養殖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致使整個羊群感染。因此,養殖人員需充分掌握小反芻獸疫的具體特征,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防控。為有效防控小反芻獸疫,有效保障羊群養殖效果,本文闡述了小反芻獸疫的臨床癥狀及預防措施,以促進我國現代獸醫行業的發展。
1臨床癥狀
小反芻獸疫發病迅速,病羊2~3 d后體溫便可達到42 ℃。羊群在患病后,會經歷發熱期,嚴重時會死亡。發病初期,病羊先是流清鼻,隨著病情發展,鼻涕逐漸濃稠,并發生堵塞,造成病羊呼吸困難,同時口腔伴隨著惡臭,眼角多分泌物,甚至遮蓋全眼,誘發結膜炎。此外,病羊牙齒還會出現小面積病死,如果發病嚴重,壞死病灶會向舌頭、頰部、齒墊及硬腭等部位擴散,壞死組織脫落產生糜爛斑狀。一旦患病,羊體溫就會升高,伴隨著腹瀉,導致脫水嚴重,體重驟減。如果處于妊娠期,還有較高的流產風險。與此同時,患病羊被毛雜亂,煩躁不安,口腔鼻腔干燥,采食欲望也會逐漸降低。后期機體會出現嚴重脫水,幼年動物的致死率高達90%以上。如果是急性型癥狀,則會在沒有任何癥狀的情況下短期內迅速死亡。
2防控措施
2.1加強動物飼養管理
動物飼養管理條件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動物疫病。強化飼養管理,可以有效預防動物傳染病,合理優化飼養管理條件,才能有效保障家畜生長,增強家畜抗病能力[1]。第一,需綜合考慮疾病預防和飼養管理,建設養殖場時,盡量遠離交通要道、集貿市場、居民區,同時還需遠離其他動物的相關設施和生產場地。同時,進行封閉管理,養殖場區嚴禁外來人員進入,養殖場內禁止圈養禽類,貓,犬,豬等,盡量避免與人群、野生或其他種群接觸,確保其群體免疫性,通過嚴格控制羊群生存環境來有效防控小反芻獸疫。第二,養殖人員需強化日常消毒工作,小反芻獸疫病毒會隨分泌物、排泄物等排出體外,污染周邊環境,但該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御能力也相對較弱[2]。相關單位應強化消毒處理,及時消滅傳染源,有效防控小反芻獸疫。可以選擇醛類、強酸、強堿、無機氯制劑等消毒劑。選擇過氧乙酸、火堿、百毒殺等進行環境消毒,利用高鎰酸鉀和甲醛對倉庫和皮毛進行熏蒸消毒。還需對場區工作人員、用具、場所、環境以及過往車輛進行嚴格消毒。第三。引種時選擇防疫條件良好,證照齊全的養殖企業,避免引進疫區的反芻產品和動物。第四,還需保障飼草料質量,以使羊群具有更高的抗病力,需要嚴格按照相關標準提供全價日糧,確保滿足羊的營養需求。除此之外,養殖人員還需科學改善飼養環境,結合氣候變化,做好圈舍通風換氣,防寒保暖等。
2.2加大防疫宣傳力度
部門需組織養殖戶進行有效的宣傳教育,提高養殖戶對于小反芻獸疫的了解和科學認知。第一,向養殖戶清楚、明確、簡單明了地介紹小反芻獸疫的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危害及具體的防控措施等等,讓養殖戶能對疫病進行清楚的診斷和處理,幫助養殖戶早發現、早處理,實現有效的防控。第二,培養養殖戶的養殖大局觀,定期向基層畜牧負責單位上報養殖情況,以便工作人員能掌握當地的畜牧疫病流行病學動態,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同時,在發生疫病后,立即向基層畜牧負責單位上報,在他們的指導下科學進行治療和處理,從而有效控制疫病的擴大和蔓延,將其損害降低到最小。第三,在選擇宣傳方式時,盡量考慮養殖戶文化程度低、綜合素養低的實際情況,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有條件的可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短視頻、抖音直播等,讓養殖戶更加直觀、具體地了解疫病的情況,提高學習效率。
2.3科學建設防疫制度
為實現健康養殖,畜牧部門需嚴格按照疫病防治要求,科學制定疫病防治制度。制度需明確養殖生產中的消毒工作,日常管理和車輛管理。羊只引進時,需嚴格執行動物防疫標準,嚴禁從疫病區域引進。外來車輛進入養殖場之前,需對其全面消毒。同時,還需強化疫苗接種工作,有效避免傳染病地發生。除在羊場做好接種免疫,相關單位還需在受威脅區域和出現過該病的縣區進行免疫接種。免疫接種之后,還需要進行有效的抗體檢測,如發現免疫抗體沒有達到國家標準,需要及時進行補種。
2.4優化疑似病例管理
如發現疑似病例,養殖人員需及時隔離羊群,并科學限制病羊活動范圍,盡量避免接觸健康羊群,確保疫情發展得到有效控制。同時還需全面清理圈舍,并對其進行消毒,確保有效避免養殖場小反芻獸疫病毒的殘留。養殖人員應實時關注養殖情況,發現不良癥狀,立即進行隔離處理,同時還需向獸醫管理部門及時匯報,強化疫病防疫。如果發現動物養殖區域受到病菌威脅,養殖人員需緊急進行預防接種,確保形成防疫隔離帶,有效控制疫情,保障動物安全。在處理傳染源和防控疫情時,養殖人員需迅速隔離染疫羊群,并及時捕殺,進行無害化處理,再常規消毒。
2.5創新動物衛生監管
落實動物衛生監管,可以有效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并有效保護易感動物,對動物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出欄時,養殖戶需申報檢疫,由官方獸醫嚴格檢驗。檢驗合格,再徹底消毒運輸工具;如果檢疫不合格,則需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科學處理[3]。屠宰羊只前,屠宰場需嚴格查證檢疫情況,確保檢驗合格后,才可以將羊只帶入屠宰場。屠宰時,應同步進行檢疫,檢疫合格需標記合格印章,并出具相關檢疫合格證明。當發現檢疫不合格,需進行無害化和高溫處理。跨省調運羊只時,相關人員需向調運地的動物衛生監管機構提前申報,檢疫合格及批準之后才可以調運。羊只到達調運地之后,相關單位需進行21 d以上的隔離觀察,最后由當地衛生監督機構檢疫合格后,才可以合群飼養[4]。在邊境,檢疫人員還需嚴格把控檢疫關口,嚴禁感染疫病的羊群流入境內。
3結束語
通過加強動物飼養管理,加大防疫宣傳力度,科學建設防疫制度,改進日常養殖管理,優化疑似病例管理,創新動物衛生監管等,才能有效防控小反芻獸疫,控制疫病擴散,確保養殖的安全性,保障我國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國家經濟進步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董丹丹,劉騰,繆秋紅,等.小反芻獸疫病毒分子生物學及其疫苗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2019,27(1):114-122.
[2]施存香.小反芻獸疫的診斷及防治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20,22(5):44-45.
[3]潘春輝.羊小反芻獸疫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實驗室診斷及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20(4):118-119.
[4]黎芝娥,蔣志剛,任慧波,等.淺議小反芻獸疫的診斷和防控措施[J].湖南畜牧獸醫,2019(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