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菏澤市牡丹人民醫院婦產科,山東菏澤274000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迅猛提升,帶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思想觀念發生較大變化,妊娠女性選擇剖宮產的概率越來越高,但是術后子宮切口瘢痕處憩室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升高趨勢,是當前臨床研究的重點問題。子宮切口瘢痕處憩室(PCSD)在臨床中又名“子宮切口瘢痕缺陷”,是在機體子宮切口的不良性愈合,使得子宮下段處于薄弱狀態,導致機體切口處內膜、肌層以及漿膜層呈現疝囊狀突出,從而形成切口瘢痕處憩室[1]。據有關報道稱,剖宮產術后瘢痕處憩室形成的發生與剖宮產縫合技術緊密相關,所以選擇合適的剖宮產縫合技術非常重要,也是避免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瘢痕憩室形成的關鍵[2]。目前,臨床常用的剖宮產縫合技術有兩種,即單層連續縫合技術與雙層連續縫合技術,為了分析比較這兩種縫合技術在剖宮產術后中切口瘢痕處憩室形成中的應用效果,該研究特選擇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剖宮產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在該院剖宮產患者中,抽選出自愿參加研究的剖宮產患者56例作為對象,均為女性。按照不同的縫合技術分成兩組,對照組28例,年齡上限20歲,年齡下限35歲,平均(26.75±2.47)歲;最長孕周40周,最短孕周37周,平均(38.45±0.46)周。觀察組28例,年齡上限22歲,年齡下限34歲,平均(26.73±2.45)歲;最長孕周41周,最短孕周36周,平均(38.46±0.48)周。在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孕周等基本資料對比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初次接受剖宮產手術;醫學倫理委員會認可;家屬在同意書上簽字。
排除標準:既往剖宮產手術者;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紅蛋白水平不足100 g/L;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兩組患者都需接受腰硬聯合麻醉下的剖宮產手術,待胎兒安全分娩,可預防性給予2.0 g頭孢替唑抗生素以免感染。
對照組實行單層連續縫合技術,對其機體子宮上下切緣,使用1號可吸收線經一側子宮切口外0.5 cm部位進針,縫合打結,后全層連續鎖邊縫合子宮切口全層,注意針距和進針距切緣之間的距離需要控制在1 cm左右,且縫線松緊度需有效控制出血,切不可過緊過密,避免損傷機體血運狀況,待縫合至對側角外1 cm部位,則打結固定。
觀察組實行雙層連續縫合技術,同樣使用1號可吸收線經子宮內膜切緣進針,需避開縫合子宮內膜,避免使其進入子宮切口,待一層縫合后需留線,對淺肌層和子宮漿膜層進行第二層縫合,然后及時關閉機體膀胱反折腹膜,保證子宮切口漿膜,避免術后粘連。
全部患者在術后均需接受抗感染處理,并在術后1 d消毒切口部位,更換敷料,術后5~7 d觀察患者切口恢復狀況,合理拆線。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血性惡露持續時間、住院時間,記錄并對比。
兩組患者術后隨訪1年,應用陰道三維彩超檢查患者子宮切口愈合狀況,重點觀察PCSD形成例數、憩室肌層厚度、憩室大小。PCSD形成的判定標準如下[3]:子宮前壁下段切口漿膜層表面連續,肌層不連續,在子宮切口肌壁無回聲,以楔形或者囊狀為主。
對照組與觀察組的各項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惡露持續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瘢痕處憩室形成率7.1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83,P=0.036);觀察組憩室肌層厚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憩室大小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瘢痕處憩室形成狀況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formation of diverticulum at the incision sc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瘢痕處憩室形成狀況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formation of diverticulum at the incision sc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s)
?
從近些年國內趨勢來看,我國的剖宮產率不斷上升,在足月分娩人數中占據1/3以上,且61%初次剖宮產手術患者會出現PCSD并發癥,在發病后往往伴有子宮異常出血現象,例如經期延長、月經量多、陰道出血等,亦可造成不孕癥、術后切口瘢痕憩室妊娠嚴重問題,降低產婦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是當前婦產科防治的重點[4-5]。
目前,臨床尚未闡述PCSD的發病機制,認為手術方式、縫合技術、切口端積血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產婦剖宮產切口愈合狀況,從而形成憩室[6]。另外,剖宮產手術在實施過程中,子宮切口位置的選擇、切口縫合松緊度、切口縫合層數、有無縫合子宮內膜等都會影響其愈合程度[7]。通常情況下,子宮體的組成部分是平滑肌,經外至內依次是漿膜、肌層、內膜,有效縫合便于組織對合,促使子宮切口的愈合速度,盡快良好止血,幫助產婦重建子宮器官結構,然而不恰當的縫合方式,亦可增加子宮張力,避免死腔殘留[8]。單層連續縫合技術與雙層連續縫合技術是當前臨床應用相對普遍的剖宮產縫合方式,大量研究證實,縫合方式密切相關于切口愈合程度,所以臨床采用何種縫合方式的意見并不統一[9-10]。
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29.02±2.63)min、術中出血量(191.01±31.09)mL、術后血性惡露持續時間(8.77±1.81)d、術后肛門排氣時間(29.21±4.56)h、住院時間(7.58±1.79)d,同對照組數據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子宮切口瘢痕處憩室形成率7.14%(2/28)、憩室殘余子宮肌層厚度(6.85±2.33)mm、憩室大小(0.28±0.07)mL,明顯優于對照組數據28.57%(8/28)、(5.50±2.51)mm、(0.45±0.13)mL(P<0.05)。充分表明雙層連續縫合技術在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瘢痕處憩室形成中的應用效果確切。通常剖宮產術后6個月,機體子宮的解剖結構逐漸恢復,但是完全愈合時間并不明確,所以該患者隨訪1年,經陰道彩超證實雙層縫合技術是可行有效的,可在很大程度上觀察出子宮切口的愈合狀況,檢測肌層厚度與憩室大小[11]。在白紅等[12]文獻中,試驗組手術時間(25.4±5.1)min、術中出血量(195.5±29.1)mL、術后惡露持續時間(7.6±1.8)d、肛門排氣時間(28.6±6.2)h、住院時間(5.3±2.3)d,與對照組(24.6±4.9)min、(189.9±31.2)mL、(7.5±2.2)d、(29.2±5.8)h、(5.6±2.1)d相近(P>0.05);研究組形成憩室率3.97%(12/302)低于對照組9.51%(27/284),憩室肌層厚度(7.65±1.94)mm、憩室容積(0.34±0.15)mL較對照組(5.53±2.54)mm、(0.45±0.12)mL更優(P<0.05)。這一結果與該文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雙層或者單層連續縫合技術在剖宮產子宮切口縫合中都有相近的術前術后指標,但是前者術后瘢痕處憩室的形成風險更低,傷口愈合速度更快,值得臨床盡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