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琴,楊 敏,王建梅,李夢卓
(甘肅省山丹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山丹734100)
山丹縣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屬大陸性高寒半干旱氣候,全年平均氣溫6℃,年日照時數2 620 h,無霜期123 d 左右,年均降雨量230 mm,農作物常年播種面積4 萬hm2左右,其中油菜播種面積在0.6萬hm2以上[1],占山丹縣油菜種植集中區域播種面積的31%,油菜已成為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2]。截至目前,油菜生產還存在種植手段落后、機械化程度低、勞動效率低、用工量大等制約油菜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亟須推廣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使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形成價格優勢,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3]。為篩選出適宜山丹縣油菜種植集中區域種植的優質、高產機收新品種,2020 年山丹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引進隴油雜3 號、高芥1 號、隴油20 號等8 個春油菜新品種在山丹縣霍城鎮沙溝村進行了油菜機收品種篩選試驗,以期為山丹縣油菜產業發展提供優良品種。
參試油菜品種有隴油雜3 號、隴油雜2 號、隴油雜1 號、隴油 4 號、高芥 1 號、隴油 20 號、隴油 10 號、利油雜501,以當地常規品種青雜5 號為對照(CK)。
試驗設在山丹縣霍城鎮沙溝村,該地區土壤肥沃,肥力均勻,土壤類型為栗鈣土,前茬作物為大麥。試驗采取地膜穴播方式種植,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品種種植2 膜為1 個處理,每個處理面積75 m2,9 個處理共占地675 m2。于4 月28 日覆膜,使用四輪拖拉機牽引覆膜機進行機械覆膜,每幅膜寬為145 cm,采用手推式人力穴播機進行穴播,每膜播種8 行,保苗密度49.87 萬穴/hm2。施磷酸二銨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普通過磷酸鈣75 kg/hm2、復合肥(N-P2O5-K2O=15-15-15)150 kg/hm2,一次性作底肥施入,不再追肥。生長期觀察記載物候期,統計群體動態及主要農藝性狀。9 月5 日開始收獲,收獲時對有效株數、有效分支數、單株有效角果數、每角果角粒數、倒伏率、倒伏角度等性狀進行觀察記載,并按小區單收計算各品種實際產量。
從表1 可以看出,9 個品種生育期在114~125 d,均可正常成熟。其中,隴油雜3 號、隴油雜2 號、高芥1 號、利油雜 501、青雜 5 號(CK)生育期較短,均為114 d,隴油雜 1 號、隴油 20 號、隴油 10 號生育期均為 120 d,較青雜 5 號(CK)遲 6 d;隴油 4 號生育期最長,為 125 d,較青雜 5 號(CK)遲 11 d。

表1 機收油菜品種的生育期
從表2 可以看出,參試品種隴油20 號、隴油10 號、隴油雜3 號、隴油4 號其株高較高,分別為172 cm、169.2 cm、167.9 cm、165.1 cm,分別較青雜 5號(CK)164.5 cm 高 7.5 cm、4.7 cm、3.4 cm、0.6 cm,其余品種隴油雜2 號、隴油雜1 號、高芥1 號、利油雜501 株高均低于青雜 5 號(CK),其中利油雜 501 和高芥1 號株高較低,較青雜5 號(CK)低14.3 cm、19.8 cm;隴油20 號分支部位較高,為93.1 cm,較青雜 5 號(CK)86.4 cm 高 6.7 cm,其余處理分支部位均低于青雜5 號(CK),其中高芥1 號分支部位最低,為 53.1 cm,較青雜 5 號(CK)低 33.3 cm;各處理有效分支數為3~4.4 個,最多的是隴油10 號,為4.4 個,最少的是青雜 5 號(CK),為 3 個;單株有效角果數利油雜501 為61.6 個,較青雜5 號(CK)少13.7 個,其余7 個品種都較青雜5 號(CK)多,為83.5~146.5 個;角果粒數隴油 20 號為 23.3 粒,較青雜5 號(CK)少0.2 粒,其余品種角果粒數均多于青雜 5 號(CK),為 25.4~32.2 粒;隴油 3 號、高芥 1號、利油雜501 未出現倒伏現象,隴油雜1 號、隴油雜2 號和隴油4 號倒伏率較高,分別為32.65%、35.1%、30.12%,分別較青雜 5 號(CK)高 18.13 個百分點、20.58 個百分點、15.6 個百分點,倒伏角度為40°、35°、45°,其余 2 個品種隴油 20 號、隴油 10號,倒伏率較青雜5 號(CK)低,分別為13.78%和10.13%,倒伏角度為72°、75°;千粒重隴油雜3號、隴油雜2 號、高芥1 號、利油雜501 分別為3.25 g、3.41 g、3.52 g、3.25 g,較青雜 5 號(CK)高,其余品種隴油雜1 號、隴油4 號、隴油20 號、隴油10號分別為 3.02 g、2.93 g、3.03 g、3.05 g,較青雜 5 號(CK)低。

表2 機收油菜品種的主要經濟性狀
從表3 可以看出,高芥1 號折合產量最高,為3 886.5 kg/hm2,較青雜 5 號(CK)2 737.95 kg/hm2增產1 148.55 kg/hm2,增產率為41.95%;隴油雜3號產量次之,為 3 134.1 kg/hm2,較青雜 5 號(CK)增產 396.15 kg/hm2;隴油 10 號、隴油 20 號折合產量分別為 2 902.05 kg/hm2、2 863.35 kg/hm2,增產率分別為5.99%、4.58%,增產幅度不明顯;其余品種隴油雜 2 號、隴油雜 1 號、隴油 4 號、利油雜 501 折合產量均低于青雜5 號(CK),分別為2 620.5 kg/hm2、2 131.05 kg/hm2、2 281.65 kg/hm2、2 419.2 kg/hm2,減產幅度為4.29%~22.17%。

表3 機收油菜品種的產量結果
高芥1 號主要具有株高矮、抗倒伏、耐裂角特征,同時產量表現也較好,達到3 886.5 kg/hm2,較青雜5 號增產41.95%,在收獲時上下層角果成熟度較為一致[4],果殼較厚,不易落粒[5],適宜進行機械化聯合收割,可在山丹縣海拔2 200 m 左右的油菜種植區域進行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