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文 劉 佳 雷瑞玉 楊小梅 黃小紅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科,江西九江 332000
腦梗死是一種局部供血障礙,造成患者腦組織缺氧,引發腦組織局部壞死、軟化等情況,而造成患者腦功能出現損傷,在臨床稱為腦卒中。疾病發生造成患者出現偏癱、溝通障礙、頭痛、運動水平降低,神經功能出現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1]。如不及時治療易引發腦水腫及腦疝,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在這背景下,為患者提供科學護理極為必要[2]。系統化康復訓練是改善腦梗死患者疾病水平重要方式,可提升患者運動水平,改善患者神經功能障礙,有利于患者預后[3]。基于此,本研究以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98 例老年腦梗死患作為研究對象,實施分組護理,探討不同時機的系統化康復訓練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實施價值。
選取2020年1—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98 例老年腦梗死患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Halle 組(49 例)與Olivier 組(49 例)。Halle 組采用早期康復訓練,Olivier 組采用晚期康復訓練。Halle 組中,女25 例,男24 例;平均年齡(73.06±2.68)歲;病程1~9 個月,平均(2.47±0.38)個月;梗死部位:基底節10 例,腦干15 例,丘腦14 例,顳葉10 例。Olivier 組中,女27 例,男22 例;平均年齡(73.08±2.45)個月;病程2~10 個月,平均(2.52±0.42)個月;梗死部位:基底節12 例,腦干11 例,丘腦13 例,顳葉13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按照正常流程上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進行研究。
納入標準:①經CT 及MRI 確診腦梗死;②單發性腦梗死;③知情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④自愿參與研究患者;⑤年齡65~88 歲;⑥護理依從性好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重大臟器損傷(心、肝、腎)患者;②嚴重精神障礙患者;③復發性腦梗死;④有高血壓,糖尿病疾病患者;⑤嚴重免疫系統疾病患者;⑥殘疾患者。
Halle 組實施早期康復訓練。早期康復訓練主要實施時間為當患者疾病發生后尚未造成嚴重運動障礙及神經功能障礙階段,患者生命體征較平穩,各項指標均正常,時間為腦梗死患者發病2~12 d,Olivier組主要實施階段在患者發病18~32 d 開始[4]。康復護理內容。①患者臥床時對患者健側及患側進行橋式運動,根據患者疾病情況為患者翻身,其目的為患者進行局部肌肉運動,在運動中將患者背部,腋下及胸部均需放置柔軟枕頭,叮囑患者肘部伸直,手心向上,手掌撐開,患肢放在胸前伸直,健側下肢伸直,將患側下肢放置軟枕上,保證患側下肢前伸[5]。②肢體訓練:上肢訓練,輔助患者進行前臂前旋,以及后旋,同時加強患者肘關節屈伸練習,延伸至髖關節,輔助患者髖關節外旋,內旋,外伸,內伸及內收,屈曲等訓練,在訓練中保證患者臥位姿勢,定期按摩患者患肢[6]。③當患者病情恢復穩定后改臥位為坐位,放置軟枕于患者后背,使患者上肢患肢與下肢患肢自然垂直,這樣可在一定程度上鍛煉肌肉自然拉伸。④站立訓練:指導患者正確站立姿勢,同時施以患肢適當負重訓練,以此加強患者患肢的運動功能與運動水平[7]。⑤步行練習:當患者護理到一定階段后,可適當步行,可以指導患者自主站立,并以正常走路為例,左后下肢交叉行走,訓練時間在45 min 左右即可。⑥加強生活中的康復運動練習[8]。
以兩組護理后運動功能、NIHSS 評分作為本研究數據支撐。
評定標準:①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score,NIHSS)評分為神經功能缺失評分,總分為42分,如果患者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神經功能障礙越嚴重[9]。②使用Fugl-Meyer 評測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價兩組的上肢、下肢的功能恢復情況,如果患者分數較高,說明患者運動功能越好[10]。
采用SPSS24.6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的FM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FMA 評分高于護理前,且Halle 組的FMA 評分高于Olivier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上、下肢FMA 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上、下肢FMA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例數上肢FMA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下肢FMA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Halle 組Olivier 組t 值P 值49 49 17.47±5.68 17.80±5.70 0.287 0.775 26.83±7.80 21.46±6.27 3.756<0.001 6.790 3.023<0.001<0.001 15.28±4.67 15.83±5.03 0.561 0.576 21.68±6.57 18.41±5.83 2.606 0.011 5.558 2.345<0.001 0.021
護理前,兩組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NIHSS 評分低于護理前,且Halle 組的NIHSS 評分低于Olivier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NIHS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NIHSS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例數護理前護理后t 值P 值Halle 組Olivier 組t 值P 值49 49 24.27±5.15 24.12±5.25 0.143 0.887 11.07±2.52 19.38±4.70 10.908<0.001 16.116 4.709<0.001<0.001
腦梗死是一種老年性疾病,發生多為老年人,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加重,造成腦梗死疾病高發國家[11]。根據最新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疾病最常發生在50~65歲中老年人,疾病有一定致殘率,且復發性極高[12]。患病患者會出現嚴重的運動障礙及神經功能障礙,影響患者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如患者發病后,沒有及時干預,極易發生腦水腫,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3]。目前疾病多采用藥物治療,主要目的為降低顱內血壓,為患者溶栓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疾病癥狀[14]。大量研究顯示,通過治療后進行疾病護理對提升治療效果有積極意義。康復訓練是臨床護理學極為重要組成部分,依據患者病情為患者制定康復計劃,對患者實施全面的綜合康復訓練,增強患者肌肉運動水平,同時恢復神經系統功能[15]。在康復訓練中,對患者進行健側臥位訓練,為防止壓傷患者肢體,訓練前鋪墊軟墊,進行健側肢體伸直,打開手掌,進行適當外旋。進行患側訓練,輔助患者將患側肢體伸直,對肘關節屈伸,練習中加強對患者肌肉按摩。當患者疾病恢復后,再分別進行坐姿康復訓練,站姿康復訓練,走路康復訓練等內容[16]。康復訓練主要目的有三個:①幫助患者增強運動意識,活躍腦組織運動;②刺激患者中樞神經,讓其逐漸恢復正常狀態,而進一步恢復運動功能;③增強患者疾病治療信心,同時增強患者主動運動意識,進一步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本研究選取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98 例老年腦梗死患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Halle 組與Olivier 組,進行組間護理效果比較。研究結果顯示:①Halle 組護理前的上肢與下肢運動功能情況低于Olivier 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Halle 組上下肢情況評分高于Olivier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早期康復訓練對患者上下肢運動水平有顯著提升。②護理前Halle 組的NIHSS 評分高于Olivier 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NIHSS 評分有所改善,但Halle 組低于Olivier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早期康復訓練對改善患者神經功能障礙有積極意義。通過兩個研究指標數據顯示早期運動康復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可恢復患者疾病損傷的神經系統,修復受損神經組織,對于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有積極意義,有利于患者疾病預后。
綜上所述,康復訓練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運動水平,神經功能水平有很好的改善,但不同時期下的康復運動改善效果不同,早期康復訓練對患者疾病癥狀改善及后期疾病康復有積極意義,值得在疾病護理中推廣使用。