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玲,張 蓉,董祿信
(甘肅省通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通渭743300)
馬鈴薯是通渭縣種植面積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在2 萬hm2以上,在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持續加大馬鈴薯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農技、種子等部門加強宣傳引導,主產區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到位,為全縣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馬鈴薯產業的不斷升級,如何選擇優質、高產、抗病、抗旱的馬鈴薯種顯得尤為重要。2020 年項目組對引進的8 個馬鈴薯品種(系)開展了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宜當地旱地全膜雙壟側播栽培技術下栽培的馬鈴薯新品種,為當地馬鈴薯產業提供支撐,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品種:隴薯7 號、隴薯 10 號、青薯9 號、大西洋、希生 6 號、10109-4、11149-2 和新大坪等8 個品種(系),所有種薯為脫毒原種,由甘肅愛蘭薯業有限公司和定西農夫薯園馬鈴薯脫毒快繁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地位于通渭縣襄南鎮馬店村,平均海拔1 730 m,年均氣溫7.5℃,無霜期135 d,生育期內降水量375.5 mm。土壤為旱川地黃麻土,含有機質11.25 g/kg、全氮 0.80 g/kg、有效磷 5.5 mg/kg、全鉀13.28 g/kg,前茬作物為玉米,田間管理同大田。
試驗共設8 個處理,每個品種為1 個處理,對照為隴薯7 號,隨機區組排列,3 次重復,小區面積3.3 m×10 m=33 m2。種植方法:先是用齒距為小行寬40 cm,大行寬70 cm 的劃行器,大小行相間排列。總寬110 cm,大壟寬70 cm,高20 cm,小壟寬40 cm,高10 cm,每個播種溝對應一大一小2 個集雨壟面,然后沿等高線開溝起壟,要求壟和壟溝寬窄均勻,壟脊高低一致。于2020 年4 月15 日起壟覆膜,4 月 25 日播種。株距 42 cm,保苗42 000 株 /hm2。施肥量各處理相同,起壟覆膜前施優質腐熟的農家肥52 500 kg/hm2、馬鈴薯專用肥 750 kg/hm2,全部肥料于整地前一次性施入。田間觀察記載各試品種出苗期、開花期、花色、株高和生育期。根據不同品種(系)成熟期分別收獲,各小區單收計產。對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并進行F 檢驗和多重比較。
從表1 可以看出,各參試品種(系)的物候期均有差異。在播種時期相同的條件下,出苗日期基本一致。開花期也不盡相同,開花最早的是大西洋和10109-4,同為6 月 22 日,開花最遲的是隴薯10 號,其次是青薯9 號。花色隴薯10 號為紫色、青薯9 號為淺紅色、大西洋為淺紫色,其余5 個品種均為白色。株高最高的是隴薯7 號,為135 cm,最低的是希生6 號,為68 cm。各品種的成熟期在8 月15 日—10 月1 日之間,成熟最早的是大西洋,其次是希生6 號,生育期分別為107 d 和112 d;成熟最遲的前三位分別是隴薯7 號,隴薯10 號和青薯9 號生育期分別為153 d、148 d 和133 d,實驗品種生育期在107~153 d。

表1 參試馬鈴薯品種(系)的物候期觀測記載
如表2 所示,在各參試品種中,產量前三位為希生6 號、隴薯10 號和青薯9 號,產量均比對照增產50%以上,平均產量分別為43 184.0 kg/hm2、29 292.4 kg/hm2、28328.7 kg/hm2;10109-4、11149-2和大西洋分列第四、五、六位,平均產量分別為26 631.6 kg/hm2、25 367.9 kg/hm2、19 025.2 kg/hm2,增幅為46.5%、39.5%和4.6%;比對照減產的是新大坪,減產6 764.0 kg/hm2,減幅達37.2%。商品薯率前三位是新大坪、大西洋和11149-2,分別為89.49%、88.00%和87.95%。

表2 參試品種(系)的產量結果和多重比較
從表3 方差分析表可知,當 ν1=7,ν2=16時,F0.01(7,16)=4.03,而 F=277.309>F0.01(7,16),推斷該試驗處理平均數間有極顯著差異。根據表3 多重比較結果可知,康希生6 號與其余7 個品種的產量間有極顯著差異;隴薯10 號與青薯9號、10109-4 與11149-2 之間差異不顯著;隴薯10號與除青薯9 號以外的6 個品種的產量間差異到達極顯著;11149-2、大西洋、隴薯7 號和新大坪之間的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

表3 各品種間方差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在全膜雙壟側播條件下,希生6 號產量最高,達到43 184.0 kg/hm2,較對照增產137.5%。隴薯10 號和青薯9 號產量次之,均在28 000 kg/hm2以上,較對照均增產55%以上,這三個品種均具有很大的增產潛力,適宜在該區域內的該模式條件下推廣種植;10109-4 和11149-2 兩個品種產量在24 000 kg/hm2以上,比對照增產39%以上,可作為搭配品種推廣種植。由于在馬鈴薯生長期內遭遇了風雹災害,且降雨量比往年多50%以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參試品種的表現,各品種的抗旱性和抗病性還有待進一步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